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8-03 09:06:10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2017-09-05 09:46:15 90018BHG 36.莲愿作者:一行禅师耶输陀罗王妃在宫中宴请佛陀、迦鹿荼离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2017-09-05 09:46:15 90018BHG

36.莲愿

作者:一行禅师

耶输陀罗王妃在宫中宴请佛陀、迦鹿荼离、那先沙摩罗和王后共餐。之后,她邀请他们一起前往她时常扶助贫兰的小村庄。罗睺罗也与他们一起去。耶输陀罗带他们到那棵佛陀孩提时初次在下面尝试静坐的蕃樱桃树。佛陀慨叹时光飞逝,二十七年前的事彷如昨天发生一般。经过这么多年,树己长得很大了。

耶输陀罗招来了一大群儿童到树下。她告诉佛陀他从前在这里认诚的儿童,已经全部成家立室,有他们自己的儿女。这时围在树下的儿童,年龄由七岁至十二岁。佛陀来到时,他们都立刻停止玩耍,分站俩旁让佛陀在他们中间行过。耶输陀罗曾教他们怎样对佛陀合掌作礼。他们放了一张竹凳在树下给佛陀坐,又铺了一张毡在地上给乔答弥、那输陀罗和某他两位比丘坐在上面。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佛陀很高兴坐在那儿。这令他想起在优楼频螺和村重一起的时候。他告诉儿童关于看牛童缚悉底,和给他米乳的女孩,善生。他提及要以深切了解事物来培养爱心,又告诉他们他怎样救了堂弟射杀的天鹅。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听着。

佛陀招手叫罗睺罗坐到他的跟前。接着,他告诉他们一个过去世的故事。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很久以前,一个叫弥伽的青年住在喜玛拉雅山脚。他为人勤奋良。虽然身无分文,他却依然出发入城,希望有机会读书。他只带了手杖、帽子、水壶、一件外衣和身上穿着的衣服起程。沿路上,他在农村里替人家工作以赚取工钱或饭食。他来到城都提婆波帝的时候,已储起了五百块铜钱。”

“他入城的时候,发觉城里似乎正在筹备着什么的庆典。于是,他便向路人查明究竟。就在这时,一个手里持着一束半开莲花的美丽少女在他身旁走过。”

“弥伽向她询问: 请问今天有何庆典?

“那少女答道: 你一定不是提婆波帝的人,否则你一定知道今天是开悟了的大师燃灯佛莅临之日。据说他如火炬般替众生燃亮着大道。他是颇伽摩陀大王之子。他曾出家寻求真理,现在己得道归来。因他的大道光明耀世,所以这里的人便大事庆祝,以表示对他的尊崇。

“听到有开悟的大师前来,弥伽感到欢喜不已。他很希望给他一些供奉和请求被纳为徒。他问那女子: 你买这些莲花要多少钱。

“她望着弥伽,觉得他是一个挺聪明细心的青年。她答道: 我只买了五朵,其他两朵是从我家的池塘采的。

弥伽再问: 那你付了多少钱买五朵?

“五百铜钱。”

尔伽想给她五百铜钱买下她的五朵莲花作为给燃灯佛的供养。但那女子不肯,她说: 我买这些花是希望自己作此供养。我没打算把它转卖给别人的。

弥伽希望游说她。 但你还可以把池塘摘来的两朵作供啊。我求你让我买那五朵吧,我很希望有一点东西献给大师。这是一生难遇的机会,如果你肯让我买你的花,我一定永生感谢。

那女子只望着地上,没有作答。

弥伽再恳求她。 你让我买那些花的话,我甘愿为你做任何的事。

那女子有点儿窘。她等了很久才望上来,说: 我不知道我们前生曾有什么因缘,但我遇到你的一刻,已经爱上了你。我虽然见过不少男子,但心里从未像现在的荡漾。我是可以给你搓些花朵的,但你要答应今生以至生生世世,都让我作你的妻子。

她把这些诘非常快速的说出来,说完时差点喘不过气。弥伽不知怎样回应。经过一会的沉默,他说: 你很与众不同,而且十分坦诚。我初遇见你时,也觉得心里有点特别的感觉。可是,我正寻求解脱之道。如果我成了婚,修道的时机成熟时,我便难免有所障碍。

