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教在港台:台湾慈光寺印象——出家不出世 入世而超越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9-30 09:07:59
台湾慈光寺二〇〇二年四月,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台湾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慈光寺住持惠空法师的邀请,笔者有幸参加“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


台湾慈光寺

二〇〇二年四月,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台湾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慈光寺住持惠空法师的邀请,笔者有幸参加“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考察访问。在此期间,除了参加为期两天、在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的主题为“台湾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的“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研讨会”外,大多数时间都是进行学术参访,所得印象极为丰富,感受良多,难以尽述,这里只就东道主所在的大本营台中县慈光寺印象最深刻者略谈一、二。

一、回家的感觉真好

到台湾后的第一天晚上,即住进了慈光寺,这也是我们在台湾整个参访期间的家。相较于台湾的一些佛教大山头及大陆的丛林寺庙,这所寺庙的建筑规模不是很大,但这并不妨碍慈光寺成为台湾众多佛教寺庙山头中发展台湾佛教事业的异军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个在多元化竞争中展现出自己不可替代之特色、并且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生力军。

在台湾的十二天中,我们的食宿和参访活动给慈光寺增添了不少麻烦;无论是在寺庙的居住活动,还是在台湾各地的参访,我们所有的生活、工作乃至诸多的行程活动细节,都安排得细致入微、井井有条,使人感觉到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方便、温馨和惬意。一天下来,全身心投入参访考察的我们都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慈光寺的众法师除了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全程陪同考察外,还要晨夜自修早晚课,劳动强度之大、工作时间之长、摄入(素食与过午不食)和付出热能比之极不相等,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法师们却仍然是神采奕奕、乐此不疲,令人为之感叹不已。我想,这固然由于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有着血浓如水的亲情维系,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佛教事业的奉献精神,一种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支持着他们的身心。每当外出参访后回到慈光寺或文殊院,我们心里油然而生的就是“回家的感觉真好”。

二、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

慈光寺山门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凉亭,上有一楹联云:“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入耳;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此联脱胎于晚明东林党人的联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另辟一种新境界。声色既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然会入耳、入目,但又必须超越世俗声色对耳目的屏障,才能追索人类的终极真理,才能寻觅到人类精神的终极家园。我以为,这幅楹联即代表了慈光寺乃至台湾诸多出家僧尼众对人生的态度与对人世间的认识,即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这是一种对人生的理性觉悟,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一种对社会的深深理解,一种理想境界的升华,一种将出世与入世高度契合的超越,一道传统山林佛教与现代人间佛教的分水岭。

由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因缘,二十多年来,我结识了许多释、道两家的方外师友,也经常到一些佛寺道观小住,以请益求教和体验生活,但没有一次能给我以对慈光寺以及台湾诸多佛教寺庙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出家并不一定要出世,出家也与出世不能等同。所谓纯粹的出世,在人类发展到信息社会时代的今天其实是并不存在的,绝对意义上的空门也同样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完全由出家众所构成的宗教团体,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类型,也有着作为生物人类的种种基本需求和生存苦恼,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红尘世界。因此消极地逃避,莫如积极地面对,出家的真谛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剃度,而在于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觉悟。直面社会,走向人间,自觉觉他,自度度人,则是现代普世化宗教的正确走向,也是台湾人间佛教的真境界。

三、宽容破执,积极致力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并存与异质文化的多元并进,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德国哲人兼诗人歌德在《二裂叶银杏》一诗中咏叹:“这棵树木的叶子,含有一种神秘的意义,使识者感到欣喜;它是一个生命的本体,在自己内部分离?还是两者相互间选择,被人看成为一体?我发现了真正的含义,这样回答很恰当;你岂没有从我的诗里感到我是一,又成双?”在诗中歌德所表达的远不只是对银杏树本身的咏颂,而是对其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哲学内涵。他试图表达的是,作为人类处在不同的地区所创造的区域(国别、民族)文化,既具有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即所谓跨文化的共同的基本特质,又具有因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特殊性,即所谓异质的民族性特征,但是,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人类文化共同性的作用之下,异质文化之间又具有兼容性的特征。异质文化尚且如此,作为同根同种同文化的中华民族又有什么不能兼相容忍的呢?

当今世界正进入多事之秋,文化之争、民族之争、宗教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国际之争,错综复杂、层出不穷,其原因莫不拘于我执而缺乏宽容,任何顽固而又极端的我执必然将整个世界的人类群体推向万劫不复的沉沦,而破执与宽容正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之一。在惠空法师的领导下,慈光寺的出家众正以积极的愿力破空门而出,力图通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存异求同,将渊源于一的海峡两岸文化传统又重合为一个生命的本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借佛光之力普照世界。

多年来在这一愿力鼓舞下,惠空法师率领慈光寺众法师积极致力于海峡两岸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交流,邀请了多批大陆学者到台湾进行参访考察,在大陆的一些知名学府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奖学金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绩。这些成绩,主要得力于惠空法师的远见卓识、领导有方,同时也离不开慈光寺及中华禅净协会诸多法师及护法居士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一言以蔽之,整个慈光寺(包括其别院,如位于台北市区的文殊院等)就像一个既保留着传统精神又有着现代民主气息的和睦团结大家庭,在惠空法师的领导下,将发展中国的佛教事业与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执着的理念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其愿也大,其功也著。

佛教在港台:台湾慈光寺印象——出家不出世 入世而超越

【资讯头条】:纪念马祖道一诞辰1300年活动将在四川马祖罗汉寺隆重举行

【素食】:大暑天喝冬瓜鲜荷叶绿豆汤

佛教在港台:台湾慈光寺印象——出家不出世 入世而超越

【众生】:演员邢佳栋:我信佛的缘由

【心灵物语】:珍惜当下,生活并无回头路

【觉悟】:殊胜功德 至心起信 宝箧印陀罗尼咒

【一日禅】:宽容——给大家一片美丽的世界

【观点】:积极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智慧

【禅茶一味】:乾隆皇帝当了回茶博士

【图片】:吴门首刹:西园戒幢律寺

【佛艺】: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

【书店】:瑜伽师地论—大乘佛教唯识学的基本理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