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寂光时间:2019-05-31 14:34:29
○四达心位。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此释达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为至一切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四

○四达心位。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此释达心回向义也。别经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愿力。入诸佛土。供养一切佛故。若佛子达照者。标定。忍顺一切实性。至教化达一节。正明达照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达。即通达。照。即明照。谓通达事理。照了无碍。二义合言。故云达照。此即能证之智。忍顺一切实性者。此即所证之理。忍。即忍可忍证也。顺。即随顺无违也。以是忍证法界之理。顺随法界之性。故能了达一切诸法之性。皆即法界真实之性。故云。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三句承上。既观一切法性。皆法界性。即此一切法性之性。本自如如。本来无缚。本来无解。无缚。即无生死。无解。即无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即涅槃。本来自灭。不复更灭。以是情与无情。一体无差。本来清净。故云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等者。申明达照之义。上明观照诸法。体性无差。此明观照诸法。相用不异。无碍二字。贯下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四种无碍智也。法达者。即法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名字差别。分别演说。无滞碍故。义达者。即义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了知一切诸法差别名字。义趣妙理。随顺宣扬。无滞碍故。辞达者。即辞无碍智。谓得此智。能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众生。各各得解。辨说通达。一切法性。无滞碍故。教化达者。即乐说无碍智。谓得此智。即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通达圆融。无滞碍故。三世等者。详释上义。言三世因果者。即释上法达义。谓此佛子。于诸法中。了达过现未来。善恶之因。即感过现未来。苦乐之果。是以三世因果。相续无穷。一一了故。众生根行者。释上辞达。教化达二义。谓诸众生根行。有贪嗔痴等业系苦众生。有戒定慧等解脱乐众生。而诸众生。有利根钝根者。有非钝非利者。有善性恶性者。有非善非恶者。种种根性种子差别。而起种种现行差别。菩萨观根逗教。一一通达方便说故。如如。不合。不散。此三句者。总释上三种义。谓即了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世出世间。生灭染净。一切诸法。皆如如相。本无三世因果。本无众生根行。本来平等。不合。不散。无生。无灭。不合。即无生也。不散。即无灭也。故名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等者。展转释明无合无散之义。谓既了达无合无散。即一切法。当体本空。何有实用。是故无实用也。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者。盖谓实以名显。名得其用。其名。其用。依实而立。既无实体。则无实用。既无实用。则无有名。名实二用。皆是假立。各无自性。各无自相。一切皆空。本自如如。何有其名。何有其用。所以用用一切空也。空空照达空者。谓以所照诸法。既无实体。无有实名。则此能照观智。亦无照无达也。名为通达一切法空者。以是空空照达空故。是故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经云。若人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也。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此二句者。总结无相照达回向之义。空空。即法界理。如如。即法界智。以是如理如智之道。离诸名字言说心缘等相。故云。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五直心位。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此释直心回向义也。别经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菩萨恒以常住大法。授与前人故。若佛子。直者。标定。直照。至无漏中道一观一节。正明直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言直照。谓正直照物而无私曲之义。菩萨证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观照。直照诸法。自他体性。一切平等。无委曲相。是为直者之直照也。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此二句者。释上直照之义。取缘神我。即第六识分别之我。以能取能缘。故名取缘。六识。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有七八识。依六根门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所以名此六识。为神我也。以阿赖耶。人所难测故耳。言入无生智者。谓此十向菩萨。以法界智。观察无明烦恼体性本空。将登地时。已离分别我法二执。故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者。即第七识。俱生所执。自内之我。此繇无明熏习所起。微细难知。至七地后。方舍诸外道执。此第八藏识。谓之自性冥谛。二十五谛。以此藏识为冥初谛。故此识。非诸凡夫所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地尽。不能尽知。唯佛穷了。是以三贤菩萨。起真观解。深观藏识缘起。虽未顿破无明。亦了缘起体空。故云。无明神我空。空中空者。此释无明体本空义。谓此 般若真空实相体中。即无明空相。尚不可得。宁有无明相耶。故云空中空也。空空理心等者。此释照体不空之义。谓上无明之空。即空有也。空中之空。即空无也。是空。犹被有无可坏。而此空空理心。在有时。不滞有。不被有坏。在无时。不沉无。不被无坏。故云。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道种子者。乃即菩提道性。金刚种子。以此中道体性。为成佛真种子。常无变故。无漏中道一观。至结缚而不受一节。申明直心体用之功。结显中道观智之益。所言不坏道种子者。谓以无漏中道平等一观。即以一观圆照。所以在有。转有。在无转无。而能教化一切十方执有执无众生。离有无相。皆转一切众生。俱入萨婆若海。平等大空。无余涅槃。正直之道。所以不被物坏。而能坏物。人不能转。而能转人。是菩萨。皆以直性直行。自成成人。入萨婆若也。于空等者。释直性直行义。菩萨示现受生。往来三界。应缘而来。应缘而去。皆以直性。而行直行。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无所挂碍。犹若虚空。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云。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也。

