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宗萨仁波切:中国人总是在尝试抵御寂寞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0 09:00:29
网络图记者:五年前,您在中国出版了《正见》(WhatmakesyounotaBuddhist)一书,书中讲到,虽然中国人正在变得物质主义,可中国也历来被文殊和观


网络图

记者:五年前,您在中国出版了《正见》(WhatmakesyounotaBuddhist)一书,书中讲到,虽然中国人正在变得物质主义,可中国也历来被文殊和观世音菩萨所照拂,您希望他们有一天会拥抱佛教。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皈依佛教,修习佛法,尤其是藏传,即使不会任何外语,到印度、尼泊尔来朝圣、学习的佛教徒也一年多过一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您预言的中国人将“拥抱佛教”的时辰正在来临?

宗萨仁波切:中国人总是在尝试抵御寂寞

宗萨仁波切:我认为“拥抱”这个词不确切。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一直都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你只需要让它再度重现。虽然它闲睡了一阵子,但我觉得这也是好的,尤其是对佛教来说。佛法是普世通用的,而且并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现在很多中国人思想清新,同时又具有这种“基因”。如此,是的,你可以说在近几年来,中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又再度重现。

宗萨仁波切:中国人总是在尝试抵御寂寞

我认为,现在是中国人开始寻找精神价值的时候了;他们无论如何也必须如此。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无法给予所有的答案的。看看所有那些物质上十分富足的所谓好地方,他们仍旧没有找到内心的快乐,中国人将会认识到这一点。我只是希望,中国人纯净的精神修道,不会像常常不幸发生的那样,被修道上的物质主义给劫持。

记者:您在批评和表示担忧中国人价值观的同时,又常常赞誉中国,还利用微访谈和中国学生交流,感觉您和中国人的互动很频繁,好像正在和中国热恋,这感觉正确吗?您喜欢中国和中国人的哪些地方?

宗萨仁波切:我喜欢中国人的一个理由是因为佛教。我认为,中国和中国人将来会是佛教的护法,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也是在修行人这方面。佛教的内涵将在中国人的身上体现,我是这么认为的。我喜欢中国人的理由很多,千奇百怪的也有,好的、坏的都有,其中一点是中国人很悲伤,而我喜欢这点,因为悲伤是很重要的情绪。

记者:您为什么会认为我们是悲伤的呢?

宗萨仁波切:他们总是在尝试抵御寂寞,同时他们也似乎知道自己无法抵御寂寞,因之,他们有这种悲伤情怀,它反映在水墨画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里面。除了悲伤,他们也很实际,很慷慨,而且在各方面都很勤奋,不懒散。另外,我本身是文殊菩萨的追随者,我小时候曾读到,中国人是文殊菩萨的子民,这大概对我也有某种影响吧。

记者:中国人的这种“悲伤”情怀和您在新书《不是为了快乐》导言里提到的蒋贡康楚仁波切说的“伤悲之心”(heartofsadness)是一样的吗?

宗萨仁波切:不,非常不一样。大多数世俗的人都很悲伤,因为他们有个世俗的目的,他们就像是在追逐彩虹一样,他们不知道这是幻象,这就是他们伤心难过的原因。而真实、由衷的悲伤之心出于觉知,了知我们因由习气而被迫追逐彩虹,我们的四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朋友们,他们全都在追逐彩虹,因此他们都很悲伤。

记者:悲伤是一种情绪,而佛法认为“烦恼(情绪)即菩提”,那么倾向情绪化的中国人是不是比较容易证悟成佛呢?

宗萨仁波切:不是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要让大家都证悟成佛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这有点“若远似近,若近似远”。

记者:您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大洲,其中,正在崛起的中国弟子群有什么特点?

