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李四龙:问学佛教大世界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19 09:04:07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李四龙。我是上海人,初中的时候从浦东考到浦西,在复旦附中读的高中。那时,在我们附中孩子的心里面,复旦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所以考大学的时候,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李四龙。
我是上海人,初中的时候从浦东考到浦西,在复旦附中读的高中。那时,在我们附中孩子的心里面,复旦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所以考大学的时候,没有别的想法,就是考复旦。我很顺利就上了复旦大学,读的是哲学。大学毕业后有两年时间在上海一家军工企业的党委机关编企业报。这个军工企业是航天领域的,有一个口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最初我觉得这个口号太假了,但是后来发现,我们航天人真像电影描述的那样,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虽很平凡但很拼搏,又搞科研又建房子又铺铁路,什么都干,酒泉基地是第一代航天人就这么建起来的。
我在去军工企业之前就想好了考北大。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考到了北大哲学系,我说:“你先去,两年以后我过来。”我觉得不能老是待在上海,还是要去别的地方看看,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复旦和北大的差异,也开始了解“京派”和“海派”。“海派”是比较自由开放的,比如复旦的老师思想观点比较前卫,也比较敢于说话;“京派”是相对保守、稳重,同时又比较注重积累的,北大的老师有些观点总在拿捏分寸,特别重视经典,对文献、历史特别重视。
我在复旦的时候主要是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所以我毕业去了军工企业。不过后来我发现我干不了这事,因为研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首先得对科学本身非常熟悉,甚至得走在科学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切把握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本科期间我从对科学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喜欢基督教神学。在军工企业工作期间,我读了很多基督教的书,特别是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俄罗斯小说,但与此同时,我觉得还是要了解中国人,尤其是我们那些可敬的航天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奋斗,卓有成效。还有我们周边那些平凡的人,他们生活很苦,但是他们能苦中作乐,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力量来自于哪里?这是我想要弄明白的。所以我想考北大的中国哲学,北大的中国哲学在当时是最强的。
当时先我考进北大的同学推荐我报考楼宇烈先生。因为我从小就是学霸,所以对考试没什么怵的,考试一般没什么问题,最后我考上了。那时候楼老师正好也有一个小变化,那段时间他在研究佛教,热情高涨,他说今年不想招研究儒家的,就想招一个研究佛教的,问我能不能改报佛教方向。我说可以,当时还大言不惭地说:“儒释道三家,儒家、道家自己看看书就行,佛教特别需要老师指导。”楼老师听了挺高兴,就把我录了。1993年9月我就到北大读硕士了。我来的时候张岱年先生还在,见过多次,十分敬佩。
我比较珍惜读研的机会,最初的两年,天天就是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三点一线”,那两年时间我都没怎么离开校园,那是我读书最集中的岁月。之前在上海工作两年,攒了一点钱,每到冬天的周末,经常和我的复旦老同学聚在一起吃涮羊肉。还有一位当时在经贸部工作的复旦老同学,经常到北大来请我们下馆子改善伙食。人生能够这么静心地、无忧无虑地读书,实在是太美好了。那时,我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发现有一位老先生经常比我还早到,一打听原来是季羡林先生,像季先生那么大的名望,还那么早去图书馆看书,真的让我很感动。现在有多少人成名以后还在看书?但是我始终相信北大还是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很多老师以看书为自己人生唯一的乐趣。李零老师有一句名言:何以解忧,唯有读书。现在你要是去问学生的话,恐怕很多人的目标不是读书,而是经商从政。今天的北大更开放了,有一批老师非常质朴,也有一些老师思想非常前卫,所以说,未名湖是一个海洋。老师群体有多样性,学生里面也很多样,大家都有一些个性,这里就像一个现代的世界大学。
因为专注学习,硕士二年级时我有了一个机会,写了平生的第一本专著,后来在博士期间出版了,这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我来北大报到的时候,只带了两类书,一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类是和德语有关的。学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补课。我读本科的时候学中国哲学史,反复阅读《道德经》后觉得没必要再看别的了,足矣,等到我考研复习的时候,发现朱熹也很厉害,这才知道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科的时候,我对西方神学特别有兴趣,因为西方近代的神学家主要是德语区的,所以我疯狂地学德语,当然,也学一些西方哲学。因为当年考北大的复旦同学有一位考了社会学系,我也很自然地跟着他们上了一些社会学课。我对那一届的社会学硕士生特别熟,我们住在一栋楼里,楼上楼下,我经常打完饭就直接到他们的宿舍里去。不过,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的精力就全放到佛教研究上了。
