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01 09:04:46
原标题: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 中国地学界的十八罗汉,是指中国自己培养的、18位从民国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的地质科学工作者。 ▲1915年,民国北洋政府农商

原标题: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

中国地学界的十八罗汉,是指中国自己培养的、18位从民国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的地质科学工作者。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

▲1915年,民国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部分学生毕业照。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1915年摄于北京红楼(王竹泉,谭锡畴,李捷等未在照片中)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

▲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卒业生之留影

坐者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中排左起:仝步瀛、朱庭祜、周赞衡、李学清、谭锡畴、徐韦曼、王竹泉,

后排左起:赵志新、叶良辅、徐渊摩、卢祖荫、李捷、刘季辰。‍

1913年10月,民国政府农商部成立地质研究所,实为一个地质专科学校,当时自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丁文江出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地质调查所所长)。

之后在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等学者的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借助北京大学的校舍、仪器,到1916年,培养出了与“欧美各大学三年毕业生无异”的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人才。

遗憾的是,地质研究所只办了一期。该所的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学生,入学时共30个学生,因病因故中途退学者8人,毕业时只剩下22人。

其中只有18人成绩合格拿到了毕业文凭,因此,在中国地质史上,被称为中国地学界的“十八罗汉”。

这22人中,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的有4个人(3人获修业证书,1人未获证书)。

究竟是哪4人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史料记载或语焉不详,或揣测讹传。

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刘世才、马秉铎、赵汝钧、唐在勤。一说为:杨培纶、祁锡祉、张 慧、唐在勤。

由于未见杨培纶、祁锡祉、张 慧、唐在勤四人从事地质学相关工作的资料文献,故本文整理如下: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一

叶良辅

叶良辅(1894 ~ 1949),字左之,浙江杭州人。早年就读南洋中学。1913年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6 年以优秀成绩卒业,进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调查员。1920 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 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 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9 年5 月杭州解放,任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不幸于同年9 月14 日病逝。

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求学期间,先后完成卒业报告《门头沟附近地质报告》和《门头沟附近岩石》(英文),及实习报告《周口的附近地质报告》、《江西进贤县东北煤矿报告书》和《河北滦县西煤矿报告》等。

在《门头沟附近地质报告》中,开篇介绍了实习的工具,“除带宿具外,携一锤、一袋、卷尺一、测桌一”而已,工具相当简单。报告中提及桑乾河,章鸿钊批注“桑乾河在我国文学上甚有趣味,读唐人诗可以知之”,报告中还写到西山地区的矿物情况,章鸿钊则批注“西山之煤前明而盛,开采历史甚久,陆游老学庵笔汇云,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则北方用煤自宋焉然”,这些都可见教员章鸿钊国学知识积淀深厚,博学多才。文末,章鸿钊给予叶良辅论文的批语:“观察精详,读书得闲,予心许之”,评价叶良辅学习用功,所学的内容都铭记在心,对此教员是赞扬的。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二

王竹泉

王竹泉(1891~1975),字云卿,1891年4月9日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研究。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为创始会员。1930年留学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及研究,1930年获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拒绝日伪当局利诱威胁,不为日寇工作,保持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简任技正、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燃料工业部顾问、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总工程师兼煤炭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曾兼任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副组长。

在由王竹泉编写的《山东峄县枣庄煤矿及铁矿地质报告书》中,王竹泉估算化石中的含矿量。翁文灏对此进行批注“所谓化石,大半含铁在百分之十以下,不能谓为铁业,故无计算之价值”。

“能为煤层竖面图之”,报告中标注黑点的地方为断句的地方。建议将煤层分布情况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文末,翁文灏批语“研究极有心得”,评价较高,对王竹泉的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三

谢家荣

谢家荣(1898~1966),字季骅,生于上海。1913年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6年卒业,时年18岁,毕业后进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1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留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继续服务于地质调查所。1927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后赴德国考察进修。1930年后,历任地质调查所技正、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湖南江华矿务局总经理、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民国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1950年后,历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地质部总工程师、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顾问、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之一。