“女子答道: 你如果答应娶我为妻,我便立愿当你修道时机成熟时,一定不会防碍你离去。相反的,我更会尽力成就你的道业。

弥伽很高兴地接纳她的要求,并且与她一起往找燃灯佛大师。人群的挤拥使他们没法看到前面。但单是看到大师一眼,便足以使弥伽相信他是彻悟的觉者。弥伽万分喜悦,并发愿自己也有一天要达到开梧。他设法行近大师以能献上莲花,但人群实太汹涌,他没法移动。不知如何是好,他唯有把莲花向着捻灯佛的方向抛去。说也神奇,那些花却刚好落在大师的臂上。弥伽庆幸自己的诚心有感应,而那女子亦请弥伽替她杷她的莲花抛去。她的两朵花,也同样落在大师的手上。燃灯佛大声呼问谁把莲花抛来,并请他们出来。于是群众让弥伽和那女子上前。弥伽和女子手牵手向燃灯佛鞠躬礼敬。大师望着弥伽说道: 我看到你心里的真诚,也知道你有决心修道以达至开悟来拯敉众生。别担心,终有一天在你的未来世,你是会如愿以偿的。

“跟着,燃灯佛又望向跪在弥伽身旁的女子,对她说: 你将会是弥伽今生及所有未来生的知己。谨记你的愿言。你要帮助他达到他的愿望。

“弥伽和女子都深受大师的说话感动。他们自始勤修觉者燃灯佛教导的解脱之道。

“孩子们,在那一生和接下来的多生多世,弥伽和那女子都成为夫妇。当丈夫要离开往寻精神之大道,他的妻子便竭尽所能去帮助他。她从来没有防碍丈夫。因为如此,她的丈夫也就对她感激不尽。最后,他真的成就大觉者,一如燃灯佛多世前所预知。

“孩子们,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名利消逝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如果你们对事物有深切的了解和去爱,你们便会领略到快乐。因为有了解和爱,弥伽和他的妻子多世中都共享着幸福快乐。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耶输陀罗合掌向佛陀鞠躬。她被感动得流下泪来。她知道这故事虽然是说给孩子们听,但佛陀其实是特别说给她听的。这是向她道谢的方法。王后望着耶输陀罗。她也明白佛陀说这故事的意思。她把手放到媳妇肩膀上,告诉小童:“你们知道弥伽在这生是谁吗?他就是佛陀。就在这一生,他成就了正觉。但你们又知道谁是弥伽今生的妻子吗?她就是你们都已熟悉的耶输陀罗了。也是有赖她对丈夫的了解,悉达多太子才能追随他的大道而证得醒觉。我们是应该多谢耶输陀罗。”

小孩一向都喜欢耶输陀罗。他们现在转过身来向她鞠躬以表示对她的敬爱。佛陀也被这情景打动。他站起来,与迦鹿荼离和那先沙摩罗两位比丘慢慢步回寺院。

37.新的信念

作者:一行禅师

两星期后,净饭王请佛陀到宫里与家人吃饭。舍利弗也同时被邀请。乔答弥王后、耶输陀罗、难陀、孙陀莉难陀和罗睺罗全都在场。在一家人的亲切气氛下,佛陀给他们说教怎样随着呼吸观息,如何向心内细察自己的感受,和行禅坐禅的方法。他一再强调,如果在日常生活里修习细察专念,他们便可以超越生活上的担忧、困恼和烦扰。

罗睺罗坐在舍利弗的身旁,把一只小手放在老比丘的手里。罗睺罗很喜欢舍利弗。

当佛陀和舍利弗要返回寺院时,一家人都一起陪同他们行到大门。看见佛陀要合掌向各人道别,难陀便替佛陀拿过钵来。当佛陀没有把钵拿回,难陀感到有点奇怪。于是,难陀只好跟着佛陀步回寺院,希望找个适当的机会把钵还给他。当他们抵达寺院,佛陀却问难陀可否在寺里住上一个星期,以能深入一些了解比丘的生活。难陀一向敬爱长兄,因此便欣然答应。其实他也是真的有点向往比丘的闲恬生活。一个星期过后,当佛陀又问他愿不愿意在佛陀的带导下出家数月,难陀也绝无犹疑的答应了。佛陀请舍利弗替难陀授戒和给他基本的指示。

