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教对一切“法”的种种分类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6-12 17:59:07
摘要:佛教以及印度教一些教派之理论,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内在的、外在的)作出种种分类;以期对其有更为深刻的了解,由此探知真理,寻求解脱之路。佛教的

摘要:佛教以及印度教一些教派之理论,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内在的、外在的)作出种种分类;以期对其有更为深刻的了解,由此探知真理,寻求解脱之路。

佛教对一切“法”的种种分类

佛教对一切“法”的种种分类

佛教的“法”,梵语Dharma,音译“达磨”。

佛教中对“法”的名词解释,最权威、被最广泛引用的窥基法师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中的话:“‘法’谓轨、持”;窥基法师进一步解释说:“‘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于是,也有将“法”扼要概括为8个字:“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注】窥基法师(632年-682年),长安人,俗姓尉迟,初唐名将尉迟恭(敬德)的侄子。17岁出家,奉唐太宗敕为三藏法师玄奘的弟子。窥基法师自25岁起随侍玄奘三藏参加译场,前后9年,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中国佛教宗派法相(唯识)宗源于玄奘三藏,以窥基法师为实际创始人。由于二位大师常住大慈恩寺,故法相(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窥基法师亦被尊称为“慈恩大师”。

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每一事物,若被认知为某一“法”,其必然被要求:(1)有一定轨范原则,使人能够了解认知其是何物,此即所谓“轨生物解”;(2)能够保持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此即所谓“任持自性”。

譬如佛教所称的“四大”,地、水、火、风,皆能够“任持”其自性:地有“坚”性、水保持着“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它们皆保守着作为某一种“法”的轨范,使人一见便能认知了解。

“法”不光指物质的东西、同样包含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比如后面要谈到的“五蕴”中的后四蕴“受、想、行、识”,它们作为一种“法”,同样受到“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原则的约束。甚至佛陀的言教本身,也是一种“法”。

佛教对一切法(物质的、精神的)的种种分类

佛教以及印度教一些教派之理论,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内在的、外在的)作出种种分类;以期对其有更为深刻的了解,由此探知真理,寻求解脱之路。

内在的、外在的一切现象合并为一类,就是:一切法。

把“一切法”分为两类,通常有两种分法:(A)有为法、无为法;(B)有漏法、无漏法。

从修行的角度,把“一切法”分为四类,即所谓“四圣谛”:苦(作为轮回中的众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本色是苦)、集(导致苦的种种原因的集合)、灭(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追求脱离苦,即追求“寂灭”)、道(追求寂灭的道路)。

【注】苦、集、灭、道“四圣谛”与前面讲的两种两分法有“勾稽关系”,简单讲:(1)苦、集二谛既属于有漏法,也属于有为法;(2)灭谛既属于无漏法,也属于无为法;(3)道谛系属无漏法,却属于有为法。

“有为法”中分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记住:五蕴都是有为法,不包括无为法。《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和《心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其实主体是相同的:五蕴=有为法。按《俱舍论》的说法,“无为法”仅指虚空和二种灭,所以也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再说无为法“皆空”了,也谈不上“六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了。

【注】《金刚经》中著名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教导人们应该视“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被称作“六如偈”。

那么,什么叫“蕴”呢?“蕴”的意思就是积聚或和合。佛教(包括印度教部分教派)认为,世间一切(物质的、精神的)都是由可概括为五蕴(五大类)的有为法和合而成,包括人的生命个体。

五蕴,再拿来高度概括一下,可以进一步压缩成“二蕴”,即:物质蕴(色)、精神蕴(受、想、行、识)。由此可见,佛教对精神层面有多么重视了……

十二处、十八界则是基于“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来划分的。

说到十二处、十八界,首先要弄明白根、境、识……

根有六种,即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境有六种,即所谓“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识有六种,即所谓“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根”和“识”可以理解为(生命体的)认识功能,而“境”则可以理解为(外界的)认识对象。

由此,可以引申出……

六根 + 六境 = 十二处

六根 + 六境 + 六识 = 十八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刚才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那怎么能够推导出:六根+六境=六根+六境+六识,除非“六识”为零……

答案就是:在“十二处”分类法中,六识全部归在“意根”(第六根)中。《俱舍论》有颂“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即说:六识随生随灭,生灭之间甚至短到没有间隔(无间),且后起之识必依前灭之识,方能生起,故前(灭)识为后(起)识之“根”,即“意根”。

以上极为简单地叙述了佛教对一切法(物质的、精神的)的种种分类……

再重申一下,佛教对一切法多角度的种种分类,不是化缘多了吃撑,而是实实在在基于修行的需要。期望通过多维度的观察,对一切法有更深刻的理解,由此探知真理,寻求解脱之路。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