在其编写的《直隶龙门县附近地质报告》中,报告第二部分为“ 总论”,章鸿钊批注“此处突出总论一篇似乎太早,宜以前四行入行程纪略,后八行入地质构造为好,改为总结一篇置之篇尾”,对于报告的内容提纲有具体的要求,甚者细化到行数。

手绘显微镜下铁矿薄片图。充分反映了地质研究所的教学十分重视野外实习与室内研究相结合。

文末,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三位教员都对报告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在其他报告中很鲜见。章鸿钊评价“参考精详,述铁矿处颇多,可采岩石一篇,以复钜细不遗,大非敷衍塞责者可比”;丁文江评价“颇有研究,叙述亦条理井然,惟铁矿成因之说尚觉不甚圆满,此问题固未易言也”;翁文灏评价“读书颇多,观察太少,故于本题往往累而不详,殊为可惜,岩石报告研究颇有心得,惜各岩石实地关系多不明了”。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四

赵志新

赵志新(1891~1973),字风岭,江苏松江人。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42 年至1949 年,任前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专员、图书室主任。1950 年,任华东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图书室主任。1951 年,任职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图书馆南京分馆。1954 年,调往位于北京的全国地质图书馆。长期从事中国地质文献目录的编辑工作,1958 年至1964 年间与王之耀合编《中国地质文献目录》第1~3 编(1940~1961)。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赵志新分别完成卒业报告《临城地质报告》、实习报告《玉泉山一带地质报告》。赵志新的卒业报告《临城地质报告》,报告中有绘制精美的显微镜下图片。

赵志新在报告中描写煤矿业的重要用途,丁文江批注到:“科学报道最忌此类空言”。

丁文江对该报告进行了批改,“叙述颇明晰,惟绪言结论太宽泛,言构造之有欠斟酌处”,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时要有理有据,不能泛泛而谈。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五

周赞衡

周赞衡(1893~1967),字柱臣,江苏奉贤人。地质学家、古植物学家。中国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学者。早年在上海南洋中学求学,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后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曾任地质调查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是地质调查所唯一一位自始至终从未调离者(1916 年至1950 年),从该所成立到结束,为团结、组织南京地学界老一辈科学家协同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赞衡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分别完成了卒业报告《浙江杭州西湖地质报告》、实习报告《潭柘寺附近地质实习报告》、英文实习报告《河北滦县马家沟煤矿》。

丁文江对《浙江杭州西湖地质报告》批注:“以此学理施之西湖附近,实未免过于牵强附会”。

报告中,周赞衡手绘的地质剖面图。

丁文江文末批语“措词简明,立论质直,弥合报告,作者以丁家山煤层隶诸石炭纪之上层,而不别为一系,正见其细心处,惟石炭纪数种灰岩是一是二时遇冲突之点,此盖忽略于先故亦无” 。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六

刘季辰

刘季辰(1895~卒年不详),号寄人,安徽淮北人。1916年毕业于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职,任调查员。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1919-1930年曾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兼职任教。1935年前后在皖北蚌埠从事工商业。50年代回归故乡,在合肥市安徽省冶金厅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及研究工作。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分别完成了卒业报告《直隶磁县煤矿报告》、实习报告《贵池殷家汇煤》和《宿松县北及覃子岭煤》。

丁文江在其报告中批注“作者当别具只眼,愿闻其详”。

丁文江对该报告及手绘地质图均进行了批改。文中评语“大意以为,几无上部石炭纪化石之砂岩皆可以入,惟稍欠说得清楚”。文末,“(附记)洺河砾石中火山岩碎片甚多,中有玄武岩以显微镜研究之,与山西大同以北丰镇兴和间之玄武岩流极相类似,太行附近殆亦有此类岩流而尚未经发见也”,将磁县与大同、太行地区进行对比。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七