○六不退心位。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此释不退心回向义也。别经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行无漏善善。而不二故。若佛子。不退心者。标定。不入一切凡夫地。至亦行空一节。正明不退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不退心者。谓不退入一切凡夫地故。一切凡夫。总举三界众生。菩萨照破三界见思烦恼等惑。将邻圣地。故此不入。既以不入一切凡夫地故。则不起新长养外道诸见。不但不起长养。亦复不起集因。所谓因穷而果丧也。虽然示生三界。实非业系。似有我人。而三界业。亦行空矣。此上总明不退。向下别明不退。其义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不住退解脱者。即别明位不退不住之义。谓此菩萨宝位。不同声闻之位。住着解脱涅槃。故云不住解脱。问。何名不退。答。此菩萨。于第一义谛中道理中。一合行。故得位不退也。不行退者。即别明行不退之义。谓菩萨行。不同四谛还灭之行。有住有退。此达根本菩提。真如实际。智理一如。无二之行。故得行不退也。而不念退者。即别明念不退之义。谓此菩萨之念。不同念空无相无作。有念无念。分别取舍。此以空生观智。照了诸法。皆如如相。是故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以无念境。是名念不退也。相续乘乘。心入不二。此二句者承上。谓乃不但行念不退。且亦不住。以能相续乘乘。心入不二。言相续乘乘者。谓以行念不退。毫无间断。故云相续乘乘。言心入不二者。谓境智如如故。常空生心者。释上相续乘乘我空之义。一道一净等者。释上心入不二。法空之义。一道即中观。一净。即空观。是以空而不空。能为不退一道一照也。一道。即中观。一照。即假观。是以二边不住。中道不立。直趋无余不二大涅槃果海。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住持。如是行门。如是念心。是名佛子不退心回向之义也。

○七 大乘心位。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此释独大乘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观一切善恶。无二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解解一空故。至智乘行乘一节。正明独大乘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云独大乘心者。谓独大无外也。大。即当体立名。就义为称。乘。乃运载为功。广博为义。拣非声闻辟支佛乘。亦非住行位乘。乃回向终心。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等者。正释独大乘心之义。上解。即是能解法界广大之智。下解。乃即所解法界广大之理。以智契理。二俱平等。了无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者。谓即以此法界理智。而起法界行心。是故一切之行。即法界行。一切之心。即法界心。故云。一切行心。名一乘也。乘一空智等者。此释智行双运之义。谓乘一乘之空智故。而显乘一乘之空理也。以一乘空理故。而起一乘空行。繇一乘空行故。而运一乘空理。若非乘一乘之空智。断然不能破众生坚固之迷。非乘一乘之空行。则亦不能成众生真实之德也。是故智起惑亡。行兴道成。以是智行双乘。广化众生。到涅槃城。无诸难事。如鸟二翼。一举万里。亦如目足相资。直抵中堂。故云。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也。乘智心心。至趋入佛海故一节。申明独大乘义。乘智心心。任载任用。此二句者承上。繇乘大乘空智。故能堪可心心大乘。任载任用。而任意运为也。云任载者。谓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并结缚河。生灭河也。一切众生。总举凡圣权小而言。言度三界河者。度。即度脱。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河者。漂流没溺之义。以诸凡夫。没溺爱河。不得出离。今令乘此大乘得出三界。不致没溺故也。结缚河者。此度外道。见使执缚。以诸外道。有种种邪见执缚。是故不得出离生死苦海。今令乘此大乘。得解脱故。生灭河者。此度二乘生灭知见。以二乘人。生灭知见未亡。而使乘此大乘。超变易生死故。上明任载之义。向下明任用义。其任用者。谓此行者。坐乘大乘任用。任意纵横。自在无碍。以是能载能用。皆以一空智乘。而趋入佛海故。佛海。即妙觉果海也。一切众生等者。结显独大乘心之义。拣别 小乘。不得至此。何者。谓以一切众生。未得一空智乘。任载任用。不得名为大乘。但名为乘。得度苦海。安住化城。自善而已。所以菩萨不与权小人同。故名独大乘心也。

