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第二卷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智顗大师时间:2019-06-04 12:19:13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第二卷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辨禅波罗蜜诠次第四行者既知禅门之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从浅至深。次第阶级。是义应知。今略取经论教意。撰于次第。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辨禅定次第。即为二意。一者正明诸禅次第。二者简非次第。一正释诸禅次第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第二卷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法慎记

弟子灌顶再治

辨禅波罗蜜诠次第四

行者既知禅门之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佛果。修习禅定。从浅至深。次第阶级。是义应知。今略取经论教意。撰于次第。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辨禅定次第。即为二意。一者正明诸禅次第。二者简非次第。一正释诸禅次第义者。行人从初持戒清净。厌患欲界。系念修习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获得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内色界定。次为大功德缘外众生受乐欢喜。次第获得四无量心。是名外色界定。此八种禅定。虽缘内外境入定有殊。而皆属色界摄。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此十二门禅皆是有漏法。次此应明亦有漏亦无漏禅。行者既得根本禅已。为欲除此禅中见着。次还从欲界修六妙门。所以者何。此六门中。数随止是入定方便。观还净是慧方便。定爱慧策。爱故说有漏。策故说无漏。此六法多是欲界未到地四禅中具足。亦有至上无色地者。次此应明十六特胜。横则对四念处。竖则从欲界乃至非想。但地地中立观破析故能生无漏。次应说通明观前十六特胜总观故粗。今通明别观故细。此禅亦从欲界至非想。乃至入灭定。此三种禅亦名净禅。五种禅中犹是根本摄。今明无漏禅次第之相。即有二意不同。一者行行次第。二者慧行次第。行行次第。所谓观炼熏修。初明观禅次第。有六种禅。初修九想。无漏之前。用此对治。破欲界烦恼。故次八念。为除修九想时怖畏心生故。次十想。坏法人。于欲界修此十想断三界烦恼。故次八背舍。不坏法人。修此观禅。对治三界根本定中见着。故次明八胜处。为于诸禅定观缘中得自在故。次明十一切处。为欲广禅定中色心令普遍故。乃至修六神通。由是观禅摄。次明炼禅者。即九次第定。为总前定观二种禅令心调柔。入诸禅时。心心次第无间故。及有觉有观等三三昧皆是炼禅摄。次明熏禅。熏禅者即是师子奋迅三昧。顺逆次第入出熏诸禅。令定观分明纯熟增益功德故。次明修禅。修禅者。即是超越三昧。于诸禅中超越入出。为得无碍自在解脱故。是以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余一切三昧者。根本定是。若声闻三昧者。三十七品空无相等三三昧。四谛十六行是。若辟支佛三昧者。十二因缘三昧是。菩萨三昧者。自性禅等皆名三昧。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依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依九次第定。逆顺出入师子奋迅三昧。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是菩萨依诸三昧。得诸法相等齐此。始是二乘行。行共禅满。何以故。大阿罗汉。亦得超越三昧故。二明无漏慧行次第之相。因闻四谛即修三十七品。次入三解脱门。次用十六行观分别四谛。次具十智三无漏根。成就九修获九断。如此略辨声闻所行无漏慧行。次应说十二因缘观门。即是辟支迦罗之所行无漏慧行。若菩萨次第成就。二乘学无学所得智断。是名从假入空通观具足也。故大品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从干慧地入性地。八人地见地离欲地阿罗汉辟支佛地。皆行皆入而不取证。次明菩萨不共禅次第者。一自性禅。二一切义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佛法。此则略明菩萨从初发心修禅。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乃至佛地。名住大涅槃深禅定窟。此义至释第七修证。第八显示果报中。方乃具辨。问曰。菩萨大士为通达诸禅浅深。具足一切佛法次第行次第学。可如上说。今行人初学禅时。为当一向如上依次第修。为当不尔。答曰。今且欲明诸禅浅深相。一往作此次第分别。若论初心学人。随所欲乐。便宜对治。易入泥洹者。从诸禅方便初门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此义至内方便安心禅门中当广分别。第二简非次第义。问曰。菩萨修禅为一向次第。修禅亦有非次第。答曰。此得为四。一明次第。二明非次第。三明次第非次第。四明非次第次第。今明次第。如上说。大品经云。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非次第者。菩萨修法华一行等诸三昧。观平等法界非深非浅。故名非次第。如无量义经说。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次第非次第者。如大品中。须菩提白佛。次第心应行般若。应生般若。应修般若不。佛告须菩提。常不离萨婆若故。为行般若。为生般若。为修般若。非次第次第者。如须菩提白佛。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云何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佛告须菩提。以诸法空故。菩萨得从一地至一地。问曰。今此四句但据菩萨。亦得通二乘否。答曰。二乘亦得作此说。何以故。知自有声闻。初发心行于行行。从根本初禅。而修乃至超越禅。方得阿罗汉果。是为次第。或有声闻人。闻说善来。一时具足三明八解脱等。是为非次第。或有声闻人。修次第行行时即用慧行。善观次第性空。从初心乃至得阿罗汉。是名次第非次第。四或有声闻。从初发心即修慧行。发电光三昧得四果。未具诸禅。为欲满足有为功德故。次第修五种禅定满足。即是非次第而次第也。此义至第七释修证。及第八显示果报等十意竟。即自分明