北大赋予我广袤的思想空间
最初到北大的时候,我觉得北大的学风非常质朴、厚重,是我喜欢的地方。别人老说我们上海人油滑,实际上,上海人不会随便许诺,有些小气,但许诺了一定要实现。对这一点,我作为上海人非常自豪,这是人性里最朴实的一面。在这一点上,我心中的北大更加上海人。张岱年先生、楼宇烈先生,还有许抗生先生等这些老北大,真的是非常质朴,他们很不讲究穿着,但对读书思考十分专注。北大的中国哲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那么崇高,就是因为有一批老先生特别重视经典历史,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没那么多花拳绣腿,没那么多理论框架,但是说话有根有据,最讲究“心知其意”“读书要有心得”,而不是堆材料、贴概念。
譬如,我的导师楼先生对我宽容大量。这个宽容大量不是说我做错事了宽容大量,而是在学术上给予一种自由的发展。人文学者里面有些老师,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很霸道,学生有一点新的想法或者做的跟他不一样,他就会横加干涉,甚至是威胁。楼老师不会这样,他总是给你把一个大方向,给你一些提醒,然后让你去自由发展。我的一些学术方向,基本上是在他的启发下自己琢磨。只有这样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才会历久弥新,不管遇到什么麻烦,我们都会任劳任怨。
楼老师做到宽容大量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他的心胸确实很开阔,另一个因素是他的学问扎实,知识面宽,对中国哲学史、佛教史典籍如数家珍,甚至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还很精通。当年,那些老师方方面面都有基础,然后慢慢成为某一个领域的权威。现在很多老师是一个速成的专家,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积累,但是出了这个领域所知有限,对自己的学生基本放养不管,这不是宽容大量,而是不太愿意去指导跟他学术兴趣不一样的学生。
留校工作以后,我在北大的每天就很平稳,平稳到了连自己的工资都不太关心的状态,反正该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1993年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工资接近2000块钱,但等我读完博士,第一个月北大发给我的工资是500块。好在我擅长做编辑,当时在外面还有一份编刊物的兼职,算是在生活上缓过来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你真能干事,干好事,就不用担心没有钱。不要发愁,但必须努力,每时每刻努力工作,这是我的信仰。到现在,我每天基本上保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从来不会觉得辛苦,辛苦是我的命。行政工作、教学工作、自己的写作,每天基本上都是这样,除非身体不允许,所以我的生活也很简单。每天努力,你还担心钱吗?不用担心。我们教书,做学术研究,这个行当决定了不会挣太多的钱,不过,这个行当也很稳定,通常不会为钱发愁。生活很简单,能够尽可能去想一些超越谋生的事情。
从民俗学的视角看佛教
《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是我的少年之作,这本书为什么会出现呢?我读硕士的时候,老跟社会学系的朋友们在一块上课,当时除了社会学理论之外还上了一门课:民俗学。当时上课的老师叫周星,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思想见地、特别勤奋的老师,他当时对我影响挺大。他帮我们解构老百姓日常生活里那些看上去好像有点滑稽、无聊,但实际上包含很多生活内涵的事情。周老师从中建构了很多生活意义、生活秩序,凭借外人可能觉得有点俗气的东西去建构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我一直上他的课,琢磨在我们佛教领域里面怎么塑造日常生活。当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现在叫国学研究院),正在组织编写一套丛书。这套丛书的规模挺大,我们当时的哲学系主任叶朗老师找到我们这些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能锻炼自己。其实,我答应的时候也犹疑能不能出版,甚至心里犯嘀咕:学这么点就要出书了?不过,还是决定写。写作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写了这部十万字的小书,就顺手写了一篇论文《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先是发表在我们的学生刊物《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当时就有朋友把它推荐给《北京大学学报》,这篇文章就成了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0世纪90年代,我刚开始学习佛教史,当时几乎有一个定论,认为宋以前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宋以后逐步衰落。我用民俗学的方法分析之后发现,并不能这么理解中国佛教史。佛教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就是要让老百姓信,在社会上起到教化的作用。宋以后的佛教几乎延伸到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站在民俗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佛教取得了绝对的成功。它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宋以前的佛教做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情况就不一样了。我的这本小书,就是要否定那些认为宋以后佛教是衰落了的说法。这本书一版再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是这本书写得好,而是我用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思考历史,以一个比较正面的方式讲述活在老百姓身边的佛教。如果没有去上周星老师那门课,如果没有这个思想方法,哪怕写书的机会来了,恐怕我也不会写出这本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现在成了国学研究院。在北大留校工作以后,因缘际会,我后来在国学研究院做了多年的博士生班主任,也算是有了一点回报感恩的机会。人生有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神学实则在谈人
