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专访宗萨仁波切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0 09:00:27
新京报7月3日报道(文/张婷)傲慢、自卑、期待、恐惧…… 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浓烈的时代,每个人都游走在针尖麦芒之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渴望宁静。近些年,

新京报7月3日报道(文/张婷)傲慢、自卑、期待、恐惧…… 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浓烈的时代,每个人都游走在针尖麦芒之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渴望宁静。近些年,佛教越来越流行。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有些惯于转发阿弥陀佛、无欲则刚、修禅静心的人。自称佛家弟子的人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关于佛教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专访宗萨仁波切

我们不时在报章杂志上读到和尚开豪车戴名表的新闻,又或者是对于朝阳区有“30万散养仁波切”的调侃。修行的淡泊与欲望的执着不断拉扯,使得佛教、仁波切、修行这些词汇都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阴影。

重重迷雾之中,向一位真正的仁波切讨教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自然是件难得的事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可能算得上在中国认知度最高的活佛之一,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最近,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书评周刊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我们的采访从电影聊到了文学,从心理学聊到了佛学,但始终围绕着当代人生存的种种困惑与焦虑。仁波切的回答不一定是普世真理,但透过他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却一定能带给我们珍贵的启发。

虚伪无处不在

修行成为欲望的幌子

专访宗萨仁波切

前段时间,曾经凭借《上海宝贝》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卫慧,以海灵格家庭排列师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引发了网友不少争议。还曾有专栏作家以“为什么文艺女青年都热衷于灵修”为题,来调侃卫慧。我们越来越善于质疑、惯于嘲讽。围绕着佛学、灵修、假仁波切的种种负面新闻,让人更加容易心生疑窦。其实,众人质疑的并不是这些头衔本身,而是修行之人的淡泊身份与对欲望强烈的执着之间的冲突。

假仁波切横行,“不光在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多”。当宗萨仁波切看穿他们的表演,往往会略带调侃地说一句“你做得很好。但我知道你是假的。”

这些假仁波切们很精明,“他们擅长剪辑,传到别人那儿往往只剩下一句‘你做的很好’。你是记者,应该知道剪辑的魅力”说完他爽朗地笑了。

《嘿玛嘿玛:在我等之时唱首歌》电影海报,“嘿玛嘿玛”为不丹语“很久很久之前”之意。梁朝伟与周迅在其中奉献了无偿的客串演出。

显然,这些假仁波切并不构成困扰他的因素。他把他们当成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个观察的样本。但与此同时,对于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虚伪,他一直保持着足够警惕。他提及佛教寺院系统内、修行者的身份掩藏之下,虚伪更容易滋养壮大。他认为这是修行的物化,是精神上的物质主义。可见,虽然对别人的虚伪一笑置之,对自身可能沾染的虚伪,他却从始至终保持着高度戒备。

宗萨仁波切在采访中。

在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影片融合了宗教、悬疑、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每隔十二年,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戴上面具,隐藏起性别和身份,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始就试图与一名女子打破戒律。在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时,因为面具错戴,他强奸了另外一名已婚女子,并在女子丈夫(梁朝伟饰)发现后,杀害了对方。若干年后,他难以接受内心的谴责,再次回到森林中寻求救赎……

这是一个隐喻丰富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提供了多种解读空间。不同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意味,但无疑,欲望、以及如何与欲望共处,是影片的一大核心主题。

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曾有人概括佛教与基督教世界观的不同:基督教认为,作恶是因为坏(罪);而佛教认为,作恶是因为蠢(无明)。

破除虚伪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如果一定要问: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道路?

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真”。在所有关于修行的争议之中,都是因为这些修行之人不够真,或对人,或对己。“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目标是证悟真理。”宗萨仁波切的这个说法,也为佛教热潮提供了很好的解答。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曾出现了一波皈依佛教的热潮。时至今日,宗萨仁波切的西方弟子也不在少数。杰克 凯鲁亚克、艾伦 金斯堡、艾兹拉 庞德、莱昂纳德 科恩…… “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诗人、歌手、艺术家,许多人都是佛门弟子。为什么他们最终都会选择佛教?

