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教与环保]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1)——星云大师著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1 09:00:11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1)——星云大师著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1)——星云大师著

\

  一、沿袭传统,继往开来;
  二、随顺因缘,安僧度众;
  三、循序学习,长养圣胎;
  四、依性安居,各得其所。  寺院是佛教的主体,因为寺院不但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场所,更是薰修戒定慧三学的地方。僧伽是佛教的主导,因为僧伽不但是真理的弘扬者,更是社会的化导师。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院的各种设施固然离不开僧伽的规画,祖师大德们的风范更是活生生的法义,不仅以其言行对当代社会有净化之功,在战乱、毁佛的时代,仰仗着他们的慈心悲愿,不惜以一己的身命来护法卫教,在安抚众生心灵的同时,也换取了佛教亘古长存的法身慧命。  佛世时,僧人有「人间比丘」与「兰若比丘」两种类型,道场也有「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两种型态。近十年来高楼大厦中道场精舍林立,越来越多的僧人走向五光十色的尘世,纷纷和社会资源结合,举办活动,宣说法义,甚至在公共场所陈述己见。这样的情况是否合乎佛制?对社会带来什麽冲击?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什麽样的作用?未来将何去何从?……在在都是当今学界与教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文拟从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原理、性格的差异等方面来厘清这些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佛教的发展方向。  --------------------------------------------------------------------------------  一、沿袭传统,继往开来  「阿兰若」,是梵语aranya的音译,意译为无诤、空闲处,指远离村落之安静场所,通常简称为「兰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最初沿袭沙门传统,居住在山林、水边、塚间、树下的「兰若」处,但他们并非像一般苦行外道一样,以折磨自己为修持;亦非如顺世外道一样,以放纵形骸来度日。
  无论栖止在宁静的「兰若」,或托鉢於聚落的闹市,佛陀都教导弟子们以观心为本,将修持落实在生活当中,并且藉托鉢走入人群,以言教身行来化世度众。不久,佛陀的道誉便远播整个印度。
  频婆娑罗王首先在王舍城兴建竹林精舍。两、三年後,拘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也发愿出资,在舍卫城起造只园精舍。有了这两座位於城郊的精舍,佛陀在恒河南北各有一处弘法据点,便经常率领弟子南北往返,四处游化,各地的信众在闻法之後,欢喜踊跃,争相舍宅献地,作为佛教僧团修持之用。此时耶输迦童子随佛出家,佛陀应其父迎请供养及施衣,从此开始接受信众布施田亩、果园、卧具、医药,佛教僧团遂逐渐脱离传统的兰若苦行色彩,而走向人间化。
  当时佛教着名的道场有:拘睒弥城的瞿史罗精舍、毘舍离城的大林重阁讲堂、中印度舍卫城的鹿子母讲堂、舍卫城的灵鹫山等,其他散见诸经及佛典者,还有普会讲堂、鸡林精舍、美园精舍、不穿耳精舍、加罗释精舍、迦罗差摩释精舍、仙人聚落精舍、丛林精舍、猕猴池岸精舍、庵罗树精舍……等等。
  由於「都市寺院」的信众素质整齐、交通发达,对於日後教法的发展及僧团的集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只园精舍与鹿子母讲堂分别由舍利弗与目犍连监工,他们两位不但修持精进,勤於说法,而且通晓世典,擅於行政,可以说是当时「人间比丘」的代表。
  根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王舍城是一块福地,像佛世时在中印度的道场光是在王舍城就有五处,余如舍婆提(舍卫城)有二处,波罗奈斯城有一处,毘耶离城有二处,鸠睒弥城(拘睒弥城)有一处。不但佛陀多住於王舍城,大迦叶也喜欢在此地托鉢乞食,盖由於国主频婆娑罗王十分护持佛法、居民广学博识且贤达可度者多、雨量适中、国土丰饶、乞食容易等诸多原因,诚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灵鹫山位於王舍城郊,当然上述王舍城的优点它都同样具备了,此外,也由於「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十八页中),因此佛陀经常安居於此,广说妙法,乃至佛灭後的初次结集也在此地召开。《大唐西域记》卷九则记载,频婆娑罗王为了便於闻佛说法,还特地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五、六里」(《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九二一页上)。可见自古至今,经济、人文、风土等都是考量道场地点的重要因素,连佛世时的「山林寺院」也不例外。
  佛陀虽然沿袭沙门传统,却不拘泥於此,当佛陀的弟子越来越多,而一间间的寺院又逐渐设立之後,僧众的生活方式渐由零星独居演进为团体共住。在授戒、布萨、安居结束时,信众前来听经闻法,定期的法会於焉形成。一些阿兰若甚至建在聚落里,供游方僧人结夏安居之用,平时则由信众管理,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八「阿兰若六夜学处」云:  彼有长者大富饶财,多诸仆使……於此住处请六十苾刍,夏安居已,随意而去。时彼施主见寺空虚,令人守护,勿使贼徒盗床褥等,是时复有六十苾刍人间游行,届斯聚落求觅停处。
  (《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七五五页上)
  由信众担任当家,多麽开明的作风!今人承袭,遂开展出「四众共有」的道场,再度将佛陀的平等精神展现无遗!
  由於佛世时的道场十分注重教化功能,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佛教社区的形成乃成为时势所趋,如《十诵律》卷三十四云:
  去竹园不远,立作净人聚落。(《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二五一页上)
  在寺院与社区两相裨益的良性互动下,聚落日益扩大,城市兴起,献地建寺或舍宅为寺者渐增,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渐由「阿兰若」演进到「近聚落」,乃至「聚落中」,而寺院也由城郊建到城内。所谓的「阿兰若」在定义上也渐起转变,由树下空地的寂静处演变为「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七五六页下;拘卢舍即大牛吼声或鼓声可至之处,又一弓等於四「肘」,一肘等於一尺八寸,故一拘卢舍即三千六百尺),遂有了「兰若比丘」(或称「无事比丘」)和「人间比丘」(或称「聚落比丘」)之分别。由於「兰若比丘」多在僻静处独修,而「人间比丘」与社会大众有所联系,修行生活方式自然有些不同,一些规章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例如,在佛律中不乏明定阿兰若比丘必须注意储水、备火、知时、知处、注意安全等问题的条文,举凡进入聚落的时、处,及两种比丘的相处办法在律藏中也时有所见。此外,佛陀还特别嘱咐:对於阿兰若比丘的「受戒、忏罪、问法、布萨、自恣、自病、看疾、问经疑处」,「人间比丘」负有教导和照顾的责任。(《解脱道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四○六页中)从经济上看,这固然是因为「人间比丘」的住所接近乡镇城邑,生活上比较丰裕;从教化方面来看,也是由於「人间比丘」在闹市行道,在度众的经验及修持的体验上更有独到之处。  事实上,无论是「兰若比丘」或「人间比丘」,最终的行持仍应归摄於「人间佛教」的内涵,例如在《十诵律》卷五十七中,佛陀曾分别告诫「兰若比丘」及「人间比丘」均应做到:  应常一心先问讯人,喜心和视共语,舍离颦蹙,赞言善来,应畜火及火炉,少多办食及食器,常畜水及水器,洗足水器常令有水,净澡罐厕澡罐中亦应令有水,应善知道径,善知日数,善知夜,善知夜分,善知星宿,读诵星宿经,善知修妒路毘尼阿毘昙,若善知初禅、二、三、四禅,应善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若不能得修学,当问知,当读诵,不应畜日爱珠、月爱珠,……所畜物皆随顺道,如俱尼舍经广说……。  (《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四一九页下——四二○页上)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