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禅修的终极目的是解决心的迷与悟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3 11:50:20
禅修的终极目标是心性的觉悟骑鳌观音悟,即觉悟,是通过如法如理的禅修所证得的真理,是开佛知见,见性成佛的终极解脱。通过不断的修习,于一刹那间彻底了悟人生的本质,明

禅修的终极目标是心性的觉悟

骑鳌观音

悟,即觉悟,是通过如法如理的禅修所证得的真理,是开佛知见,见性成佛的终极解脱。通过不断的修习,于一刹那间彻底了悟人生的本质,明了宇宙的实相,与万法的本体冥然结合,这种心智妙慧的豁然开朗,是超越时空,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真实受用。

大乘佛法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觉悟成佛”。成佛的途径(百千法门)有很多,而禅修就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禅修过程中又出现了“顿悟”、“渐悟”之别,以“南顿”(六祖惠能大师南宗禅法)、“北渐”(神秀上座北宗禅法)最具代表性。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对顿渐的判别是:“悟修顿渐似反而符者,谓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而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或云由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

宗密把顿渐六种不同的说法,进行了详细解析。说因修而悟是证悟,因悟而修是解悟;顿悟是悟后起修,长养其心,赵州八十犹行脚者是;渐修是次第而入,克期取证,桶底脱落,廓然圆成。或说“法无顿渐,顿渐在机”把修行证果延伸到了累世宿因上,如菩萨尚须依十地觉位而修。

一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以助人为本,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弘法度生。因为已证悟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做欢喜地。二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做离垢地。  三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六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七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八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烦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道,终成佛道。

魏晋时期的般若学代表,以道安、慧远、支遁、僧肇法师等为代表,以般若的宇宙实相论为基础,依菩萨所行“十地论”而提出了顿悟说。认为自初地至七地已断一切烦恼,体认诸法性空、无生无灭之理,已经达到顿悟初阶。进而继续修后面三地,是为大顿悟。因为有初顿的次第,亦属渐悟。

茶道

其实,最早提出禅修顿悟说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竺道生禅师。道生禅师所提倡的佛性论以般若实相为基础,认为万法皆是般若无相之实相,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也得成佛”,把宇宙实相与众生佛性平等同等看待。认为佛性人人本具,人的自性就是佛性,把人们对宇宙实相的体认,返源到对自心自性的证悟上去,强调自性自度,通过对静心的实践,返观自性清净实相,并获得解脱。

顿悟,就是不落阶渐的刹那觉悟,当下妄念俱灭,彻悟般若实相之理,这个诸法实相就是佛性。对于道安法师等所说修至七地已悟实相之理,却还要再修后三地才能达到十地。道生禅师认为实相是圆满完整的,不可分别对待,因为十地之内皆是依次第二渐修,十地之后才是大彻大悟。也就是说顿悟就是成佛,成佛之时才能算是真正的顿悟。

竺道生禅师在主张顿悟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渐修的过程。认为“悟不自生,必籍渐修”(慧达《肇论疏》)。这里所说的渐修就是信、解、行、证的基础,以“悟发信谢”来趋顿悟大门。

禅宗发展至唐代,自五祖弘忍大师门下衍生出南顿(惠能大师禅法)北渐(神秀禅师禅法)两大主流禅系。所谓的“顿渐”之说其实是人为分别计较。神秀禅师的禅法虽然重在“远离惯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顶上腭,心注一境”的禅行。但其理论则认为“一切善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业,自然消灭,能灭诸苦,即为解脱”(《观心论》)。旨在说明获得解脱,不需要累世因缘,只要当下“守本真心”,“时时勤拂试”,便可以“一念净心,顿超佛地;悟则朝凡暮圣,不悟永劫常迷”(《大乘无生方便门》)。在《观心论》中进一步指出:“但能摄心内照,常观常明,绝三毒心,永使消亡,闭六贼(六根)门,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悉皆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这说明神秀的禅法也是直指心性的顿悟。

茶席

真正给“南顿北渐”贴上标签的其实是惠能大师门下弟子菏泽神会禅师。从“南顿北渐”进而发展到“南北之争”,为了世俗的地位而人为地掀起了一场教内纷争。以神会禅师为代表的南派弟子为了标榜惠惠大师是禅宗历代祖师嫡传,贬斥神秀禅师的禅法是五祖弘忍大师门下的旁出,非禅门正统。谓“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心性,不言阶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认为神秀禅师北宗是教人住心入定的渐修法,争竞的结果以神会禅师被逐出京洛而告一段落。

其实无论是惠能禅师的重“顿悟”,还是神秀禅师的重“渐修”,差别只是对空有认知的观点有所不同,从二人所作的两首得法偈中即能管窥蠡测。把惠能禅师与神秀禅师的偈语各取最后三字来进行比照,惠能禅师“本无树,亦非台;无一物,惹尘埃”。这是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的直接,认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无染,即心即佛,动念即舛;神秀禅师的是“菩提树,明镜台;勤拂拭,惹尘埃”这是菩提觉性现前,提摄善护,直契佛地的方便。认为此真心如摩尼宝珠,本自清净,受客尘染浊不能显现光明,籍修除妄,恒守本真。确切地说顿悟是立足于当下的营办,渐修是营办当下事的过程,两者并不茅盾。只是惠能大师的“无一物”更具有般若性空的倾向,而神秀禅师的“勤拂试”则是对《楞伽》心性本自清净,客尘所染的充分肯定。

问道

另外,中国禅宗由渐修渐悟的阶梯层次,转向重顿悟心性的直接了当,与当时社会发展的背景也有着密切关系。魏晋以后,随着玄学化般若学的盛行,在顺应自然,任心而为之风的影响下,禅修者开始淡化禅坐的形式而偏重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妙谛,禅修的重心开始倾向于对自身心性的体悟。佛性不再是离开主体的客观存在,自性就是佛性,人人本具,只因迷悟,才有众生与佛的差别。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念念无著,心地清净,把握当下,明心见性的顿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