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义护法师:汉传佛教修行次第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8-14 09:06:43
摘要:汉传佛教虽宗派众多,但都是建立于解脱道或菩萨道的基础上。汉传佛教学佛次第大体可归为三个层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皈依和戒律;二、是大乘佛教的核心—

摘要:汉传佛教虽宗派众多,但都是建立于解脱道或菩萨道的基础上。汉传佛教学佛次第大体可归为三个层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皈依和戒律;二、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菩提心;三、是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落脚点——人间佛教。汉传佛教有不同的宗派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以我们五台山竹林寺而言,特别是我个人的现在情况来说,这里主要是学习华严宗,所以本文以华严宗判教为例谈汉传佛教修行次第,即以华严宗为信解的根据,人间佛教为落脚点,净土法门为修行的归宿。

义护法师:汉传佛教修行次第

关键词:皈依、戒律、判教、菩提心、人间佛教

世尊一代圣化中,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但由于说法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不同,故教起的因缘及摄化的根器也不一样,因此,佛得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演说出种种不同的法门,目的为使众生皆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究竟离苦得乐,同登彼岸,共证菩提。后世弟子对如此浩潮无边的法门,实不知云何入门。祖师大德们为了研究及修持上的需要,特别对圣教作条理的分析和归纳,或从说法时间的顺序上加以配列,或从教理深浅上加以组织,或从形式及内容方面去分类整理,使归于系统化、次序化,因而形成判教学。

判教为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标志。至于中国的判教学,最初开始于东晋及南北朝时,当时的佛教学者相当热衷于教相判释,因而形成一股判教风潮。到隋唐与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对待各种宗派学说,不少高僧大德提出了各种的判教说,如天台的五时八教说和华严五教说等。这里主要以华严宗的判教为例谈汉传佛教的修行次第。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依《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即法顺为初祖。华严宗的教判有:五教、十宗、三时等。五教者:小、始、终、顿、圆;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胜义皆空宗、应理圆实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三时为: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落还照时。在日升转照时又分为初转、中转、后转三种,故亦成为五时。

义护法师:汉传佛教修行次第

华严宗的修道阶位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二、圆融相摄门。所言次第行布门者,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五十二位之差别因果。圆融相摄则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如经中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归纳修行之程度阶位不同。《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劝善财童子及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以其圆满佛国。

一、汉传佛教各宗学佛基础——皈依和戒律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律是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之一,更是佛学戒、定、慧三学之首,受戒是成为佛弟子的标志,是僧人身份的象征。在佛教在家居士佛教徒的戒律有五种,分别是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和居士菩萨戒,而针对出家僧人佛教徒的戒律也有五种,分别是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僧人菩萨戒。以修行者的发心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标准,可以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一)、汉传佛教学佛基础——三皈

凡发愿入佛门者,必须皈依三宝,以三宝为师。三宝者,即“佛”、“法”、“僧”。

皈依有多种: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在家菩萨戒三皈、具足菩萨戒三皈和最上乘三皈等。三宝也有多种,有原始三宝、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原始三宝,就是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始法宝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原始僧宝是指佛成道后,用四圣谛法所度化的乔陈如等五位比丘。住世佛宝是凡一切寺院等处,所敬奉和供养的佛像是代表所皈依的真佛。住世法宝是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经典加上历代祖师、高僧、居士大德所讲的开示或著作,都是法宝。住世僧宝是凡受佛具足戒的出家男女僧众都是僧宝。自性三宝是常觉不迷是自性佛宝;正而不邪是自性法宝;净而不染是自性僧宝。从皈依自性三宝的意义上说,皈依佛就是要在六道生死轮回的长途苦海中回过头来,依靠常觉不迷的自性。转识成智,返妄归真,并以“了生死、成佛道”为誓愿;皈依法就是在生死凡夫的邪知邪见中回过头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修学至智慧圆满;皈依僧就是在五浊恶世的污染中回过头来,依靠念佛的功夫,达到自性清净,如同一朵白莲,虽生于污泥中,却自身清净,一尘不染。

总之,“佛、法、僧”三宝是一体三面,是“一而三”,“三而一”。原始三宝和住世三宝的作用,是帮助启发我们本身的自性三宝。因此,皈依三宝的真正涵义,就是皈依“觉”、“正”、“净”,这是修学佛法的总纲领。皈依三宝的真正的宗旨就是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菩提心”。因此,“了生死,成佛道”是皈依三宝弟子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二)、汉传佛教学佛基础——戒律