○八无相心位。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空故。名无相心。

此释无相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真如相回向。谓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妄想解脱。至如如一谛一节。此正明无相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无相心者。谓无妄想。及与解脱。分别之心。妄想。是生死法。解脱。是涅槃法。生死。即此岸道。涅槃。即彼岸道。以诸凡夫妄想。恒居生死此岸。二乘已得解脱。住着涅槃彼岸。菩萨以般若大智慧。照了生死。及与涅槃。于此无相般若波罗蜜中。实无二法。故云。照般若波罗蜜无二。既了妄想。解脱。无二法故。则一切结业法。三世因果等法。皆即如如一谛。无二理也。而行于无生空。至皆同无生空故一节。此申明无相心观照回向之义。谓上既了妄想解脱。皆如如一谛。是以不住生死此岸。亦即不住涅槃彼岸。以不住故。而能常行于无生空。以行无生空故。自知决定信得当来成佛。亦知一切诸佛。是已成佛道者。是我等本源师。一切三贤。十圣。是未成佛道者。是我等同学友。何以故。皆同无生空故。所云皆同无生空者。谓诸一切贤圣所修。以修此无生空。一切诸佛所证。以证此无生空。故云。皆同无生空故。所以结显名为无相心也。佛藏经云。释迦如来因地。从过去远劫时。而以四事供养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及佛弟子。无空过者。而此诸佛。皆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乃至最后供养普明如来。方始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以我无所得故。无所得者。即常行于无生空。无生空者。即无相心也。

○九慧心位。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此释慧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无缚无着解脱相回向。谓以般若。照三世诸法。是一合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无量法界。至所有亦如是一节。正明如如慧心体用中道观智回向之义。所言如如慧者。即真如之理慧。谓此菩萨。将亲见真如之道。真如相现前。其智慧心中。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所谓真得所如。十方无碍。所以得此如如慧者。能于无量十法界中。现身益物。虽现身益物。而无集因。亦无受果。无有生死。无有烦恼。如空谷以答响。实无身心。受彼生死。故云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也。生生烦恼。而不缚者。此二句义。谓不止六凡法。所不能缚。即四圣界。一切修证法门。皆亦无着无缚。言一切法门者。乃即一切三贤。所修行菩提道。一切十圣。所观证真如法。谓此所有贤圣法门。悉皆如是。不着不缚。故云。所有亦如是也。一切佛。教化方便法。至非有阴界入一节。申明如如慧心观照之义。既凡所有一切法门。无着无缚故。即能于一切诸佛。教化开导。方便法门。菩萨亦皆集在如如慧心之中。融通无碍。岂但诸佛法门。融通无二。即入外道一切辩论。一切邪定功用。一切种种幻化。若魔说。若佛说。若魔见。若佛见。我能融通。如如慧心。历历明明。皆以分别入二谛处。二谛。即真谛俗谛也。于此二谛。究竟无惑。非一非二。云何非一。谓魔说非佛说。佛说非魔说。魔说者。邪见也。佛说者。正见也。故非一也。云何非二。魔说。实非魔说。佛说。实非佛说。是故魔说。佛说。实无二法。魔见。佛见。实无二体。故非二也。非有阴界等者。谓魔与佛。既是非二。何有阴界入耶。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二入。非十二入故也。是慧光明三句。结成如如慧心体用观智回向之义承上。问。既是诸法。一切皆非。是何境界。答。乃即如如智慧光明。即此光明。照法界性。入一切法。于本法界。无二别故。如是智慧。如是观照。是名佛子如如慧心之回向也。