佛陀曾与大王商讨过让难陀短期出家的事。大王也同意难陀虽然是个良好青年,但却缺乏了未来君主的坚毅性格和决心。佛陀认为他能帮助难陀建立清醒的思惟和坚决的意志。大王也十分赞同。

可是,不到一个月,难陀便开始忆念他的未婚妻,美丽的阇罗芭达卡拉诺莉。虽然他极力隐藏他的思念,但佛陀很清楚的看到他的感受。一天,佛陀对他说:“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首先必定要克服你对感情的牵挂。把你自己全然役入修行和锻练你的心念吧。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成为一个服众的君主。”

佛陀又嘱舍利弗安排别让难陀到卡拉诺莉居住的地区乞食。难陀获悉后,心里真的对佛陀又感激又怨恨。他知道佛陀能看透他的思想和需要。

罗睺罗很羡慕叔叔可以在寺院里居住。他也很渴望自己可以道样做。但当他请母亲给他允许时。母亲只抚着他的头,告诉他要待他长大很多之后才可似成为比丘。罗睺罗问他母亲怎样才可以快些长大时,她便告诉他要每天吃得好和做运动。

一天,当耶输陀罗看到比丘们在王宫附近乞食时,她便对罗睺罗说道:“你为何不走到下面叫声佛陀?再问问他有什么要传授给你。”

罗睺罗跑到楼下。他很爱母亲,但也爱父亲。一直以来,他都只是和母亲一起而没有和父亲生活过一天。他很希望能像难陀那样,可以在佛陀身边。他跑过前院冲出南门,直至追上佛陀。佛陀笑着把手伸出来。虽然春天的阳光己开始猛然,但罗睺罗感到自己有父亲的爱荫庇保护。他抬头望着佛陀说:“在你身边很凉快啊。”

耶输陀罗在露台上看到他们。她知道佛陀会答应让罗睺罗这天跟他回到寺院。

罗睺罗问佛陀:“您要传授些什么给我?”

佛陀说:“你来到寺院,我便亲自传给你。”

当他们回到寺院,舍利弗把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罗睺罗。罗睺罗静静的坐在佛陀和舍利弗中间吃着。他很高兴见到他的叔叔难陀。佛陀告诉他可以在舍利弗的房子过这一夜。所有的比丘对他都很热情,使他真想在寺院永远留下来。但舍利弗对他解释说,如果他想留下来,他首先要成为比丘。罗睺罗拖着舍利弗的手,又问他佛陀可否让他授戒。当他亲自问请佛陀时,佛陀点头首肯,便嘱舍利弗给这个男孩剃度。

舍利弗最初还以为佛陀只是开玩笑。但当他见到佛陀的肃穆表情,他便这样问:“但世尊,一个这么年轻的小孩,怎能当比丘?”

佛陀回答:“我们可以训练他,替他准备将来受具足戒。现在就先让他发愿成为沙弥吧。他可以负责在坐禅时替比丘赶走来骚扰的乌鸦。”

舍利弗替罗睺罗剃头,又给他授三皈依。他教罗睺罗持四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喝酒。他拿自己一件衲衣,改成适合罗睺罗的大小,然后又教他怎样穿衲衣和持钵。罗睺罗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型的比丘。他跟舍利弗睡在同一房子,每天又随着舍利弗到邻近,中午。虽然上了年纪的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但舍利弗恐怕罗睺罗在这个当长的时期缺乏足够的营养,因此也给他晚上多吃一餐。在家的徒众也特此为小比丘带来乳汁和多一点的食物。

当罗睺罗披剃的消息传到宫中时,净饭王很不高兴。大王和王后都很挂念罗睺罗。他们起初只以为罗睺罗到寺院小住几天,他们没想到他竟然留在寺院当小沙弥。没有了孙儿在家,他们都感到异常寂寞。耶输陀罗则是悲喜交集。虽然她也十分惦念儿子,但却对儿子可以与父亲相隔多年后有机会亲近,感到很是安慰。

一天下午,大王与王后及耶输陀罗一起乘御驾前往寺院。佛陀出来亲迎。难陀与罗睺罗也出来向他们问安。罗睺罗兴奋地跑到母亲的怀里。耶输陀罗把他亲切的拥抱。跟着,罗睺罗又过去亲亲祖父母。

