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口述中国|建筑师②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唐代佛光寺的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2 17:31:36
【编者按】建筑承载着时间与空间的记忆,建筑的背后是建造它的人的历史。梁思成如何发现佛光寺?贝聿铭何以成为一代大师?两广总督之子张镈为何选择建筑设计之路?2018

【编者按】

口述中国|建筑师②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唐代佛光寺的

建筑承载着时间与空间的记忆,建筑的背后是建造它的人的历史。梁思成如何发现佛光寺?贝聿铭何以成为一代大师?两广总督之子张镈为何选择建筑设计之路?2018年5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书中选刊22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被访者包括张镈、莫宗江、贝聿铭、罗小未、陈式桐、汉宝德、邹德侬、李乾朗等22位著名建筑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为本书题词。同济大学出版社旨在将《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打造成为保存人人记忆中有关中国建筑的历史,借此倡议全国更多的建筑学界同仁、建筑学爱好者能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留下珍贵记忆。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授权摘录书中部分内容逐篇刊发,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莫宗江的口述。

五台山佛光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莫宗江(1916-1999),男,广东新会人。1931年在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先后任绘图生、研究生、副研究员,协助梁思成调查、测绘了一批隋唐以来重要的古代建筑。抗日战争时期随梁思成转赴云南昆明、四川李庄,参加川康建筑调查、前蜀王建墓发掘等。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顾问。

口述中国|建筑师②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唐代佛光寺的

采访者

:王军

访谈时间

:1995年7月7日

访谈地点

:北京市清华大学莫宗江教授家中

整理时间

:2013年7月录音整理,2018年2月25日编辑定稿

审阅情况

:未经莫宗江教授审定

访谈背景

:采访者时为新华社记者,为计划中的《梁思成传》收集史料,值北京市推行大规模旧城改造。

王:关于佛光寺,您能和我谈谈当时发现的过程吗?

莫:

咳,别提了,佛光寺,我的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我们第一次看到唐朝建筑!我们当初为什么高兴到那种程度呢?原来日本人说,中国已经没有唐朝建筑了。日本人说什么呢?日本学者是善意的,他说,中国人要想研究唐朝建筑,只能到日本来。日本有比佛光寺早的建筑,从建筑史上是很清楚的一个事情, 日本留下了几个最早的唐朝建筑。

日本自己的建筑发展史,前头没有。所以,很明显的是,这些建筑是日本当时派的遣唐使带回的中国工匠干的,所以是地道的唐朝建筑。特别是鉴真大师去盖的那个唐招提寺,完全是中国式的。请中国工匠过去很容易,你请一个当地好的师傅,跟着天皇派来的代表团,到日本去,工匠是愿意的。好工匠希望自己能搞出一个作品来,用现在的话,叫给自己树一个纪念碑吧。他希望搞出自己理想的好建筑。所以,那种情况,请好工匠,他一定去的。

日本留下了这些东西,我讲建筑史的时候没办法,讲到唐朝,我还得引用日本的这个。有了佛光寺以后,我们才开始发现了两个唐朝建筑,可都没有日本那么早,佛光寺已经是晚唐的了,日本有唐朝早期的建筑。扯远了!不好,我现在成了老先生,啰唆!没完没了。

王:挺好的,挺好的。听说梁先生是看了一幅敦煌的壁画,是这么找过去的,是吧?

莫:

那是法国伯希和拍的《敦煌图录》,我们用的是北京图书馆(按:时称国立北平图书馆,后文同)的《敦煌图录》。当时我们条件好,北京图书馆馆长——当时的——也是营造学社的理事,所以,我们借北京图书馆的书很容易,北京图书馆给了营造学社一个研究室,研究室在内部借书,不需要通过外头,直接到仓库里,写个条就调到研究室来了。没有外头人借的时候,那个书就一直在研究室,外头有人借,然后到研究室提出去。所以,我们有时候,从研究室借出来送到营造学社去。《敦煌图录》什么的,就一直摆在办公桌上。

1937 年,莫宗江(上)、林徽因(下)在山西五台佛光寺后山墓塔。

王:就这样找到佛光寺的啊。你们去找佛光寺的时候,是从北京出发的?