○十不坏心位。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得顶三昧。证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如佛华经中广说。

此释不坏心回向之义也。别经名入法界无量回向。谓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若佛子等二句标定。入圣地智。至下而非中观知道一节。此正明不坏心体用观智回向之义。所言不坏心者。其义有六。故得不坏。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有此六义。故名不坏心也。言入圣地智者。谓住行向之三十心。名贤。地上菩萨。名圣。今兹十向终心。所得智慧。即登初地智慧。故云。入圣地智。近解脱位者。近者。邻也。三贤至此。相邻初地。将解脱分别二障。故云近解脱位。得道正门者。道。即诸佛达道。此道不偏。不邪。曰正。门者。通也。以初欢喜菩萨。得正修行门路。若到此门。一超直入如来觉地。所谓欢喜菩萨。觉通如来。尽佛境界。今即十向终心。将登初地。故云得道正门。明菩提心者。明。即了明。菩提心者。华言觉道。亦云道心。具大道心。以成众生。明了此心。故云明菩提心。智度论云。菩提心有五种。一者。十信菩萨。名为发菩提心。谓此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乃发此大心。故名发菩提心。二者。住行向诸菩萨。名为伏菩提心。谓此菩萨。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行。利益众生。故名伏菩提心。三者。初地。至七地诸菩萨。名为明菩提心。谓此菩萨。观三世法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见诸法。本末实相。清净明了。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名明菩提心。四者。八地。九地。十地。三位菩萨。名出到菩提心。谓此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着于般若波罗蜜故。能灭一切烦恼障故。得见一切十方诸佛体性。真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萨婆若海。故名出到菩提心。五者。等妙二地菩萨。名为证无上菩提心。谓此菩萨。坐于道场。断诸烦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名证无上菩提心。此五种中之第三也。谓此十向终心。将登圣地。明真见道。究竟明了。故曰。明菩提心。伏忍顺空者。忍。有五忍。三贤菩萨。名伏忍位。初地。二地。三地名信忍位。四地。五地。六地。名顺忍位。七地。八地。九地。名无生忍。十地。等。妙。名寂灭忍。此三贤位行满。居伏忍道极顶。将登圣地。一切异相无明。现行不起。亦能随顺于无生空。故云伏忍顺空。八魔不坏者。八魔。一色魔。二受魔。三想魔。四行魔。五识魔。六烦恼魔。七死魔。八天魔也。五阴魔者。亦名五蕴魔。阴为盖覆。蕴犹积聚。以集五蕴生灭。使修行人。不能超脱。名五阴魔。烦恼魔者。即三界中见思烦恼。一切妄惑。若修行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阿耨菩提。名烦恼魔。言死魔者。即身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若修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名为死魔。言天魔者。乃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若修行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世出世善。乐因乐果。故名天魔。天魔一种。是为外魔。前七种。是内魔。梵语魔罗。华言夺命。又云杀者。谓夺智慧之命。而杀世出世间一切善根。故云魔也。言不坏者。繇是菩萨。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达妄想。即真如。了无明。即佛性。是故八魔不能坏也。以是魔无能坏。故感众圣摩顶。安慰其心。诸佛劝发。增进其行。华严十回向品中云。十方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之顶加被。为说法主。即此摩顶之义。是故得入摩顶三昧。即放身光。而此身光。光照十方国土。即能入佛威神。形仪如佛。于十方国土中。若出。若没。或隐。或显。自在无碍。以是神变。一时震动 大千世界。即与虚空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者。谓此菩萨。虽然如是神变。而尚非欢喜地。实证第一义谛中观智道。现百佛身。百佛世界。一一遍知无碍者也。以三昧力。至入虚空平等地一节。申明加被之义。承上所云。既非初地中观知道。是何力也。谓此菩萨。虽非中观知道。而以诸佛三昧定水加被力故。亦能于自身光中。得见十方诸佛。在无量国土中。现为众生说诸妙法。以是见佛。得闻法故。尔时即得证入顶三昧。而能实证虚空平等初欢喜地。总持门也。总持门者。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璎珞经云。地名持。即持一切百万阿僧祇功德智慧故。所以证此地者。一切如来圣行功德。悉皆圆满具足。以是圣行悉满足故。而心心行空也。言心心行空者。即住行向之三十心。心心分别我法二执之行。至此悉空。故云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者。空空。是即所证人空法空。三空之理。慧者即是能证二空之智。以是如理如智。不即不离。不一不二。名空空慧中道。所谓二谛融通三昧印也。无相照故等者。释空空慧中道之义。谓以无相中道之智。而照无相中道之理。无理不显。无相不灭。是故一切异生性障等相。灭尽无余。所谓虚空平等之地。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周遍。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所以无相照故。而一切相灭也。以是障碍灭故。即得金刚三昧。正受法门。一时现前。繇现前故。能入十地。一切行门。一时具足。是名证入虚空平等地也。此是略说。如佛华经。广说其义。