大王向佛陀鞠躬后,便用稍有不满的语气对他说:“你当初出家的时候,我已饱受焦熬。不久前,难陀也离开了我。我实在不可再忍受失去罗睺罗了。一个如我一般为家庭为重的男人,父子和爷孙的密切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离开的时候,我皮如刀割。皮破之后,刀已割到肉里。肉烂之后,现在刀已入骨。我真认为你要对你的所为重新考虑。我希望你将来未获人家父母批准,便不应替小童披剃啊。”

佛陀尽量对大王安慰,重覆解释无常无我的真理。他提醒大王唯有不断修习觉察专念,才是摆脱痛苦之门。现在难陀和罗睺罗都有这个机会了。佛陀劝喻他的父亲应该替他们高兴,更鼓励他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习觉察之道以达至真正快乐。

大王觉得舒服了一点。乔答弥和耶输陀罗也都被佛陀这番说话安定过来。

当天稍后,佛陀对舍利弗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没有小童父母的批准,不要接纳他们加入僧团。请在僧规里笔记下来。”

时间过得很快。佛陀和他的僧团已在释迦国逗留了六个多月。比丘的数目已增加至五百小而在家众更难计其数。净饭王又再给僧伽一块土地建寺。这就是在城北悉达多大子的故宫以及围绕着那里的敞大园林。舍利弗尊者安排了一众比丘在那里组织僧居。这新建的精舍替释迦国奠下了道场的基础。

佛陀希望可以赶回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因为他曾这样答应那里的比丘和频婆娑罗王。佛陀离开前,净饭王宴请他最后一次,并希望他能再为一家人和释迦族的成员说法。

佛陀利用这次开示说教如何在政治上行道。他说大道能光明政界,帮助当政的入带来社会的平等与公正。他说:“修行大道会令你增长智慧和慈悲,因而使你对民众治理得更好。你全不需要靠暴力,都可以为国家带来和平幸福。你不用对人施行处决、酷刑或囚禁,也不需要充供财物。这并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真正可以实现的。”

当一个政治家具备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他才可以看到苦困、悲哀和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能有方法改革政制以拉平贫富的悬殊和终止施压。

“朋友们,政魁和统治者都应该做好榜样。不要生活在舒适的温床里,因为财富只会成为你与人民间的壕沟。过些纯朴而健康的生活,把时间服务人群,会比花在无聊的享受上更有意义。一个不作好榜样的领袖,是不会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的。如果你爱惜和尊重你的人民,他们也会爱戴和尊敬你。仁政与严法之治不同。仁政不倚赖惩罚。依照醒觉之道,仁政才可导致真正的幸福快乐。”

净饭王与在座众人都留心的聆听。佛陀的王叔,提婆达多和阿难陀的父亲,斛饭王爷说道:“如你所形容的仁政,固然很美好。但我认为只有你才具备这样的贤德性格来实现此道。你怎不留在迦毗罗卫国来帮助释迦国革新政制,以带给所有人民和平、安稳和快乐呢?”

净饭王补充说:“我已经年老了。假若你真的留下来,我必定立刻让位予你。以你的德行、诚信和才智,我肯定万民都会在你背支持。我们国家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

佛陀没有立即回答,只是微笑。慈和的望着老父,他说:“父亲,我已不再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儿子。我现在的家庭就是众生,我的家乡就是大地,而我的岗位就是有赖所有人包容的僧人。我选择了这条道路,并不是政途。我认为众生服务之道。”

乔答弥王后和耶输陀罗都知道她们不适宜在这种场合里发表意见,但她们都被佛陀的说话感动得涕泪俱下。她们都你道佛陀所说的很对。

佛陀才续对大王和在座入等宣说五戒,以及怎样把它实行于社会和家庭中。五戒是幸福家庭和平定社会的基石。他把每一戒条详解释之后,作此结语:“假如你想人民团结,你必先得到他们的信任。如果政界领袖都受持五戒,人民的信任必定增长。具备了这等信任,国家自然事事能成。和平、幸福和社会平等必可保证。创造以觉察为本的生活吧。过去的教理和主义未能建立信任,更没有鼓励人人平等。让醒觉之道供献一条新道路和新信念吧。

佛陀答应他们这次离开摩揭陀后,一定会在将来的日子再回来迦毗罗卫国。大王和众人也为此感到快慰。

38.啊,喜乐!