大学的时候,我有时购物遛弯到上海西藏路、南京路,那边有一个教堂——沐恩堂。去了几次,免费领了几本书,慢慢地接触到了神学。当时在读大学本科,念的是科学哲学,准确的说法是自然辩证法专业。虽然我是理科生出身,但没有了系统的训练,科学的实验室已不太可能进去了,进去也搞不懂。但是,那些教堂就在身边,我无意之间进去参加了它的一些仪式,觉得挺有意思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老家的镇上有一个耶稣堂,但从来没想过进去看一眼,读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走进去了,慢慢地开始了解什么是神学。很多年以后,我已经是一位佛学博士了,在朋友的介绍下译了一个小册子《神学入门》。事情往往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结束了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神学表面上是在谈神,实际上是在谈人,谈人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安顿自己。人在上帝面前的一种信仰,只是人安顿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在上帝面前静静坐一会儿,没有任何防范地去向一个伟大力量倾诉,这个时候是最放松、最无拘无束的时候。因为我们经常生活在一个包裹中间,每时每刻都给自己一种限定,有意无意地提醒自己:这是一个什么场合,我今天面对一个什么人,我应该怎么表现,我应该怎么说话。所以,在某种精神力量面前,祷告也好,礼拜也好,实际上是自我释放一种力量,让我们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不再受任何源自生活的某种力量的约束。至于这位上帝是谁,从一开始我就不是很在意。
有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在我专门研究佛教以后,我还想做一个基督教研究的学者。现在,或许还能做一些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但投身于基督教研究的冲动几乎没有了。人生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慢慢成了一个佛教学者。从1993年到2005年,我几乎所有的精力是在研究佛教,其他的学术兴趣不断萎缩。但在2005年,我的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担任北大哲学系副主任。我从一开始就不认为这是一个“官”,而是一份苦差,所以很多年以后我表示要解任不干的时候,那是发自真心的。但在2005年,我还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对这个“副主任”还是很好奇的。上任伊始,发现正好是北大宗教学系成立十周年,我就想搞一次纪念活动,但实际上根本就没人理我。我想那就算了,但我还是偷偷地给宗教学系成立十周年搞了一次庆祝,决定要开一门新课——中国宗教史,要在各门具体的宗教史的基础上,开设一门综合的中国宗教史。从整体上去认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也就是我当年要从上海到北大的原因,理解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今天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宗教”只是一个概念,它要比“哲学”更真实地体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甚至还有丰富的民间信仰。哲学家的思想和老百姓的思想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既想了解天才人物的思想,更想了解平凡人物的心灵事迹,包括他们真实的信仰、他们对于世界的真实理解。“中国宗教史”开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2年,这中间有很多老师参与。记得第一次上课,我请楼先生开场,那个学期还请了系里四位老师一起主讲,后来就成了王宗昱老师和我隔年的秋季轮流主讲。我们希望建构一个从整体上认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宗教史,这门课是大类平台课,我们希望其他专业的同学也能对此有所了解。我们这些在大学里教龄相对算老的老师,非常在乎自己讲授内容的完整性,很在乎知识的系统性。不过,现在的年轻学生好像更关注知识有没有意思,如果觉着没意思,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老师嘴里的“系统性”。
时代确实在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关注点。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想学一个东西首先追究的是一种原原本本的来龙去脉。比如我要学神学,那神学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现状如何,在学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才去讨论谁最有意思。现在的学生一上来就问:谁最有意思?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又比如我们当年读书,要读到一本书挺不容易的,要获得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也挺不容易,更不要说与人讨论。现在孩子们拿手机一下,知识性的东西就都知道了。