徐渊摩

徐渊摩(1894~1968),字厚孚( 亦有作厚甫),江苏武进人。为同窗徐韦曼之胞兄、卢祖荫之表弟。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受丁文江熏陶,3人报考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6 年卒业。卒业后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1924 年离所。1924 年协助竺可桢筹建东南大学地学系,任教授兼副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担任秘书,协助所长李四光工作,兼做研究工作。1935年前后在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公司任职。抗战期间,辗转至西南,1940 年开始在昆明前资源委员会办事处工作。

50 年代初期担任地质部武汉地质学校校务主任,其后调长春地质学院任图书馆馆长。1968 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长春。

徐渊摩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3篇实习论文,包括卒业论文《三河蓟县间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潭柘寺附近地质报告》和英文实习报告《直隶滦县唐山石灰石业》。

他的卒业报告《三河蓟县间地质实习报告》,是与朱庭祜二人同去实习,但是独立思考,各自有自己的见解,而不互相抄袭附会,深得教员赞扬,在报告的多处批注中,都有所反应。

丁文江批注“黑色页岩之时代与朱生报告意见不同,此节所述三证,亦颇持之有故,须待将来再为研究”。

丁文江批注“然二人同查一地,各能根据事实发挥意见,不作附会抄袭之谈,自是可佳”。

丁文江对该报告进行了批改,“叙述尚为明晰”。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八

徐韦曼

徐韦曼(1895~1974),字宽甫,江苏武进人。为同窗徐渊摩之胞弟、卢祖荫之表弟,早年就读南洋中学。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后进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1924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教授。1935 年前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任职。1940 年在桂林资源委员会锡业管理处工作。1949年翻译莱伊尔名著《地质学原理》。

徐韦曼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完成了一篇英文实习报告《山东泰安县岩石》。

手绘显微镜下岩石图片,非常精美。英文报告充分反映了当时地质研究所对学生的要求之高,十分重视英语学习,为日后的国际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九

谭锡畴

谭锡畴(1892~ 1952),字寿田,河北吴桥人。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后任技师、技正。20 年代初,在山东蒙阴县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龙、鱼类、昆虫、叶肢介和植物化石,从而奠定了中国白垩纪地层研究的基础。1924 年,编制了第一幅1:100 万地质图——《北京济南幅》。1933 年以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多所高校任职。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地质勘探局局长。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谭锡畴共完成两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山东张夏地质旅行报告》和实习报告《南口地质实习报告》。

章鸿钊批注:“记述仅止此乎?何不经显微镜下研究?”地质工作要重视室内与室外、微观与宏观的联合研究。

章鸿钊批语,“张夏地质威氏言之详矣,该生所述自不能出其范围,但能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方为有味,惜该生未能着眼于此耳”。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

朱庭祜

朱庭祜(1895~1984),字仲翔,上海川沙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1920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获硕士学位。1922 年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地质系博士研究生。1923年秋回国,先后在多所研究和教育机构任职。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曾发现河北省井陉煤矿;在浙江地质调查时,曾建立了一些地层系统,编制了一些地质图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1928年,率中山大学师生登西沙群岛考察,这是中国首次在西沙群岛开展地质工作。解放后于1949年5月筹建浙江地质调查所。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朱庭祜共完成四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西山地质实习报告》(中文)、《盘山之火成岩》(英文)和实习报告《直隶宛平怀来县间地质实习报告》(中文)、《河北唐山煤矿》(英文)。

在他的实习报告《直隶宛平怀来县间地质实习报告》中,他将研究区域的地层称为“大秦层”,章鸿钊批注应称为“震旦层”,由此可以了解“震旦层”的命名来源。

交通不便,野外实习颇为艰难, 先乘火车再转骡马后又步行,花费两天时间才能达到实习地点。

“职方外纪以如德亚为大,秦唐书称拂菻即大秦,实即今之小亚细亚土耳其地域,海国图志以意大利亚为大秦,则失之稍远要之,均不能用之于我国者也”。

“佛书称东方为震旦,即指我国而言,其名甚古, 其字义甚佳,故宜以震旦层名之,大秦两字断不能用,此纪为生物萌动之始,犹之日之方始,谓之旦也, 故字为震旦层,名与义合, 地亦与名合也”。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一