左起:杰克 凯鲁亚克、艾伦 金斯堡和威廉 巴勒斯

宗萨仁波切分析,佛教是个非常内省的宗教,它倾向于向内的哲学思考。这决定了它往往能吸引那些以思考为业、致力于内省反思的人。他如此描述佛法:与其说佛法是一种理论,一种宗教,不如说佛法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只是,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解释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充满思辨。也因此,佛法的研习需要一些智识上的门槛。

当今我们常见的“灵修”,实际上往往是混合了心理学、佛学、神秘学、玄学等不同学说的大杂烩。它无所不包无病不医的同时,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过分强调灵修与佛教的关系,实际是对佛教的窄化。宗萨仁波切认为,佛法比灵修深广得多:“奥修和克里希那穆提等所谓现代导师和作家,他们教的并不是什么佛陀没教过的新颖的东西。事实上,有时,这些倒是只是从佛陀的教法里取出其中一小部分、一个小的角度,然后自称是自己的教法。”

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婆娑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不是为了快乐的生存,需要极大的力量。宗萨仁波切的力量来自他的真实。在跟他的交谈中你不难体会到真实的万钧之力,当一个人极度坦诚,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在纪录片《真师之言》中,宗萨仁波切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他很坦言没有。作为一个转世活佛,一个仁波切,他总能感受到人们加在他身上的诸多期望,而他要奋力在其中,挣扎出一个尚在修行中的、虔诚的自我。

他曾在书中写到有位长期交往的女友,还曾提及自己遭荷兰女友背叛,痛苦至极的经历。“我不是一个已经征服了对安全感、伴侣和乐趣的需要的圣人。人们问我为什么有女朋友的时候,我感到他们对我有着很高的期待 认为我在普通人之上。这着实令我担心。我非常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拥有所有人类的特质、弱点、长处和过患。……很多事情应该放弃,但我没有力量放弃,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我却因太懦弱而没有做。”

从佛法的角度,人应该舍弃一切滋长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可能是欲望,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欲望。

或许,宗萨仁波切最有力量的一点是,他从未假装舍弃。他有力量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反过来,真实也给予了他无限的力量。如果说,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你对欲望、对情绪的真实,从这个真实出发,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

欲望不是问题,对欲望的执着才是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拍摄《嘿玛嘿玛》的灵感来自于网络聊天室,在那儿每个人都使用匿名(网名)来交谈。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身份”这个概念的改变?

宗萨仁波切:“身份”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人们都想出名,但有名之后,问题随之出现。很多你原来想做的、可以做的事,你不能再做了。相反,匿名的状态可以转变成一种力量。如果你是小偷,你得让自己在暗处,你才能偷到更多东西。我想探讨如果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我知道大家在互联网上会匿名聊天。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到网络聊天室里去感受了一两天。我发现他们的聊天内容很可怕,尤其是一些欧洲地区的聊天室,充满暴力、仇恨和猎奇。人们很容易被猎奇的东西吸引。

新京报:你平时会经常使用互联网或手机App吗,比Facebook/Twitter/Wechat?

宗萨仁波切:我平时用微信很多,它几乎已经是我的一个器官了。Facebook用得比较少。我喜欢读书,微信是个打扰,很浪费时间。但也不会太困扰,虽然用得多,但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电影剧照,图为头戴面具的男女主角在篝火旁跳舞

新京报:电影当中,主角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杀人。你是否认为强烈的“欲望”是不可取的?