简禅波罗蜜法心第五

已略说诸禅诠次竟。诸禅中法心之相复应知之。今就明法心中。即为三意。一先辨法。二明心。三分别简定法心之别。就第一先辨法中。法有四种。一有漏法。二无漏法。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四非有漏非无漏法。一有漏法者。谓十善根本四禅。众生缘四无量心。四空定是。所以者何。此十二门禅。体非观慧之法。不能照了断诸烦恼故。二无漏法者。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四谛。十六行。十二因缘法。缘四无量心。三十七品。三三昧。乃至愿智顶禅。十一智。三无漏根等诸无漏定是。所以者何。此诸禅中悉有对治。观慧具足能断三漏故。三亦有漏亦无漏法者。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等是。所以者何。此三种禅中。虽有观慧对治力用劣弱。故名亦有漏亦无漏。四非有漏非无漏法者。法华三昧。般舟念佛。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自性禅等九种禅。乃至无缘大慈大悲。十波罗蜜。四无碍智。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是。所以者何。修是等法不堕二边。故名非有漏非无漏法。问曰。何故言法华三昧等法。皆名非有漏非无漏。如法华中说。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又如四无畏中第二无畏。名无漏无畏。如是等法。诸经论中多悉说为无漏。今何以言皆是非有漏非无漏法。答曰。此欲简诸佛菩萨有中道不共之法故。须作此分别。如凡夫专依有漏。二乘偏行无漏。今诸佛菩萨所得不共之法。不滞二边则无二边之漏失。是以悉云无漏。何故得免二边漏失。正以中道之法非二边所摄故。云非有漏非无漏也。此之二说。语异而意同故无乖失。若任理性而论。则一切皆名非有漏非无漏法。故大品经云。色无缚无脱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理既无缚无脱。称理之行。岂不同名无缚无脱。无缚无脱者。即是非有漏非无漏之异名也。问曰。分别定慧为四句可尔。戒复云何。答曰。从十善三归五戒八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亦得作四句分别其义(云云)。今不具释。问曰。上第四明禅诠次。及下第七辨修证中。皆先明有漏。次亦有漏亦无漏。次无漏。次非有漏非无漏。今分别四句法。何故异于前后乃以三为二也。答曰。前后皆约修行入证以为诠次。今欲简别法心之相事。须约言句为便。亦以诸经论中说四句皆尔故。云行时非说时说时非行时。此义易明。第二明心有四种心。一有漏心。二无漏心。三亦有漏亦无漏心。四非有漏非无漏心。一有漏心者。即是凡夫外道心。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凡夫外道修禅定时。约四时中分别不得离结漏故。何等为四时中分别。一者初发心。欲修禅时。不能厌患世间。为求禅定中乐及果报故。二者当修禅时。不能返照观察。生见着心。三者证诸禅时。即计为实不知虚诳。于地地中见着心生。四者从禅定起。若对众境还生结业。以是因缘。名为漏心。第二明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二乘之人初发心欲修禅时。厌患世间不乐禅乐及求果报。但为调心则漏心自然微薄不起。因此能发无漏。二修行者。随所修禅悉知虚假能伏见着不生结业。三得证者。入诸禅定之时。若于定中发真空慧断诸烦恼。则三漏永尽。四从禅定起随所对境。不生见着造诸结业。以是因缘。名无漏心。前二心虽是有漏而为无漏作因。因中说果亦名无漏。第三明亦有漏亦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此行人初发心欲修禅时。恛惶不定。或时厌离生死不乐禅乐。或生见着。悕望定乐。爱乐果报。以生厌故结业微羸。悕望定乐故增长烦恼。二约修行者。如不断善根人欲修禅时。是人虽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结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无漏。三约得证者。七种学人入诸禅时。虽发真智结漏未尽故。名亦有漏亦无漏乃至退法罗汉亦有此义。所以者何。未得无生智故名亦有漏。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着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第四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亦约四时中明。一约发心者。菩萨大士初发意欲修禅时。不为生死不为涅槃。则心不堕二边。二约修行者。菩萨修禅波罗蜜时。为福德故不住无为。为智慧故不住有为。三约得证者。菩萨入诸禅时。若于禅中发无生忍慧。尔时心与法性相应。不着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随对众境心常不依有无二边。以是因缘。菩萨之心名非有漏非无漏心。第三料简法心。问曰。诸佛说一切法皆空绝诸言句。如摩诃衍论偈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