作者:一行禅师

离开释迎国,佛陀进入了北部的憍萨罗。他有一佰二十名比丘同行,其中包括很多贵族背景的年青人。他们在未罗族的阿奴毗耶城附近一个园林歇息。与佛陀伴行的,有舍利弗尊者、迦鹿荼离、难陀和学僧罗睺罗。

佛陀离开迦毗罗卫国不到一个月,释迦族一富有人家的两个儿子,都欲受戒为比丘。他们叫摩男拘利和阿耨楼陀。他们拥有三大豪宅,供三个季节之用。最初是摩男拘利希望追随几个比丘出家为僧。但当他知道弟弟也有此意,他便改变初衷。因为摩男枸利家里只得两个儿子,他认为全去出家有点不对。于是,他便宁愿弟弟得偿所愿,让他去向母亲请准。

但当阿耨楼陀禀请母亲时,他母亲大力反对:“我一生人的快乐就在儿子身上。我绝对不能忍受你出家的。”

阿耨楼陀提醒母亲当时出家的贵族大有人在。他又告诉母亲,修行不只能令那出家的人平和快乐,更可使家庭社会都融洽。因为阿耨楼陀曾在尼拘律园参加过多次佛陀的法会,所以他能言善辩的给母亲说。最后,他的母亲说:“很好,我就让你去吧。但有一个条件你要先做到,那就是要你的好朋友巴帝耶也同意跟你一起当比丘。”

他母亲十分肯定巴帝耶是不会愿意当比丘的。他在朝庭里任职高位。他的权位和名望都是一般人很难舍弃的,更何况是为了过那种清贫的比丘生涯。但阿耨楼陀绝没有浪费时间。他立刻往找他的朋友。巴帝耶是北方数个省份的总督,有很多军队在他统领之下,他自己的王宫也守卫森严。他的办公总部更是不停有重要人等进出。

巴帝耶以阿耨楼陀为贵宾接待。

阿耨楼陀告诉他说:“我想出家追随佛陀为比丘,但你却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原因。”

巴帝大笑起来,“你在说什么?我那有阻止你当比丘?如果可以的话,我只会尽量成全你。”

阿耨楼陀于是申明他的处境。最后,他说:“你刚才说你愿意成全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也当比丘去。”

巴帝耶觉得被难倒。他并非对佛陀醒觉之道不动心,其实他早已对比丘的生活向往,只是暂时没有可能罢了。他答道:“七年后,我便会当比丘,你等着吧。”

“七年的时间太长了。都不知我那时还活着没有。”

巴帝耶又大声笑起来。“你为何这样悲观?好吧,就给我三年,那时我一定会去当比丘。”

“就是三年时间都太难耐了。”

好吧,那七个月吧。我需要时间安排家里的一切,又要找人代替我处理政务。”

“为何一个准备出家的人,需要那么多时间打点一切呢?一个比丘应该可以随时放下一切去修行自由解脱之道。等得越久便越容易使自己改变主意。”

“好了,好了,我的朋友。给我七天才与你出家吧。”

喜出望外,阿耨楼陀回家告诉母亲。她做梦也想不到巴帝那总督竟然这么容易放弃自己的权势高位。她突然感到解脱之道的力量,而较以前更能够接受儿子出家。

阿耨楼陀更怂恿他怕几个好朋友加入他的行列。他们是薄功、金毗罗、提婆达多和阿难陀。他们全都是王族血统的公子。他们约好一天,在提婆达多的家里集合,出发寻找佛陀。除了阿难陀是十八岁之外,他们全都己届成年。但阿难陀早已获得父亲的允许,让他踪随兄长提婆达多。他们六人乘坐马车来到近憍萨罗的边境,因为他们听说佛陀正在阿奴毗耶附近。

阿耨楼陀提议大家在过境前杷身上的饰物全部脱下来。他们将项链、戒指、手环等全裹在一件斗篷内,并同意找个穷苦人送了给他。他们留意到路旁有间小型理发店,由一个与他们年纪相若的男子掌管着。他虽然衣着简陋,但样貌端好。阿耨楼陀进内请教他的名字。

那年青理发师答道:“优婆离。”