宗萨仁波切:我在电影中没有任何预先设定,说人要放弃欲望。我想说的只是,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知道会有一个相应的后果在等着你,它会引导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就像火山一样,总是需要出口,需要爆发,如果你没有觉察,它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他带着面具在某个地方与世隔绝地生活,但与此同时,他感到越来越受折磨。终于,他犯了一个小错误:把前来跟他幽会的、面具底下的女人认错了。这个错误导向了后面的结果(杀人)。

新京报:那么,佛教如何看待“欲望”?我们常听到佛教中有“无欲则刚”的说法。你会说佛教是一个鼓励人们放弃欲望的宗教吗?包括对金钱、地位、爱情的欲望?

宗萨仁波切:嗯……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笑)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新京报:如果说佛教要求人放弃一切执着,那么对证悟和真理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是否也应该放弃?

宗萨仁波切: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佛教里有上师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手指里有根刺,你得需要另外一根刺,才能把这根刺取出来。所以,为了摆脱所有其它的执着,你需要保留一个执着 对证悟的执着,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

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着,都会消失。我们知道,佛教里有“乘”的概念,“乘”就是“vehicle”(交通工具),一种工具和途径。当你乘坐一辆车到达了目的地,你就不需要停留在车里了,你自然会下车。

“假仁波切”丰富了精神生活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佛教在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当中很受欢迎,不少人都皈依佛教。你是否认为研习佛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识门槛?

宗萨仁波切: 在欧洲、在美国,的确如此。佛教在知识分子中间正迅速壮大。当你开始朝内看,朝向你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往外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转向佛教。我认为,在如何内省方面,佛教很可能是最复杂也最具智慧的(宗教)。它有几千年的传统,有无数的典籍、前辈已经实践了这一点。

西方人在接受佛法时往往更加“fresh”,他们没有预设的成见。如果你对佛教有很多成见,在这个基础上研习佛法,就好像你拿着一盘已经煮好的蔬菜,试图再次烹饪。

新京报: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把佛教当成工具,而非信仰。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烧香拜佛,以求佛祖保佑长命百岁、升官发财。你如何看待这种将佛教工具化的倾向?

宗萨仁波切: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在泰国、不丹、斯里兰卡,都是这样。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

也许他们现在只是把佛教当成一种工具,但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内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佛教的路径上走得更远。所以,如果大众用佛教来算八字、保平安、求财富,我觉得也是好的。我接受这种现象。

新京报: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在中国有很多假仁波切。顶着仁波切的名号,骗财骗色,这让仁波切和佛教,在一些人心目中变成了含义很微妙的词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宗萨仁波切:是的,就我的观察,假的比真的多。但是我想说,这些假仁波切也服务于某个目的:他们让精神世界更加有趣。如果通向真理的道路是事先准备好的,就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随到随取,那一点意思也没有,很无趣。但是如果这条道路是曲折的,拐到这儿又拐到那儿,那就有挑战得多了。

我遇到过很多假仁波切。他们通常口才很好,但我能看出他们是假的。我对他们说“你做的挺好,但我知道你是假的”。但他们会自己剪辑我的话,把后半句剪掉,就剩下前半句“你做得挺好”。(笑)有些假仁波切比真仁波切还像仁波切,因为真的仁波切通常很谦卑,不会大声表达,不太引起人注意。

新京报:近些年,心理学越来越流行。很多灵修书籍也在中国大卖,你如何看待心理学和佛教的关系,它们的修行方法有什么异同?

宗萨仁波切:心理学家用到的很多方法都来自佛教。事实上,心理学界的一大奠基者荣格就受到佛教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但是,如果拿心理学和佛教相比较,心理学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佛教不仅是心理学,佛教是艺术,是音乐,是家庭教育,是儿童护理,是茶艺,是插花,是太多太多事情…… 心理学处理的范围明显小的多。

新京报:我们看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仁波切:有的仁波切很少公开露面,极少发表公开的文字、演讲;您更像是另外一种,有着非常活跃的公共生活,出版了很多本书,拍了好几部电影,也经常发表演讲、接受采访。这样的选择是你的性格使然,还是你把它当作宏扬佛法的义务?