我们现在关注“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学生最关心的事情直接告诉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把研究的理由、方法以及有趣的话题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钻研下去。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走过来的人,更习惯专业教育。现在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更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结合点,真要讲好这样的课程,对老师的知识面要求更高,对老师的理论思辨能力要求也更高,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撩人”的本事。对大学老师来说,读材料、念讲义的时代结束了。我自己讲中国宗教史,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教学上的变化。北大学生的知识面很宽,领悟力也很强,他们要的并不是系统讲授,这只需要点到为止,他们更需要深入的分析,然后回去自己“炼”。要逼他们回去自己看自己写,还要跟他们讨论,表情还不能太正经,这可能比讲课更重要。在学生时代,我从神学走进佛学;当了教师以后,我跟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又从佛学走到了中国宗教——在我看来这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研究视角。
我的天台宗研究
我的博士论文是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从此我被认为是研究天台宗的学者。但我更关心天台宗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新思想,更愿意了解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社会之间的磨合过程。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带来了一堆新的术语,还有一批新的经典,这使得中国人的知识结构、经典谱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最近的研究,是在考察佛教的传入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医疗文化系统。在宗教史上,不光是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借医传道,这是有普遍性的规律的。宗教徒和医生一样,都在“救死扶伤”,一个在乎肉体的健康,一个更在乎精神的存在,尤其关心死后的生命状态。医学与宗教,有太多太多的交集。如果医生、病人的内心对生命一点敬畏感都没有,治病几乎是不可能的。佛教自己有一套医疗文化,明确地区分了两种疾病,一种是生理性的疾病,一种是心理性的疾病。佛教在治疗心理性疾病上有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办法能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平安、宁静,让人没那么多的烦心事。念经也好,打坐也好,单纯地相信佛、菩萨、师傅的加持力,所有这些,都有可能让人没有杂念。这里有科学也有宗教,而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总是在虚幻与真实之间,如同清醒与睡梦。
最近半年,我一直在研究天台宗里面涉及治病的内容。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读到了这些东西,但是没感觉,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系统地讲了好几遍中国宗教史,再来看这些材料,就发现这背后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为什么会对我们中国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它有实际效果,这个实际效果就是医疗,它真正影响到了我们的医疗文化。
天台宗特别重视经典和禅修这两个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止观修行。智者大师花了很多时间在讲如何治病,认为止观的显著功效之一就是治病。
我在研究的时候发现,智者的讲解大量引用了中医的说法。在他那个时代,正是中医取得重大发展的时代。从中国疾病史的研究来看,南北朝的瘟疫控制得非常好,要比此前的两晋时期少很多。这很可能与当时佛教、道教在传法的时候大讲治病有关。治病,看上去好像很普通,没有什么思想内涵,但是怎么治病,却大有玄机。采用什么医疗技术与医学理论,直接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化构成。南北朝时期,佛教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主动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真实体现。这是我最近非常关心的事情。而印度的佛教,到了隋唐,成了中国文化取得新的突破的重要原因。
佛学院的宗旨
我们常说,北大有三大功能:一个是学术研究,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社会服务。按照我们校长的说法,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大学的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为什么请你来教书?因为你学术研究做得好,但把你请来了,就要教书育人。特别是人文学科,更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