戒律通行于一切教派和一切佛教信徒,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出多种分类。以受戒主体为标准分为出世间戒和世间戒。

戒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是听闻佛陀言教,依四谛教法修道的行者。菩萨是观众生苦而不忍独自解脱,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者。声闻戒和菩萨戒,便是这两类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发心基础不同,修行内容也不同。
声闻戒偏向止恶,比如五戒每一条都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反之则是犯戒。比丘戒也是同样,基本都是告诉我们不该怎样。

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部分。它不仅要谨慎止恶,更要积极行善。其中,摄律仪戒偏于止恶,无恶不止。摄善法戒强调修善,无善不修。饶益有情戒则是利益一切众生。

声闻戒所制主要为身语二业,判决是否犯戒或罪行轻重,主要从身、语的表现而言。菩萨戒所制为身语意三业。不仅身口行为会犯戒,若怀有贪嗔之心待人接物,即使没有付诸不善行为,同样属于犯戒。所以说,声闻戒和菩萨戒的根本区别,不只是在于戒相,而是在于心。声闻戒是以出离心为基础,即“我要出轮回”的愿望。此外,还有胜义出离心,也就是空性慧,这是出离五欲六尘、出离生死轮回的直接力量。菩萨戒则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即“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由发愿菩提心,进一步受菩萨戒,修利他行,为行菩提心,进而辅以空性观修,成就胜义菩提心。

二、汉传大乘修行的核心——菩提心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所谓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发心层面来说,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是不同的,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扩大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从修学实践来看,若是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样是菩萨道的修行。

声闻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正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也就是菩提心。失去菩提心的统领,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不是说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萨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所以,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

菩提心的特征是什么?凡夫的心灵世界中,每种心行皆有各自的特征:贪心有贪心的特征、嗔心有嗔心的特征、慢心有慢心的特征。而菩提心的特征,在《华严经》中告诉我们:“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除此而外,许多大乘经论皆从不同角度对菩提心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内容极为丰富。

菩提心的实践,由愿菩提心而落实于行菩提心。无论是发愿还是行持,都应依菩提心的特征进行检讨。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不觉、有我、利己、分别、有限、住相、有所得的,那就说明我们还是地道的凡夫。反之,如果我们的发心具足觉悟、无我、利他、平等、无限、无住、无所得的特点,才是合格的菩提心。

三、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落脚点——人间佛教

佛教修行次第最终落实在人间佛教。缺失基础,根本便无从而立。否定根本,圆满又从何谈起?

佛教产生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现实人生的改善与了生死的修证以及人间的建设与出世间修证成为佛教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佛教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佛教不可能具有绝对的超然性;另一方面,佛教的超然性又是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标志之一,然而人间佛教很好处理了出世和入世的关系。

太虚法师根据当时的现实背景,结合佛教存在的状况,于1933年10月,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认为人间佛教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做到既要弘扬佛教又要避免佛教神圣性的缺失。所以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落脚点应当为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体现了自觉觉他的菩萨精神

菩萨道的人间佛教本身就是人天乘法与大乘法的合一、入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佛教认为人们欲超出生死流转、诸苦交迫的世间而获得终极的解脱,必须以无所得为核心,智慧与方便双运,深入世间在众生之中,齐修六度四摄,这样一方面断除和转化自心的烦恼;一方面利益度化众生,实现自觉觉他和福慧圆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概括了大乘佛法的精髓。诸佛菩萨非由天成皆成于人间,这便是人间佛教的核心。佛法乃人间觉者的教化。人的正觉和解脱都是在人间而非天上。佛法乃治心之法,是理智的德行教法,其本质在于“行、证”,不是仅有善良的愿望就能成佛,必须身心实践。佛法博大深奥,要觉悟须有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只能从佛菩萨大悲愿而来。佛法的本质,乃现实人生的合理化和道德化,非玄虚和渺茫的。太虚法师适应社会提出人间佛教。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善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此乃修学佛法最现实的座右铭,有完善人格的志向才能住持佛法和成佛。大乘佛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人生佛教或者人间佛教,其殊胜之处,在于化解和超越人类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因众生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