阿耨楼陀问优婆离可否指引他们越过边境。优婆离很乐意亲自带领他们。分手时,他们把所有的珠宝都送给他。阿耨楼陀说道

“优婆离,我们欲追随佛陀为比丘。这些珠宝对我们没用的了。我们想把它送给你。这些应该足够让你下半生过得安枕无忧。”

几位公子与优婆离道别后,便越过了边境。当这个年青理发匠把包裹打开,他被闪闪生光的宝石吓倒了。他来自社会的最低阶层,从来都没拥有过一两全或一枚小小的戒指。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整包的珠宝。但他并不觉得高兴,反而感到慌张起来。他双手紧抱这包宝石。他一向以来的安全感觉全然消失。他知道很多人是怕得到这些东西而动杀机的。

优婆离细心反省。那些王族公子都宁舍名位财富以能成为比丘,他们肯定是明白到名位财富所带来的,只是危险与负累。一念间,他也想放下这包珠宝,跟着这些公子去寻找真正的平和喜悦与解脱。再没有丝毫的考虑,他便将包裹挂到树枝上,由得第一个路过的人拿去。他自己越过边界,很快便赶上几位王孙公子。

看见优婆离从后走上来,提婆达多很奇怪的问道:“优婆离,你为何跟上来?我们给你的珠宝在那里?”

优婆离喘着气,解释说他已把珠宝留给第一个过路人,并表示他对财物不感兴趣,因而希望加入他们的行列,在佛陀的教导下成为比丘。

提婆达多笑起来。“你想成为比丘?但你只是 ”

阿耨楼陀把提婆达多的话打断。“很好!很好!我们很高兴你的加入。佛陀一向的教导,是僧伽如大海,比丘则是所有流入大海而与之合一的河川。虽然我们出自不同的阶级,但加入僧团后,我们便是没有任何界线划分的兄弟了。”

巴帝耶伸手与优婆离握手。他自我介绍为释迦国北部前总督,又把其他的公子介绍优婆离认识。他们互相行过见面礼,便七个人一起继续行程。

他们第二天便到达阿奴毗耶,又获悉佛陀正住在城东北两里外一个森林。于是他们直往森林拜会佛陀。巴帝耶作众人的代表,向佛陀道明来意。佛陀首肯接纳他们为比丘。巴帝耶还表示:“我们希里你可以先替优婆离剃度,好让我们先礼他为师兄,以铲除我们之间的所有虚慢和芥蒂。”

佛陀也就先替优婆离授戒。因为阿难陀还只有十八岁,他便只好被授沙弥戒,待他满二十岁才受具足戒。现在,除了罗睺罗,僧团里最年轻的比丘就是阿难陀了。罗睺罗当然十分高兴见到阿难陀。

受戒后仅三天,他们便随佛陀和众比丘前往毗舍离。他们在那里的摩诃婆提园林住了三天。跟着,他们行了十日才到达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迦叶、目犍连和憍陈如三位尊者与竹林精舍的六百比丘都很高兴再见到佛陀。频婆娑罗王知道佛陀已回来,更立刻前来做访。竹林精舍的气氛充满欢乐。雨季快将来临,憍陈如和迦叶尊者都已作好安居的准备。这是佛陀证道后第三次的安居。第一次是在鹿野苑,第二次在竹林精舍。

巴帝耶在从政之前,曾经全心全意的研究精神生活的学问。现在来到竹林精舍,在迦叶的教导下,他精进专注的修行,把全部时间都用于禅修。他宁可睡在树底而不睡在房子里。一晚,他在树下禅坐时,亲身体验到从未经验过的大喜悦。他不其然地高声赞叹:“啊,喜乐!啊,喜乐!”

一个在附近的比丘听到他的高叫,便于翌日早晨报告佛陀。“世尊,我昨晚禅坐时,听到巴帝耶比丘高呼 啊,喜乐!啊,喜乐! 。他有可能仍然记挂着他昔日的名位财富,所以我向你报告。”

佛陀只是点头。

午食之后,佛陀作了开示。接着,他请巴帝耶出来,在僧众和在家众前问他:“巴帝耶,你昨晚深夜禅坐时,是否高呼 啊,喜乐!啊,喜乐! ”

巴帝耶合掌答道:“师傅,我昨夜的确有这样高声呼唤。”

“你可以告诉我们你的原因吗?”