我们有时候也做一些社会服务的工作。譬如,我的专业是佛教研究,平时就和一些佛学院、寺院来往密切。譬如,我和深圳的本焕学院关系不错,从这个学院的创立到现在的运行,我不断地去参与、去了解。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宗教在眼下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有这么多人口,大家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都不一样,包括家庭状况、收入结构,也都很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大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不一样。实际上,很多社会问题就是因为人没有和社会同步成长或共命运造成的。如果这个社会退步了,你也要心甘情愿地退步,及时调整心态去面对它;如果这个社会进步了,你也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是大势所趋,个人在这个社会大潮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对宗教徒来讲,整体上和社会是有一定距离的,多多少少在排斥这个社会的进步,所有的宗教徒都有一定的出世倾向,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这种出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无聊,总是超脱一点,在生活里不是那么计较。这听上去是非常好的,但与社会的距离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帮助办佛学院,是要培养能够去领导或者引导普通佛教徒的精英,让佛教徒能够与这个社会共成长,适应这个社会。这是我们办佛学院的一个目的。
要让佛教徒与社会共成长,并不是要他们成为一个俗人,而是要他们跟得上全球化时代的知识更新,包括对佛教自身的理解。这段时间我经常讲,中国佛教再启航,要有一个新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我把它概括为八大宗派、三大语系、五大宗教。八大宗派就是我们传统的佛教宗派,历史上有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八大宗派;三大语系是藏传、汉传、南传,藏传佛教主要是藏语的经典,汉传佛教有汉语的经典,南传佛教有巴利语的经典,三大语系同时出现,就要我们对佛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五大宗教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我们对当前其他的宗教要有很好的认识,跟谁在做邻居心里要明白。这听上去好像太难了,但是我们只要有了这个想法就可以速成。首先只是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要了解儒家的思想、党的宗教政策。中国佛教徒要有力量,要有自信,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首先要把家底摸清,最重要的家底就是佛教自身的传统。
中国佛教徒要有新的知识基础,成为一个佛教精英必须要有一些特定的素质,这就得靠教育。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专门做佛学教育,我们建议佛学院推行分流制度,有一批是扫盲级的,有一批是精英培养级的。扫盲级的人对八大宗教有所了解,甚至只要了解一两个宗派就可以了。但是精英班是835部队,对八大宗派、三大语系、五大宗教都要有所接触。
佛教也要与时俱进
研究佛教有两条基本的路线,区别是把佛教放在中国文明史里,还是放在世界文明史里。更多强调它是外国的起源时,那么在中国境外有很多不同语种的佛典,还有它的历史,这个时候你是把佛教放在一个世界文明史的框架里去理解;更多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时,那么这是放在一个中国文明史里去理解。我的佛教研究,总体上是按照中国文明史的框架去理解的。但是现在一方面,我们要把佛教还原到世界文明史里面去,要了解佛教从最初到后来的传播,一直到今天的变化。另一个方面,我们还是要把佛教放到中国文明史中,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接触的这种佛教实际上是有自身特色的佛教,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但也是因为被改变了,所以它才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才会成为东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态,我们怎么去理解它、怎么去进一步与时俱进,是我们现在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佛教宗派,有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等,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发展,我称之为历史上的阶段性终结。到现代社会,中国面对的情况不一样了,中国要面对整个世界,在这样一个新格局里面我们怎么去理解知识和文化,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与时俱进、有文化自信,怎么重新激活儒家思想,这些是我们这一代学者要做的工作。
现在想激活儒家思想的一些学者也好,社会上的一些实践者、倡导者也好,他们有时候还想让儒家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我想这有点夸张了,不太可能的。怎么重新在当今的世界格局里激活儒释道的思想,构建一个新的中国文化,既能让我们的老百姓满意、有自信,又能够让其他地方的人民接受、喜欢?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文学者应该关注的事情。
《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知识实验室 编著,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5月。
(本文为《我在北大当教授: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一书书摘,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