今云何作四句分别。将非堕戏论乎。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故。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今说有四句无咎。譬如虚空虽无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长成。如摩诃衍论偈说

若信诸法空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谁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心自然内灭

今为开发行人方便知见。分别种种法门。故无句义中辨于句义。于理无失。故大品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若汝欲离四句求解脱者。即还被无句缚。所以然者。如说有四句。无四句。亦有四句。亦无四句。非有四句。非无四句。汝尚不免无四句缚。岂得免亦有亦无等四句缚。当知了句非句。于句义无碍。而得解脱。非是离句求。于无句而得解脱。如天女呵身子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文字性离即解脱相。复次今明法之与心合为八句。回转分别。则有三十六句。若细历法而明即出无量句。若能于一句法通达一切句。则此辨若虚空无有边际。问曰。若尔何以不约法心各作五句。答曰。诸佛出世对缘化物。教门多约四句。如摩诃衍论中说。有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摄。二无漏法心即是对治悉檀摄。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心即是为人悉檀摄。四非有漏非无漏法心即是第一义悉檀摄。是中相摄之意细寻可见。复次摩诃衍论。又于第一义悉檀中分别四门。如论偈说

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

一切非实非非实如是皆名诸法实

如是等但有四句。更无第五句。今约四句明法心可以类此。余经论中设有五句明义别有因缘。今取一途义便故。不约五句分别。问曰。此四种法心。法之与心有何等异。如有漏法有漏心。此法心为当各是有漏为当各非。故说漏若二各有者。法心合时应有二漏法起。若各无和合亦应无。答曰。今不得言二各是漏。亦不得言二法中各都无漏。何以故。若心即是漏。如阿罗汉。漏尽时。心应尽法亦如是。所以者何。若法定是漏者。圣人入根本四禅。亦应生漏。此四禅法未与心合。亦应自是漏。而圣人入四禅法不生于漏。四禅法未与心相应时。亦自无有漏法生。云何言法即是有漏。今言此漏不独在法亦不独在心。法心合时便有漏生。以有有漏故二处受名譬如仙药。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药之与人本各非仙。药人和合则便有仙。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受仙人之称。若药不因人不名仙药。人不因药不名仙人。漏法漏心亦复如是。余三种法心义类尔可知。故阿难说示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是法说因缘

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

复次若谓有漏之法自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由有漏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法由法由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不由法不由心故有有漏法。如此之计皆堕邪见。所以者何。若谓由有漏法故有有漏法者。即是自性有漏法。若是自性有漏法则应有无穷之漏法。以自性复有自性故。今实不尔。若谓有漏法不能自有。由有漏心故有者。即是他性有漏法。所以者何。若有漏法待有漏心为自性者。今有漏心待有漏法。岂非他性。若由他性而有有漏法者。他性若是有有漏法。则有漏法还是有漏法。更无心法之别。他性若非有漏法。非有漏法何能有有漏法。故知有漏法不由有漏心故有。若谓有漏法。由有漏法有漏心故有者。即是共有。若是共有则从自他性中。而有有漏法。若尔则一时应有二有漏法。今实不然。故知非自他共故有有漏法。若谓离有漏法离有漏心。有有漏法者。即是无因缘而有有漏法。从因缘有有漏法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有漏法。破因成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定是有漏法者。是有漏法即是生灭相续法。为生故生。为灭故生。为生灭故生。为离生离灭得生。若是生生即是自生。若由灭故生。即是他生。若由生灭故生。即共生。若离生灭而说生者。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当知有漏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即无相续若无生灭相续则无有漏法。破相续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是生者。为生生故生。为不生生故生。为生不生故生。为非生非不生故生。若生生则是自性生。若不生生即是他性生。若生不生故生。即是共生。若非生非不生故生。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是则于相待假中求有漏法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有漏。破相待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当知有漏之法于因成相续。相待中各各四句。求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云何分别。有有漏法若无有有漏之法。而说有漏法者。当知但有名字。是中不应定有所依生。诸戏论破智慧眼。次明有漏心亦如是。若有漏法心如是。余三句法心亦如是。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无名之名故。曰假名问曰。若尔。云何分别法心之异。答曰。但以世间名字故。分别法心之别。是中无有定实。问曰。云何于名字中分别法心之别答曰。若知法心无所有但有名字。则还如上分别法心之相无咎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复次如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及色阴。为法识阴。为心心相应法心不相应法及色法无为法。为法心法。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法成于心心依于法。如是等于名字中。种种分别法心之别。虽作此分别。皆如幻化。无所取着同归一相。此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当广释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