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2 17:32:44
众所周知,禅宗是佛教中的一大派别,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乎没有不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打上了禅宗的烙

众所周知,禅宗是佛教中的一大派别,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乎没有不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今天所谓的“儒释道互补”,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儒禅道”互补。影响了传统文化,当然影响了熏习于其中的你、我,甚至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禅宗在演变发展中流传出了许多传说与故事,比如,“拈花微笑”、“兄唤弟答”、“僧璨忏悔”、“菩提无树”“临济三拳”……。这些传说与故事在禅宗界叫公案,严肃地说,公案里隐藏着一部大致完整的禅宗史,公案里隐藏着禅宗的本质与终极追求,公案里也隐藏着禅宗独特的传道风格。

但是,对于我们俗人来说,这些公案只是一些趣味盎然的名人轶事,其中的深意大多不甚了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个禅宗界最古老的公案——“拈花微笑”。“拈花微笑”全称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一公案里不但隐藏着禅宗起源历史,还与禅宗本质与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究竟是什么意思?包含着什么佛教智慧?

相传,在圣洁的西天灵山之上,在风和日丽的一天,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在巍峨的大殿之内,登坛说法,广布福音。一时间,祥云缭绕,顽石点头,猛兽驯顺,弟子凝神,这些有福的花草万物沐浴在浩荡的佛知见之中。布道告一段落,佛祖休息,大家放松。

就在此时,佛祖用他圣洁的右手,似有意又像无意地拿起了一朵普通平常的野花,微笑示众,但默而不语。正在放松休息的各路弟子一下子被佛祖反常的举动吸引了,他们纷纷双掌合什,口诵佛号,得道的睿智大脑们快速转动,极力想参透佛祖此举之深意。

佛祖悲天悯人的目光缓缓滑向他的各大高足。佛祖目光到处,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等弟子都口诵佛号,低下了头,但当目光落在摩诃迦叶的脸上时,迦叶却报以会心一笑。这一笑石破天惊,这一笑开天辟地,这一笑惊天地、泣鬼神,因为这一笑意味着繁衍至今的禅宗之诞生。

这就是佛界公认的禅宗起源传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即,佛祖用拈花的形式传达出了一种他自己悟得的高深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于是迦叶就此接过了佛祖传递过来的这一真理接力棒,并发扬光大,后来又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恩惠所及直至你我。所以,佛教史一般认为,禅宗第一祖就是迦叶,用我们世俗观点来说,一个法名音译为摩诃迦叶的得道印度人是禅宗初祖。当然,这里的初祖是指整个禅宗的初祖,不同于中国禅宗的初祖,至于中国禅宗初祖,那就是约千年之后的达摩了。这是后话,这里估且按下不表。

对我们俗人来说,这里或许有一个疑点,或难点:佛祖为何不明说?为何要用这种晦涩难懂的方法传达?难道是故弄玄虚?难道是故意为难人?这些问题其实就涉及到了禅宗的内容,禅宗的本质、禅宗的核心,以及人类语言的局限等问题。下面谈这些问题。

佛教的本质、核心、终极追求是,了解人生实相,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最后达到解脱现世烦恼,超越生死,这就是佛教界常说的“入佛知见”。作为佛教之一种的禅宗当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禅宗需要了解人生实相,需要正确对待人生,进而才能解脱烦恼,超越生死。用我们世俗的语言来说,“了解人生实相、正确对待人生”其实就是改变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来到世界上所经历的一切环境、经历、教育的最终结晶。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难于上青天。禅宗要啃这块“硬骨头”,要把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由“愚迷痴染”改变成“通透圆融”。这样的任务,想想就头疼啊,如果你不信,请问问教过你《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课老师的感受吧!

让别人悟透人生,让别人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说教的语言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之所以语言完不成这个任务,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语言难以完全表达出精微的道理,这可能就是庄子所谓的“言不达意”吧!二是即使能用善巧的语言表达出来,听者也难以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即使领会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影响。如果领会不了深意,或即使半生不熟地领会了,但没有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痕迹,那么彻底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谈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佛祖当年“拈花示众”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有意为难大家。不是不想用语言明确传达出自己用得道慧眼识得的“佛知见”,而是不能,而是用语言传达不理想,或达不到目的。所以“拈花示众”的传道方式见出的是佛祖的传道智慧,见出的是佛祖普渡众生的良苦用心。

当然,“拈花示众”可能也和禅宗后来独有的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禅宗传道讲究传“心印”,“不立文字”、为求道者故意设置难题、用反常的方式暗示求道者等等。即,禅宗界所谓禅风凌厉的“公案”,我们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过激传道方式,以及禅宗后学们通过参这些“公案”来间接“悟道”,这一切的做法和理念是不是都有着“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影子在呢?欢迎大家交流。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