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李音祚:信解受持 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5 09:06:49
凤凰网佛教 观点 正文 李音祚:信解受持 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 2010年03月09日 10:02《菩提道》2009年第四期【大 中 小】【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凤凰网佛教 观点 正文 李音祚:信解受持 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 2010年03月09日 10:02《菩提道》2009年第四期【大 中 小】【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编者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胸挂佛菩萨像,腕戴念珠的人,不管他们内在修养如何,往往都自称为是信佛或学佛之人,因为他们大多都有过进寺庙烧香拜佛或求佛的经历,其中不乏还有正式皈依的善男信女。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就算得上是 有信仰 的人了。然而,若从佛教自身的角度来看, 信佛 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算是信佛?它与 求佛 或 学佛 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作者李音祚抛开表面现象,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个情境,一位自称是 信佛 之人,因严重的贪污腐败罪而落网,并面临着死刑的处罚。他的这种所谓的 信仰 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佛真的会 保佑 他吗?如果一个自称为有某种信仰的人,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与其所信仰的 教义 背道而驰,那么,这种所谓的 信 ,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引生出了一个对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及如何判定所谓 真信 假信 智信 迷信 的问题。

就信仰佛教的 善男信女 们而言,他们真的明白自己所信仰的佛教是怎么一回事吗?他们真的愿意按照佛教的教义去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吗?他们清楚自己信佛的真实的心理动机吗?佛教真的能按照那些所谓 信仰者 的想象,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吗?一个正式的出家人或自我标榜的 信佛者 ,他的行为举止会给周围的信众或普通的百姓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谁能代表真正的佛教?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必须从前面提及的若干基础性问题着手。

二、何谓 真信 假信 智信 迷信 ?

李音祚:信解受持 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

所谓 信 是指伴有多种因素在内的一种心理认同的状态,其中不乏有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和执着性的色彩。世俗之人的所谓 信 大多局限于 眼见为实 的直观判断,对不可证明的事物一概不信。他们对佛教信众的信仰状态也同样缺少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大多以外在的信仰形式作为判断其是否具有佛教信仰的依据,因而把凡是烧香拜佛,求佛保佑之人,统称是信佛之人。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谓信佛者的状态,做一简要的理性分析。

从心态上看,许多信仰者确实是真信的,但在这所谓的 真信 中又有情感上的 真想信 ,与现实的 真能信 之分, 真想信 不等于 真能信 。所谓 信 不仅是 态度 或思想上的 认同 ,它是与行为抉择紧密相关的内在支撑力,是具有明确心理指向性的意志力。源源不断的因一念之差而锒铛入狱之人,在事前也都必然会面临着是相信因果律还是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一艰难的抉择,他们是想信而又信不了,最后只能在苦果呈现后才不得不 真信 了。

若想相信真实而简明的道理,如因果律等,是需要很大福报的,佛教称之为 福德资粮 。 违法或不道德的事情,无论是否能被人发现,都不能做 ,这就是相信因果律之人的基本信念。许多苦果都是由蔑视因果律的所谓 聪明人 ,在种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酿造而成的。从结果上看,大多都是自己算计了自己。笃信佛教的人也会经历从 真想信 到 真能信 的跨越,因为明理之后仍需要有一个超越意识分别的自然吸收与逐渐内化的过程,佛教称之为 证悟 。

在假信之人中又有 自知 与 非自知 状态之别。所谓 自知 的假信者大多是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如为了获取某种资格,得到某些好处等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姿态,类似于城府很深的玩世不恭的 滑头 或更为阴险的 间谍 一般。所谓 非自知 的假信者一般都自认为是信仰者,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那种找不到佛法对自身的意义感,只把佛法当作谋生手段或一般知识来 贩卖 的状态,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属于非自知状态的假信者。

佛陀曾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言到,末法时期将会有许多居心叵测的外道混入佛教队伍中来,其目的就是从佛教内部毁灭佛法,佛陀把他们比喻为 狮子身中虫 。他们身着僧衣,以佛教的名义做着违背教义,毁犯戒律,误导众生,玷污佛法的勾当。很多信众因看到他们的不良行为而退失了对佛教的信心。这种自己不信因果,却能满脸佛气,满口佛话地给他人讲经说法的 假信者 ,极具善于伪装的欺骗性,因而属于混迹于佛教僧团中的最危险的一类人。

怎样才算是 智信者 呢?那就是以佛教 三法印 和 四依四不依 的原则为判断佛教义理的依据,通达了义与不了义经典的使用范围及适用对象,理性地把那些玷污佛教形象的丑恶现象与佛教本身区分开来。某些学佛者之所以容易受骗,正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不能智信的缘故。通观佛教的大乘了义经典,人们不难发现,佛教是典型的智信的宗教,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佛陀鼓励弟子们质疑问难,通过理性的思辨,接受自己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佛经就是针对不同问题的质询与解答的对话集。

在智信者看来, 佛 只一种尊称的名号,他是伟大的觉悟者,是大解脱大自在的成就者,是慈悲心的化身。他通过各种方便智慧,揭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众生固有的天赋。正因为这本自具足的佛性,才使得众生具备了最终成佛的可能性,前提是需要通过正确的认知和如理如法的修行。佛就是来帮助众生成就这件事情的。他的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无非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最终证悟佛性,获得与他一样的自在与解脱。

人之生而有佛性,犹如人之天生有 水性 一般,只要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有效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不至于被水淹死的 会游泳的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旧有很多人坚定地相信自己是 旱鸭子 ,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人,他(她)们基于这种固执的信念,放弃任何尝试性的努力。与那些在水中自在嬉戏的人们相比较,当那些 旱鸭子 们一旦落入水中,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能否相信客观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命运。简言之,智信者所信的就是 规律 。

在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看来,佛教已成为 迷信 的同义词,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看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放眼望去,那些处于迷信状态的所谓 信仰者 真是太多了。那么,什么是迷信者的典型特征呢?迷信者,通常会把矗立于大殿中的庄严的佛像,当成一种可以与其做生意的无所不能的保护神,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出如下的推论:只要表现出足够的 恭敬 ,提供一定的 供养 ,不论自己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都会得到佛的保佑。

不难想象,庙宇中殿堂内的各种佛菩萨像承载了多少贪婪之人对其索求的欲望啊!如果那些邪恶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话,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何等的一幅景象啊!迷信者最是热衷于道听途说地议论所谓超自然的神异之事,把原本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果律,披上了一层怪异而神秘的面纱,其中不乏有居心叵测的装神弄鬼之人,打着佛门规矩的招牌,对那些不明真相的盲从者实施了所谓神秘的 精神笼罩 。迷信者大多都是那些因贪心而被笼罩的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