李学清

李学清(1892~ 1977),字宇洁,江苏吴县震泽人,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1918 年9 月任调查员,此后担任过调查所图书馆馆长。1920 年赴美留学,攻读矿物学与岩石学,获硕士学位,1923 年回国。1925年,发表《四川含硫化物的橄榄岩》,是我国首次对含镍的超镁铁岩的研究报道;1927 年,发表《竹叶状灰岩之岩石学研究》,首次论述了广布于华北及其邻区寒武纪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岩的成因及其生成的古地理条件。1928 年,首次将黄土进行化学分析,并研究其矿物成分。1929 年以后,主要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李学清共完成四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浙江杭州西湖地质报告》和实习报告《万佛堂附近地质报告》、《南窖地质报告书》、《滦县唐山煤矿》(英文)。

其他报告中的图件基本均为二维平面图,而李学清在报告中绘制了三维立图图件。

批注:“我国最古之岩层孰为? 泰山系与五台系,何以多褶皱耶? 所说均与世界实例不能相容”。

章鸿钊文末评语,“叙述次序当合报告体裁,道著要点颇不少,惟所述三种石灰岩与含煤层之年代半属臆说,述构造与结论要点处未合规范,为可惜耳”。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二

卢祖荫

卢祖荫(1889~1976),字心培,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任学习调查员。实习报告《接触变质岩中石榴子石之光学研究》,为我国首篇光性矿物学专题论文,发表于1920年。1927年至1937年间,为纪念父亲卢正衡在故里主持正衡初级中学(现为常州市第一中学)。1936年,在《地质论评》第1 卷第1 期发表《哭丁师》诗,以纪念将其引入地质学研究领域的老师丁文江。1943年至1965年间,先后在矿产测勘处和地质陈列馆工作。

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卢祖荫共完成两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河北滦县赵各庄铁矿报告》(英文)、实习报告《碧云寺及潭柘寺地质报告》。

批注:“八大处尽在翠微山一带,碧云寺并不在内”。

批注:“何谓之形?何为之质?此犹由长石以得石英,由辉石以得绿泥石之意乎?然由长石以得石英亦所罕见 ”。

文末,章鸿钊评语“图尚明晰说亦近理,能从文字上再加修洁为佳”。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三

李 捷

李捷(1894~1977),号月三,河北成安人,地质学家。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留所学习,1918年9 月任调查员,后又升任技师、技正。为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1927年,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代表与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B.Bohlin,1898~1951)具体负责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的挖掘,为周口店遗址的挖掘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著有《周口店化石层》及《周口店采集研究的经过》。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区的调查研究,并对第四纪冰川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从事水文工程地质及水电建设。

文献记载,李捷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了三篇实习报告,全国地质资料馆仅保存有1916 年赴开平县一带进行实习后所完成的实习报告,另外两篇分别为实习报告《宛平县碧云寺地质》和卒业报告《宛平县王平口地质》。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四

仝步瀛

仝步瀛( 生卒年不详),字海波,河北永年人。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留所学习。1918 年12 月底任调查员。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员。

仝步瀛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了四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荻鹿县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山东泰安县附近地质实习报告》、《斋堂地质旅行记》、《直隶滦县开平地质》(英文)。

报告中,仝步瀛手绘化石与显微镜下岩石照片非常精美。

报告末,章鸿钊给予评语“图说尚清晰,岩石当须审查”。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五

陈树屏

陈树屏(1887~1980),字翼宗,河北井陉东方岭村人。青年时期就读于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后考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矿科。毕业后,历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井陉正丰煤矿测绘师、煤师、总矿师、井陉煤矿副总工程师、井阳煤业公司总工程师,解放后历任阳泉矿务局总工程师、全国煤矿总局地质局教授、合肥矿业学院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陈树屏治学严谨,对煤矿地质学造诣很深,且有独到见解。他在井陉煤矿期间,首创“黄土填充采煤法”并获得成功,荣获中央研究院的嘉奖,并批准他晋升为“技师”。1949至1952年期间,他在阳泉矿务局工作,对煤矿的地质情况了如指掌,随便抓起一把煤,就能准确判断是从哪条巷道采出的。他不避险情下井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及时处理隐患,避免了多起重大事故的发生,使煤炭产量逐年提高,因此被选举为阳泉市人民代表。