○四释十地义(三) 初总标问辞 二别解文义 三结赞法门。

○初总标问词。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此能说报佛。召告当机化佛诫听。牒前问词。解脱十地菩萨。理智观行。修证次第之法义也。

○二别解文义(十) 初体性平等地(二) 初明断证义 二正释其义。

○初明断证义。

华严疏云。十地菩萨。断十种障。证十真如。真如体性。实无差别。乃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所证如。犹未圆满。令圆满故。后后建立。又初地中。虽离分别我法二执。但能远离六识粗惑。犹有七识微细俱生我法二执。尚未空尽。第六分别二执。自初信。发心时。修生空观。至七信位。已断分别我执。而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时。分别法执。亦即断矣。第七。俱生二执。自初地位。恒住双空观中。至第七地后心。方舍藏识。乃至八地初心。即得无功用行。是则俱生我执现行永伏。俱生法执间起。至等觉后心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刹那间。生相无明。异熟种子。方始断尽而无余也。其云十地。断十种障。证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断一种异生性障。此障。乃从凡夫分别我执。现行所起。故名异生性障。并断二种愚执。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谓此三法。能障初地。断此愚障。方登初地。此地菩萨。自从贤位。初证理性。始获法味。证二空理。今二空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自他。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其所证者。名曰遍行真如。以能遍行染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慈悲等法。而化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菩萨。于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最胜。余非不修。但能随力随分。下九度义仿此。

○二正释其义。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十号。 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者。标名。菩提萨埵。显德。入平等地。举德位也。每一地。有三心。初加行心。以勇悍力。奋迅不怯。深证真如。而趣入故。中无间心。以猛利行。承事诸佛。十方化导。无间歇故。后解脱心。以无住行。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而解脱故。自若佛子三句。标名德位。以明胜进心义。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言有觉可求。有生可度故。入平等慧体性地者。入。即证入。平等。即法身理。谓即证入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法身理故。此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慧。乃佛慧。谓即证入诸佛平等之慧。以故凡所作为。其慧平等。故云入平等慧体性地。别经名欢喜地。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故名为欢喜地。真实法化等者。标所证之法也。真者。无妄。实者。不虚。法。谓教法。化。谓摄化。言即转此所证真实平等大法。开化众生。而转众生成正觉故。一切行华光满足者。行。即六度四摄。一切万行。华。即因华。光。即智光。菩萨至此。一切皆得。悉满足故。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须弥山四洲。谓欢喜地菩萨。多作转轮圣王。掌护正法。能大惠施。周给孤露。以法化世。能令一切。恒修善行。诸所作业。皆不离于念佛。念法。念僧。统领阎浮提王。七宝具足。一日一夜。游四天下。故云。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者。任意教化。但随机感。无有方所。故云。任化无方。理化神通者。如理而化。是何等人。说何等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以神通力。折伏骄慢。使令信受。所谓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或慈或威。咸令众生。离苦得乐。故云。理化神通。十力等者。谓不但得四天果德。以行教化。而且更得如来十种智力。十种圣号。十八不共等法。恒常住佛净土。以能随类现化。净土有四。合为三土。此地菩萨。乃住第二受用土中之他受用土也。菩萨住此净土。广发无边弘誓大愿。以四无碍辩才。说诸法门。而无怖畏。怖畏。总有五种。别有无量。一切皆无。故云无畏。一切论者。即是四明。五明。一切诸论。一切行者。即十地。等。妙。诸大菩萨。一切之圣行也。我皆得入者。此句总结上文。如是种种法门。此地菩萨。无不通达。故云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