宗萨仁波切:我想更多的是我的性格原因。我是双子座,喜欢热闹,喜欢交流。

我认为这两种人,佛教都需要。佛教需要讲话的人,也需要只是坐在那儿灵修的人。

“我还远远不是一个已经证悟了的人”

新京报:你在书中曾提及有一位长期交往的女友,你写到希望自己可以放弃对爱情和亲密关系的渴望,但是你无法做到。看起来,你好像把亲密关系当成是一件需要去“克服”的事情。请问你现在仍然处在亲密关系当中吗,你是否认为亲密关系是修行的障碍?

宗萨仁波切:是的,我现在仍然有长期交往的女友。但我有太多事情要做,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太多。我需要亲密关系,但没想过要孩子,我觉得自己性格的原因,可能不会是个好父亲。我倒是喜欢别人的孩子。

至于亲密关系是否是修行的障碍,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你是不是能够恰当地处理它?我那样写,是因为我不能够掌控它(恰当地处理它),这是问题所在。但是当我看看周围,我发现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相较之下,我好像还做得更好一点儿。我相信亲密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能够给予彼此自由。但身处亲密关系中的大多数人,给予彼此的是跟“自由”相反的东西,他们总是试图“囚禁”对方。

障碍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一段关系可能是障碍,寺院体系也可能是障碍。当你身处寺院体系内部,你可能会染上精神上的物质主义(spiritual materialism)。这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你以为你在进行精神上的修行,但实际不是。这更危险,也更虚伪。

新京报:这个问题或许不太礼貌,如果您觉得受到冒犯,可以不回答。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信徒对待自己的信仰,采取一半接受一半质疑的状态。比如,基督教徒会说,“我接受基督教关于爱的核心教义,但对于同性恋、堕胎等问题的看法上我持怀疑态度”。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宗教的某些教义会跟主流的科学观念或者“政治正确”的观念产生冲突,以至于不得不作出某些类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你对佛教的信仰有经历过类似的怀疑吗?

宗萨仁波切:(没有任何迟疑)没有。我相信佛教教义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而且我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哈哈,没有什么问题会冒犯我。

新京报:所以你也确信,人死后会投胎转世并继续存在?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佛教中的“轮回”概念可能是最难理解的,要相信人死后会重新投胎,变成一个其他的什么东西继续存在,这对很多持无神论的人来说很难接受。你如何看待这种怀疑?

宗萨仁波切: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什么是投胎、什么是轮回。当我们提及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指涉的是时间。时间是相对的。

我想问你,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你吗?一半一半。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既非相同也非不同。它是绵延持续的。“轮回”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模糊的很难精确理解的概念。

当我们说你是“持续”的,这个持续指的是什么?举例说,如果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同的,昨天的你杀了人,那么今天的你不应该去监狱。因为那是昨天的你做的,而昨天的那个你已经永远消失了,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但是你还是要去监狱。

这是一个“相对真理”(relative truth),如果你想弄明白“相对真理”,你可能得坐在那儿好几个月,跟我学习和讨论。这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新京报:你认为自己已经是个证悟了的人吗?如果没有,你觉得哪些方面仍然是你需要着重修行的地方?

宗萨仁波切:我?不不,远远没有,我还在期盼,实践,练习。我还有太多各种各样的情绪,需要去处理。

新京报:你上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

宗萨仁波切:就在不久前。6月18号是我的生日,我的朋友把它做成了排场很大很热闹的庆祝宴会。我感到很愤怒,跟对方起了争执。当然我知道根本上来说,我们互相关心,是很好的朋友,但有情绪的时候我还是会释放,也会跟别人有争吵。

新京报:你喜欢的电影导演和作家都有谁,跟大家分享几本最近在读的好书吧。

宗萨仁波切:很多,我之前提过挺喜欢杨德昌,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是小津安二郎。作家的话,最近在读村上春树,很喜欢。尤其推荐《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