陈树屏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了三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荻鹿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山东泰安附近地质旅行报告》、《滦县张家庄铁矿》(英文)。

批注:“三者威氏俱已定名,何用一舍二,讵其威氏所见当有异同之点耶”。

批注:“当现大似不速之客,能与相见恨晚耶”。

批注:“不如列表记之”,丁文江建议用列表的形式表达文字内容更为清晰。

丁文江对该报告进行了批改,文末评语,“颇肯用心,惟理论殊欠清晰”,意指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六

马秉铎

马秉铎( 生卒年不详),字振铎,河南光山人。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继续学习。1916年12月离开地质调查所。

马秉铎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了两份实习报告:卒业报告《荻鹿元氏两县地质概略》,实习报告《西山碧云寺一带地质实习报告》。他的卒业报告《荻鹿元氏两县地质概略》是所有实习报告中唯一的一份铅印实习报告。

批注:“地质报告并无另立结论一章之必要,所有关于地层及构造之结论均已详见前章,读者自能记忆区区数张之小报告,更无必要另作节略,若无特别比较推论,而惟多言,人人皆知之”。

批注:“海相陆相等等以填满,此(结论)殊觉无谓,实习报告尚可,如此,将来独立研究自作报告时,此等闲文省去为妙”。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七

刘世才

刘世才( 生卒年不详),字翔凡,直隶( 河北) 成安人。1916 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留所学习, 1916 年12 月离开地质调查所。

刘世才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了两篇实习报告:卒业报告《荻鹿地质报告》,实习报告《泰安地质报告》。

章鸿钊批注:“岩脉似即Dykes,泰山(火)成岩多为generic granite,体积巨大不成脉状,形似不宜尚称Dykes,试为伟晶花岗岩pegmatite相较比别同见”。

章鸿钊批注:“汶河砾岩一名份,威烈所创不宜採为己出,且威氏以地名层亦出,未断其为汶水冲积而成”。

章鸿钊批注:“唐县algonkian各期其时代之长恐数十万倍于古生代paleozoic而不止,故同一片麻岩不必同时关于其成因时代,皆不宜以轻泛确定之,辞出之论片麻岩而言,喷出时期尤属大误,片麻岩中脉岩自係片麻岩成份”。

中国地学界十八罗汉之十八

赵汝钧

赵汝钧(生卒年不详),号鉴衡,河北吴桥人。1916年卒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同年入地质调查所留所学习,1918年9月任调查员。从1919年至1927年,长期与刘季辰合作出版地质专报及论文。代表作为:《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1919年) 及《江苏地质志》(1924年)。对苏皖地质矿产颇有研究与奉献,《江苏地质志》为我国早期的省地质志的代表作,附25万分之一江苏省地质分图四幅,江苏省矿产分布图一幅,50万分之一江苏省地质总图一幅。30年代,还著有《钻探术》一书,为我国最早的钻探学著作。

赵汝钧在地质研究所学习期间共完成三份实习报告:卒业报告《张夏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泰安地质实习报告》、《滦县赵各庄铁矿》。

批注:“凭图立说仿佛纸上谈兵”。

批注:“五台层仅止于此乎? 何不取原书读之? 我国不应谓支那层”。

文末,章鸿钊严厉批评道,“通体草率,是殆敷衍塞责者耳”。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地调局网站、中国国土资源报、全国地质资料馆订阅号、光明网’、河北正定资料馆、《中国科学史料》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编辑:小矿君,责编:谢涛。

投稿建议、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加个人微信号:banyo615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