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信不信佛都要了解,如果你经常和他人因佛而争,请看完此文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2 17:33:45
我曾经在一篇关于宇宙浩瀚,大无边无际,小到究极无限的文章留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评论,招来了大家众多的回复,我发现有盛赞佛祖的回

我曾经在一篇关于宇宙浩瀚,大无边无际,小到究极无限的文章留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评论,招来了大家众多的回复,我发现有盛赞佛祖的回复,也发现了抵触佛祖的回复,也发现了为维护佛祖而与他人争执的回复,如此针锋相对,其实是能预料到的,为何?真正的高僧大德不会出现在这种地方,或者出现在这种地方,也是抱着不可取不可说的原则,而稍懂佛法的人,又不明白佛的真义(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又急着想维护佛的立场,所以就起了无妄之争。

信不信佛都要了解,如果你经常和他人因佛而争,请看完此文

我在想,现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灵通,获取资讯的渠道宽广,可以从网络的各个渠道获取,加上自媒体的盛行,人人都可以拿笔写文发表,其中良莠不齐,甚至有些颠倒是非,是必然的。佛经,在现代社会其实是很普及的,到处都可以买到各类经典,但是,真正的去购买并用心阅读的人是不多的,大部分的知识来源于网络上面的片面之词,更有甚者被曲解,被引上歧途。许多人对佛的不解,大概源自于此吧。

于是,我今天就想就佛的世界观,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把这篇文字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这些知识都是我借鉴整理前人的,只是拿来借花献佛罢了。

信不信佛都要了解,如果你经常和他人因佛而争,请看完此文

以下是正文:

1,世界是怎样的?

世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会说,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呀!听起来很有道理,所谓所见即所得,但是我们仔细的思量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大不一样。

世界真的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就同一个物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段,用不同的光线去观察它,它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再就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去观察,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有细微的差别,你能说到底那个是世界的原本面貌呢?

一粒沙,我们明眼看过去是一粒沙,但是在一只蚂蚁的眼里,它就是一座高山,对附着在上面的细菌而言,这粒沙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我们靠近看,它是一粒肉眼看得到的沙,但是我们把它丢在沙滩上面,远远的看,你就再也看不到它了;再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会发现这粒原本光滑的沙子表面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如果我们拿着显微镜看,我们还会发现,它的表面有如高山丘壑,参差不齐,如果用电子显微镜看,那么我就能看到它原来是由原子构成的,再用更精密的仪器观察,那么它的内部犹如浩瀚宇宙,无边无际。那么,你说,这粒沙,它原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人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但是在猫狗的眼里,世界又是怎样,在其他动物的眼里呢?又或者一个生来就瞎的人,他的世界又是这样,他能想象的出绿色是什么,红色是什么,太阳是什么颜色吗?对于一个聋子呢?对于一个疯子呢?他们的世界又不一样了。但是,我们面对的还是同一个世界,那么你能说到底谁看到的世界是它的本原呢?

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睁开眼睛,它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闭上眼睛,它就消失不见,我们通过我们的舌头,鼻子,眼睛,耳朵,身体来了解世界,一旦我们的某一个器官失灵了,我们就失去了那个世界的感知,比如瞎子的眼里只有黑暗,聋子的世界一片安静,失去味觉的人感觉不到任何滋味,鼻子失灵的人也感觉不到任何的气息。在画家的眼里,世界的色彩是斑斓的,在普通人的眼里,世界的色彩必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世界才有了唯物派和唯心派的对立。

那么,我们看看佛教如何看待上面的问题吧。

2,佛教的世界缘起观

佛教对世界有着完整的认知。我们先来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

(1),几个概念

六识:这是认识世界的六要素。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六识,我们把六识总成为“心识”或者简称为“心”。

六境:我们要认识的世界。即色,声,味,触,法。色,就是眼睛对应的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声,就是耳朵所对应的境,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声音,香,就是鼻子对应的境,比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就是舌头对应的境,比如酸甜苦辣辛等,触,就是身体对应的境,如粗滑轻重冷暖饥饱等,法,就是意识对应的境,比如我们的各种思想,对好坏的区别。

六根:就是连接六识和六境的媒介。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通过六根,对六境进行认知。如果某根坏了,就失去对应的境的认知,比如眼根瞎了,就看不到色,耳根坏了,就听不到声音,以此类推。六根,六识和六根任何一个变化,均会引起世界认知的变化。

所以,不同的根和识对境的认知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意识上,人和动物的差异就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准。因为根识,大家对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既然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只承认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而否认别人所认知的世界。

这个事实,也说明了佛教一个最基本,最深刻的道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不同的生命形态,对它的认知可以完全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2),世界的缘起

因为世界是变化多端,并非恒定不变,所以才表现出它的多样性,在不同种群的眼里,它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除了人和动物,还有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即凡夫的人道,天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和地狱道,非凡夫的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同样,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人类眼里的水,在天人眼里是甘露,在饿鬼眼里是脓血,在地狱眼里是铜汁,在鱼的眼里是宫殿,在佛的眼里就是究竟的实相。

如此的多样性,就是佛教中说的“缘起”。“缘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现象和他的本质。

佛说:一切万物因缘起而生,因缘散而灭;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所以并无恒定不变的本体,这就是万物的本质。用佛教的术语就是,万物的本质是,“缘起性空”,万物的现象是“性空缘起”。

由于缘起的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不同生命形态所感知的世界并不相同的原因。由于具有不同的根和识,所以对境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就算是同类的生命,他们眼里的世界,也只能说大致相同,而不是完全一致,这种对世界大致相同的认知,也说明了认知者的“心识”是大致相同的。所以,这个世界,是因缘而生的假相。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认知的区别呢?这就要说到佛教里面的“业”了。身,语,意的一切活动,都为业,最终反应到心识当中,从而造成心识的差异。如果造的业相似,心识也就很相识,看到的境也就大致一样。

人因心识产生相应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因缘中,把这称为“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这里,“缘”的意思是因缘而起,就是产生的意思。而行指的是造作,有造作就有了业,业和心在一起就形成了识,然后就有了众生最初的身体和精神的现象(明色),进而形成六根,六根接触境,形成各种感受,区别好坏美丑,产生爱憎,因爱而取,这些又都是业,这些业集中在识中,轮回不息。

因为心识的内容是由业来决定,所以业大致相同的众生就成为一道。在同一道里面,六根和感受的境大致相同,在佛教里面称为“共业”,所以佛教说,世界是由众生的工业而形成的。

那众生之间的的业也有所不同,不同的这些业就叫做“别业”。因为别业,所以大家眼里的世界就各不相同了。

如果我们能改变人的心识,则一切都会随着改变,大到整个世界,小到每一个具体的事物。

以上就是佛教的世界缘起观。佛教不产生科技,不提供衣食住行,用一句话来概括佛教对我们的所有教导,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就是不分亲疏爱憎,平等的给与众生一切安乐和拔除众生的一切痛苦;智慧,就是能去除自心无明,认知宇宙和人生真相。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