“世尊,昔日我为总督,生活在名利权势之中。我到那里都有四个士兵保护左右。我的宫中日夜有守卫巡逻。但我始终未有一刻觉得安全。我时刻都感到担忧和畏惧。现在却不同了。我可以自由在森林里坐卧,而全无一点恐惧。相反地,我只觉轻松平和,并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师傅,过了比丘的生活,使我再不觉得有任何放不下的人和物。这给我带来无限的喜乐和满足。我现在就像森林里自由奔放的一只鹿。昨晚在禅坐时,这种体悟使我高呼 啊,喜乐!啊,喜乐! 。请原谅我给你和众比丘的骚扰。”

佛陀在众人之前称赞巴帝耶。“这好极了,巴帝耶。你已在自足和断执的修行上跨了一大步。你所感受到的安乐,是诸天人神都向往的。”

在安居期间,佛陀给很多新比丘授戒,其中包括一个很有天份青年。他叫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是摩揭陀首富的儿子。他父亲的财富仅次于国库。摩诃迦叶的妻子,是来自毗舍离的迦毗罗梨。他们结婚十二年,两人都很渴望追随精神之道。

一天清早,摩诃迦叶比他的妻子早起。忽然,他看见一条毒蛇正他妻子垂在床边的手旁爬过。摩诃迦叶连呼吸也不敢,唯恐把蛇惊吓。那毒蛇不久才慢慢绕过迦毗罗梨的手,爬出房间外。这时,摩诃迦叶才叫醒他的妻子,告诉她刚才的情形。他们一起反省性命的无常和短暂。迦毗罗梨鼓励摩诃迦叶尽快找位名师学道。他曾听过佛陀的名字,于是便立刻前往竹林精舍。他一见到佛陀便知道他是一位真理的导师。佛陀也很容易便看出摩诃迎叶是个具备异常深度的人,因此给他授戒为比丘。摩诃迦叶告诉佛陀他的妻子也有意出家修道,但佛陀给他的答覆,是女众出家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她要耐心等待,日后有机会才加入僧团。

39.等待明天

作者:一行禅师

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善达多的年青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善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城部舍卫城。当地的人民都知道善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国国他把自己的部份财富用作救助孤寡贫弱。他对人每一分帮助,都给予自己很多的满足和快乐。那里的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 给孤独贫困者 。

善达多不时往摩揭陀买卖商品。在王舍城时,他会在妻子的兄长家里投宿。他的大舅待他很好,每次都令他住得非常舒适,没有任何短缺。雨季的末期,他正好在他大舅家里住。

但这次与往常不同,他的大舅没有为他打点一切。他忙着指挥家人和仆婢准备什么的美筵。善达多抵达时,发觉身在一片忙碌之中。他于是便询问他们是否在筹备结婚纪念或忌辰。

他的大舅答道:“我明天将会宴请佛陀和他的比丘前来受供。”

善达多奇怪的问道:“佛陀不是 觉者 的意思吗?”

“对啊,佛陀就是一们觉者。他是开悟了的大师。他容光四射,妙相庄严。你明天便有机会与他会面。”

善达多也不知如何,但当他听到佛陀的名字,心里便充满振奋欢乐。他请大舅坐下,要他说多些有关这位大师的一切。大舅告诉他,当初是观看街上平和地乞食的比丘促使他前往竹林精舍听佛陀说法的。之后,他便成了佛陀的在家弟子,还在竹林建了数明茅寮供养比丘,使他们不需受日晒雨淋。他一天之内,监察了六十间茅寮的建筑。

善达多想,或许是前生的宿缘,他总觉得心内对佛陀有着无限的敬爱。他急不及待的等着翌日午间会见佛陀。他彻夜难眠,展转反侧的等待天明,好使自己可以大清早先往竹林精舍拜会佛陀。他曾三次醒来看看是否天亮,但每次都仍然是漆黑。再难入睡,他唯有起床。穿上衣服鞋履之后,他便踏出门外。外面迷雾冰冷。他通过第湿婆伽门直往竹林去。他到达时,竹叶间刚透射着第一线的晨光。他知道自己渴望着见到佛陀,但心里却又战战兢兢。为了安定自己,他轻声对自己说:”善达多,不要担心。”

就在这时,行禅中的佛陀刚经过善达多身旁。他停下来细呼:“善达多。”