(二)、五乘共法的人乘法为人间佛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太虚法师认为世间和众生的行为以及正报依报的一切,不出佛所说的因果法则,但是,一切普遍的因果法则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从因的上面可予种种改变,使人类进而改善”[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全书[C].平装本.第5册,第179页.]。在有情业果相续中,太虚法师特别提出人类就是因为“在有情界里,人类算是最灵的,由有情各自造业,感受别报的身根,由共同造业感受总报的世界国土”[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全书[C].平装本.第5册,第226——227页.]。他提倡人间佛教的重心就在于,要人依人的果报认真修人的业行。人由于在过去世中虽然造了能得人身的果报,但还要继续修福。太虚法师认为要改善人生就要从心着手。按照唯识学原理,前五识仅有感觉,第六识才能构成有系统的知识和思想,改善人生,首先要改善人生的由根尘而得的识部分。意根得到改善后,还要努力彻底清净藏识,达到净善圆满的人生。这就是说“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国土安”。国土之净秽全在人心,依报环境和国土随着正报人心而转变,人心不好,国土污秽不堪,人心若净,国土自然清净。

五乘共法的人乘法是佛教五乘人共同修学的法门。佛教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太虚法师认为佛法的根本在于五乘共法的人乘法,这是因为五乘教法最注重于人生道德与社会结合。“况此人乘正法,乃人类原始之常德,浅之则不唯可通于文明之俗,亦可通于塞野之伦;深之则不唯可通于开化之邦,亦可通于致治之世”[黄夏年.太虚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第289页.]。太虚法师认为人乘正法,可通于出世三乘,或无上大乘,是建大乘佛教的基础。法师有首著名的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全书[C].平装本.第5册,第47册,第457页.]即是说,佛是从众生本位成就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完成人格。人乘正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它们是五乘共修的基础。太虚法师认为天乘似神道,而声闻乘似逃避现实。只有人乘才能于人于世有所裨益。他要求人们必须依人乘正法,明因果业报实行五戒十善。不仅要把它应用于个人,而且应用于家庭乃至社会国家,建立道德社会,真正应用到救人救世。太虚法师引用儒家的思想来充实和丰富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太虚法师的许多著作中,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孔子是人乘之至圣,儒学可以作为佛学,特别是人间佛教的基础,并且认为,儒学是中国两千年文化的主流所在,所以中国不得不行此人生佛教。”[赖永海.佛学与儒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226页.]

太虚法师把佛教的“十善”与儒家的“五伦”作了对比,他说:“若从积极边说,则此十善即是仁、义、礼、信、智的五常;不残杀即仁爱、不偷盗即义利、不邪淫即礼;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的四种即是信;意识上的不贪、不嗔、不痴就是智。可知佛教的十善道德,就是儒家的五伦道德,而且是更加周密详细的。”[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全书[C].平装本.第5册,第16页.]从内容上来说,佛教十善的内容比儒家的五伦更加周密详细。太虚法师将儒家思想引入佛教,沟通了儒佛的关系,强化了佛教的人生意义和入世倾向。这样一方面发挥了大乘佛教倡导的五戒、十善的基本规范和普度众生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明确了人间佛教所关注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展示了佛教入世的意义。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既得益于禅宗般若的领悟、天台宗等教义的理解。他在坚持佛教本位和佛教中心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古今东西文化思想下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太虚法师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总括由人乘直趣佛果的人间佛教的要义,并奉之为座右铭,用自己终身的行持,为实践人间佛教提供了榜样。他强调人间佛教以实践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本位的菩萨行。“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他在佛教改革运动中提出建设人间佛教,既是创新,又是继承。”赵朴初进一步对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进行阐释:“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倡菩萨行;二是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由四摄六度扩充,进而得大解脱、大自在,达到永远常乐我净的境界;三是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所以,人间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四、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三皈五戒和华严的判教系统,最后论述了汉传佛教修行次第的落脚点——人间佛教思想。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救世意义的精神,决不能脱离社会和群众而独立。佛陀的本怀是对现世众生予以关怀,是现实主义的。提倡依人乘而趋佛乘便是佛教现实主义的最好表现。人间佛教就是重视此地、此时、此人之现实离苦得乐之教法,力使五戒十善佛化现实,深入民间,净化心灵,近而达致改良社会和世俗风气的效果。

人间佛教绝非人间生活而是佛法行在世间的人间的行为主义。他以敬信三宝,报酬四恩为本,随分随力专意从事有益于人类之事业,视现实人生中一切正当之事,皆为佛之因行并勇猛精进去修行,以此达到实行佛法度化一切有情的目的。行人间佛教道路,不只是把佛教斥诸于人间,而是要以长养慈悲、救护众生的菩提心,使佛之正法深入社会人心,饶益世界人类,落实在对众生的实际关怀上,使其真正感知佛法的高贵和伟大,而达到兼善天下的目的。这样佛教发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才会更好地彰显佛陀的本怀。所以汉传佛教学佛次第应从基础三皈五戒做起,走人间佛教道路。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