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感恩,是一种修行态度!佛弟子应该感恩哪些人?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3 11:42:53
佛弟子要发菩提心,要学会利益别人,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别人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

佛弟子要发菩提心,要学会利益别人,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别人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感恩,是一种修行态度!佛弟子应该感恩哪些人?

感恩,是一种修行态度!佛弟子应该感恩哪些人?

你们不要认为:没有众生我也有办法积累资粮啊!我可以在自己家里供曼茶罗,供曼茶罗不是也可以积累资粮吗?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供曼茶罗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备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茶罗,才能积累资粮,离开了菩提心,就没有什么功德,佛菩萨绝不可能缺少我们曼茶罗上的那么一点点粮食。

菩提心从哪来呢?我们一般认为,就是我们自己发起来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父亲、母亲、如意宝等等来看待——因为有众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机会;因为有众生,我才有成佛的机会,众生给我了一切!我给众生了什么呢?即使我们在不求回报的条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重新让他们回归大自然而已。

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我们今天真正获得了如意宝,又能怎么样呢?只有一辈子享用不完的物质财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宝既不能让我们成佛,也不能给我们菩提心、出离心,但是,众生却给了我们发菩提心的机会,成佛的机会。

按照世间的常规,如果某个众生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们却心安理得、毫不在乎,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世间人都会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强调、提倡感恩的观念。

对谁感恩呢?我们不能分什么种族、类别等等,而是对所有众生感恩。修菩提心首先是思维众生的恩德,然后就是要去感恩、报恩。我们今天走上菩提道的推动力,就是来自于感恩,而不是某些哲学和宗教所说的“第一推动力是某某某”。如果没有感恩的理念,我们就不会有动力,所以感恩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感恩的观念,我们才会发誓成佛,才能走上正规的大乘佛法之路,而不会脱离大乘佛法的轨道,所以,我们要把众生视为比如意宝还要珍贵的宝贝。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既可以发菩提心,又没有傲慢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个学气功的人告诉我,他们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把芸芸众生观想在自己的下方,并培养这样一种心态:“他们是毫无功德的,我才是最了不起的!”也许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完成一些修炼过程的,但大乘佛教徒却万万不能这样。

以前的修行人在证悟以后,不但是对自己的上师感恩,对众生感恩,而且对自己学佛、证悟的地方也感恩。

一百年前有个叫竹钦仁波切的修心人,他就是这样。他上师所在的地方叫“弟果”,他证悟的时候,在著作里写道:“顶礼弟果的山、弟果的水!顶礼弟果的狗!因为有了弟果这个地方,我的上师才会在这里传法;有上师传法,我才有修行的机会;因为我修行了,所以今天才能开悟。”

不仅仅是一个成就者有如此感受,我只是举了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他们开悟的时候,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或者是生起大圆满智慧的时候,当下便对一切感激万分,他们才不会认为“我很了不起,我现在有菩提心了,我现在有智慧了”,而会回过头去看,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是谁赐给我的?是谁给我创造了这样的条件?然后便生起感恩戴德之情,并迫不及待地准备去报恩。

我再举一个世俗的例子:前几年有几个人开车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脚下所有游人都可以抵达、观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没有登上珠峰,却回去宣称:“我们征服了珠峰!”征服什么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开车上去的地方啊!他们的心态就是这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记者问他:“你是第一个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觉得很光荣?”他回答道:“不能这样说,人类是永远不能征服大自然的!与此相反,我非常感谢珠峰,正是她的宽容,才让我有机会趴在她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前后二者迥然不同的心态,也暴露出当事人内心的浅薄与成熟。

所以,当自己的某件事情成功以后,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等等,而要知恩图报,感谢给我们创造条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以前西方人认为,人类可以征服大自然,并不计后果地、过度地开发能源等等,现在意识到人类即将面临无法生存的困境之际,才开始提倡“环保”的概念,这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古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大自然对人类有一定的恩德,因为她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所以他们也很爱护环境。如果始终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大自然有着感恩之心,我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去破坏大自然,环保意识自然而然也会加强。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永远不能有征服大自然,征服某些国家、某些民族或某些人的想法,而要感谢大自然,感谢所有的众生,因为有了大自然和众生,我们才能完成一个伟大的事情——发菩提心、证悟空性!

有了感恩的观念以后,该如何报答众生呢?是不是说声谢谢你们,或拿些钱来回报他们呢?都不是!唯一的报恩方式,就是给每个众生指一条光明的道路,然后让他们自己走。以现代人的口吻来说,这是“最科学”的方法。

(注:本文选编自慈城罗珠堪布讲记)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