善达多合掌向佛陀鞠躬顶礼。他们一起步回佛陀的房舍,而善达多则告诉佛陀他昨夜睡得如何。佛陀说他睡得很好。善达多则告诉佛陀他因争于前来与佛陀见面,而弄至整夜难眠。他又请教佛陀大道之义,于是佛陀给他解说了解与爱心的重要。

善达多感到非常高兴。他伏在地上请求佛陀纳他为在家弟子。佛陀欣然答应。善达多又邀请佛陀和他的比丘,翌日在他大舅家里接受他的供养。

佛陀浅笑。“我和比今天都已被宴请到你大舅家里受供。我们没道理明天又再到那里受供吧。”

善达多:“今天是我的大舅作主人。明天将会是我作供主。很抱歉我在王舍城没有家宅。我恳请你接受我的邀请。”

佛陀微笑答允。高兴之极,善达多鞠躬礼谢,并立刻回去帮大舅安排当天的供宴。

当善达多在大舅家里再次听佛陀的开示,他真的感到有无穷的喜悦。佛陀说法完毕之后,善达多亲送佛陀和比丘到门外,然后又立刻赶往准备翌日的供宴。他的大舅也热烈地帮他一把,还说:“善达多,你仍是我的客人,不如就让我安排一切好了。”

善达多当然不肯。他坚持要亲自付出一切开支,只让大舅帮忙做琐碎的工作。

第二天,善达多再一次听佛陀说法时,心里就像花儿开放一般的感觉。他跪在地上说道:“佛陀世尊,憍萨罗的人民还未有机会欢迎你和僧伽到那儿为他们讲说醒觉之道。恳请你考虑我现在的邀请,前来憍萨罗一段时间吧。请向憍萨罗的人民示现你的慈悲。”

佛陀答应与他的大弟子磋商后,会在数日内给他答覆。

几天后,善达多造访竹林精舍时接获喜讯,知道佛陀己决定应他的邀请到憍萨罗一行。但佛陀想知道在舍卫城附近有没有适当的地方可供这么多的比丘居住。善达多答应一定会找到适合的地方,并会供给他们一切的所需。他又提议希望舍利弗尊者可先行与他到憍萨罗,以协助他筹备迎接佛陀的大驾。佛陀问舍利弗的意见如何,舍利弗表示乐意跟善达多先行一步。

一个星期后,善达多来到竹林与舍利弗会合。他们一起出发,渡过恒河,到达毗舍离。在这里,他们获得阿摩巴离的接待,并下榻在她的芒果园。舍利弗告诉她,佛陀将会在六个月后与比丘们路经舍离前往憍萨罗。阿摩巴离表示她到时定会尽地主之谊,给他们供应食物和地方居住。她还告诉舍利弗和善达多,能够这样做实在是她的光荣。她同时又嘉许善达多对慈善工作的不遗余力,并鼓励致力于请佛陀憍萨罗弘法。

与阿摩巴离道别后,他们沿着阿夷罗跋提河向西北而行。善达多从未步行过这么远的路程,因为他是习惯乘马车的。他们每到一处,善达多都向当地的居民宣布佛陀和僧伽行将路过,并嘱他们要给予僧团热烈的欢迎。

“佛陀是觉悟了的大导师。准备大事欢迎和庆祝他和僧团的来临吧。”

憍萨罗这个国家地大物博,民生丰裕,一点也不比摩揭陀弱。它的南面以恒河为界,北面刚接喜玛拉雅山脉。到处的人都认识善达多又或他的外号 给孤独长者 。人人都很信任他的说话,并十分期待早日与佛陀和僧伽见面。每天早上,当舍利弗尊者到外面乞食,善达多都会向居民诉说有关佛陀的事迹。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舍卫城。善达多在家里宴请舍利弗,并介绍他认识他的父母和妻子。他请舍利弗替他们开示佛法。之后,他的父母妻子都求受三皈五戒。善达多的妻子是个高贵可爱女子。她名叫补纳洛迦纳。他们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女的分别叫大妙跋达、小妙跋达和妙摩揭陀。他们的儿子最年幼,名叫罗逻。

舍利弗每早在城乞食,夜间则在森林或河边渡宿。作为东道,善达多立即四出寻找适当的地方,以供佛陀和比丘居住。

(原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佛陀传)(9))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