宗萨仁波切:很明显地,他们都非常实际,这是完全显而易见的,也不需要我多加说明,孔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成功。

记者:藏传佛教在汉地俨然已成为某种时尚,会有大量中国学生涌现在您的法会和佛法课上,一些人并非真学佛,仅是凑热闹而已,面对声势浩荡的中国人,您是喜是忧?

宗萨仁波切:如果我教的是佛法,那也没什么关系,即使他们是出于好奇心或者仅只是想来玩一玩,这也是可以的,这么一来,他们将会和佛法结缘。

记者:您知道有一位叫莫言的中国作家最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吗?在他获奖后媒体问他是否感到幸福,他说不知道,他认为“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而他却感到“压力很大、忧虑忡忡”。之后,在他的领奖致辞里,谈到自己书名来自佛教经典的小说《生死疲劳》时,他说,“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他并且宣称“无用令文学伟大”。您应该很高兴听到这个信息,是不是?

宗萨仁波切:是的。我告诉过很多人,我们真的忘记了无用的价值,但是,“无用”这个名词,我想我们需要去定义它。对于一个在华尔街工作,或者在上海的某营销公司上班的人来说,花几个小时坐在垫子上肯定是最没用的事情,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在追逐“有用”的当儿,整个世界都抓狂、发疯、忧郁了,这样的话,“有用”又有什么意思呢?

记者:证悟和素食有没有关系?对于佛教徒,尤其是来自大乘传统背景的佛教徒,吃肉是一件不光荣的、让人纠结的事情,但要吃素又不影响营养和身体健康是一门学问,不易做到。如果我们吃肉,又感到良心不安,我们应该怎么办?

宗萨仁波切:其实,佛教基本的戒律就是不伤害他人(这里也包括动物等其他众生)。除此之外,还要尝试帮助别人。在这个前提下,大乘佛教是绝对不许吃肉的,但是佛教不该局限于吃肉不吃肉、吃素不吃素这种东西,因为如果你过度重视这种纪律而被牵扯得太远,这也可能会令你失掉佛法的智慧大海。

记者:那证悟和素食有必然的关系吗?

宗萨仁波切:没有。证悟就是觉醒。通过什么方法证悟——无论是通过食素还是通过饮酒,这倒没什么关系。就像在中国,就有一位叫作济公的高僧,对不?我看他时时刻刻都在喝酒。

记者:您说过,修行不是让我们放下一切,而是学会跟一切玩耍。能否告诉我们该怎么玩耍,怎样才叫玩耍?

宗萨仁波切:玩具不该控制你,就是这样。

记者:您的生活方式也在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去德里的时候,您不再坐公共汽车而是坐私家车,您不再上电影院,您使用iPad、iPhone, 您的箱子上贴满了航空公司的标签,这和许多高管的生活无异。尽管您从事菩萨事业,发心和高管们不一样,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仍然有害?至少,坐飞机满世界飞来飞去,是不是实质上也参与了对环境的破坏?

宗萨仁波切:是的。这真是我很不喜欢做的事,但我有点受困其中。就像是你困在游戏当中,就算你知道这个游戏不太好,为了要离开这个游戏,你还是必须参与其中。

记者:网络在今天已经支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看见您在法座上使用iPhone,甚至撰写网络祈请文,又一次打破传统上师的形象。网络对您有多重要?您每天使用网络吗?

宗萨仁波切:其实我不太使用网络,尤其不喜欢看到我收件箱的数量。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很重要。其实也不是重要,而是它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所以,现在互联网就像是食物一样,我们无法拒绝它,必须使用它。

记者:您的目标之一是在未来拍一部有关佛陀生平的电影。其实,您拍电影并非完全和您撇清的那样与佛教无关,还是想用电影来教化他人,有所谓功利的目的?

宗萨仁波切:是的,我无法不这么想。不然,我会无法安心入眠,不但会失眠,而且会感到内疚。我很多时候会这样。因此,我会尝试生起正确的发心:就算我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就算我只能让别人听到佛陀的名号,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加持。(文:维地亚)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