此释住无间心之义。谓上繇得圣智。入圣位。证圣理。成圣行。是故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也。言生出佛家者。谓在佛家而生出也。如摩耶夫人。凡有诸佛出世。则为其母。罗睺罗则为子。故云生出佛家。坐佛性地者。谓此菩萨。所证真如境界。与诸佛同。平等无差。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如世尊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最胜。故云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此三句者。正明断障之义。既云生出佛家。坐佛性地。是则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漏因果。俱已解脱。故云。毕竟不受。大乐欢喜者。既永离一切障碍。即得出世间心。未曾有法。是故大乐欢喜。所谓分别二障。极喜无也。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者。此明身土圆融无碍之义。菩萨既已离障得乐。故能现百佛身。百佛之土。乃至百千亿佛身。百千亿佛土。于是一处出生。十方齐现。是以身不碍土。土不碍身。尘尘混入。刹刹圆融故。从一劫。入无量劫者。此明时劫圆融无碍之义。谓既能现身现土。是故能以短时而为长时。长时复为短时。如世尊一坐之中。过六十小劫。复以六十小劫。如弹指顷。乃至于一刹那际。三时转大法轮者是也。不可说法。为可说法者。此明说法圆融无碍之义。以是真如之法。本无言说。本无名相。但随众生机宜。巧设方便。而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故。反照见一切法者。谓此菩萨。证佛平等大慧。以反照见。从凡夫时。反妄皈真。以始觉智。而灭一切染法。生一切净法故。逆顺见一切法者。即以平等佛慧。见本源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不觉。一念妄动。逆真如理。顺无明流。而灭一切净法。生一切染法故。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者。谓虽常照真谛而不沉空。照俗而不滞有。二谛圆融。了无二相。而恒在第一义中。不即不离故。以一智。至心心无缚一节。广明住无间心。智体照用之义。既上入刹入劫。说法智照。而恒在第一义中。即以第一义谛中道理智。而起六种妙智。发明世出世间至善。开示众生。令入佛地。永离苦趣故。六种妙智者何。一者。以此一智。能入初地。了知十地中次第。断障证真事。虽然位仅初地。而十地中智理。业已圆该。故能以十地法门。指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也。二者。以此一智。了知一切诸佛国土殊品。染净不一。及知一切诸佛。为诸染净国土众生。说诸染净法门。即如娑婆世界佛。为娑婆众生说。极乐世界佛。为极乐众生说。虽一一了知。而身心未曾变动故。三者。以一智。了知无明老死。十二因缘。生灭始终。亦知一切众生。三业。六根。十恶。种性差别现行。而常住于善道。四者。以一切智。了见外道。执常之有相。执断之无相。虽分内外。而于真如性体。本无差别。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一法性。不见有无二相故。五者。以此一智。知入四禅天。十禅支之观行。及权小助菩提三十七品之道法。而现一切色身。随类现形。入于六道。使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皆使入禅修道故。六者。以一切智。了知十方法界。依报。正报。内色。外色。分分幻化。了灭生起。入受色报。缘起差别。开示众生。而心心之际。了无着缚故。

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滴。毛头许事。

此结当地功德。以明解脱心也。光光照一切者。如是六种智光。其光普照。一切世出世间。所有染净诸法。当体皆如如相。是故无生信忍。无生空慧。常现在前。以是常在前故。而得解脱。繇解脱故。从此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境界。于其中间。一切圣行法门。一时而能尽行故。略出等者。显上所说。未能尽言。盖此平等地功德。其海藏行愿。如海甚深。无量无边。难可具说。此所言者。如大海之一滴。毛头许事。至极至微。故云略出耳。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