莫:

不是。我们过去的工作条件是这样的。这次计划,到哪一省?走哪几条线?先到北京图书馆,把原先所有的地方志,县志、府志,全借出来,顺着县志、府志上的,顺着线路一路抄过去。这里面记载的有哪些有名的庙?哪些古庙?哪些重要的文物?都抄在一个本上。我们走的时候,就顺着这个本子一路找过去。到了地方上,挨着个问:这庙是在哪儿?什么地方?现在保存情况怎么样?哪个地方能去?可是,从前,很多地方不能去,县里就告诉我们,那个地方不能去,因为对你们的安全没法保证,离城远了。

王:土匪多,是吧?

莫:

怕你们出了问题,他没法交代。因为都是从上头拿着介绍信来的。他也不清楚,好像是很重要的科研单位来的,又是有名的人物。一听,梁启超的长公子,这可不得了!就怕万一你出了问题他负担不起。所以,远的地方,不安全,就不让我们去。我们也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困难,你真是在离城几十里的地方出了问题,只能人把你抬进城去,真是摔了、伤了,甚至于碰到抢劫的刀伤了,也许进城的时候,就已经流血过多了。

王: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莫:

一路都是民警拿着枪送我们啊,一到不安全的地儿,民警就叫我们停下来,他上高处看,看完打招呼,可以走,就过去。因为,据说,当地那些警察跟土匪之间是有契约的,默契,他一看那情况,就知道不要给他们去找麻烦吧,来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一看那个,好像招呼打通了,走吧。真是动手的时候,民警打不过土匪。一到不安全的地方,县政府就派兵送我们。我们到云南去的时候,从大理到丽江。现在,电视里不是介绍吗,旅游不得了。我们那时候,那是危险地区,一路都是带着枪护送的。

王:林徽因先生每次都跟着你们去吗?

莫:

两个都是我的老师,梁先生是建筑系毕业的,可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那个建筑系不收女生,就是没有女建筑师。所以,(林徽因先生)她学的是舞台美术,她考的是艺术系。后来,梁先生到哈佛研究院继续搞建筑史的时候呢,林先生学的是那个学校的舞台艺术系。所以,两个人的专业不一样。可是,回来搞古建筑的时候,经常在一起,一起出去,林先生也去。我们敢上的,她都敢上。

王:是吗?

莫:

铁链子不算。爬铁链子是一个很偶然的条件,没办法。梁先生年轻的时候,骑摩托车,在南池子还是南长街,转弯的时候,跟汽车碰上了,撞断了一条腿。所以,以后在腿的方面,田径就不行了。可是,他原来很喜欢体育,清华的体育馆,这么粗的绳子有9根,他能从第一根爬上去,转到第二根下来,脚不落地,从第三根再上去,一个来回。他腿坏了,就练手了。梁先生敢上,我也敢上,就是这个(爬铁链子)我不如他。

王:林先生也是能上的,是吧?

莫:

林先生是很淘气的女孩子,敢爬树上房的!所以,梁先生带我们出去测量的时候,我们敢上,林先生就上,她也上。所以,后来搞得这么热闹,就是因为这个,因为在工作里合得来。所以,我们后来形成了测量的一套规矩,一进去,照相的照相,测图的测图,抄碑的抄碑。林先生当时是作家,所以,她对抄碑有兴趣,对历史文物有兴趣,她的艺术欣赏是很敏感的,非常敏感的。所以,我们古建筑一看好的时候,她呀,一起动手。

他们还有一个事情,我非常尊重他们。他们美国留学的,带了美国学生的习惯回来。我跟梁先生出去这么多年,跑这么多地方,他从来没有让我帮他拿过东西。一清早起来,什么事儿都是带头的。一起来,哗哗哗把铺盖一捆,吃早饭,吃完早饭,交通工具来了,在门口,梁先生自己拿起行李就走,我们也拿起行李,跟着就出去了。他什么事儿都是自己动手的。这些是带回来的美国学生的习气。我跟梁先生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让我做这个做那个。他好像带自己的弟弟似的。

1936 年梁思成(中)莫宗江(左)考察陕西咸阳顺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提供

王:很尊重您。

莫:

大概也许是他喜欢我(笑)。“九一八”事变、沈阳事件的时候,东北大学建筑系刚开了两年,可是梁先生是在“九一八”(事变这一年)的夏天,接了营造学社这个研究任务。我听梁先生讲,他在东北大学办了建筑系之后,他来讲建筑史,他一讲建筑史就发现被动了,没有中文的建筑史,(只有)德国的鲍希曼、日本的关野贞啊什么的,他一讲中国建筑史,都得用外国材料,没有中国建筑史。于是乎呢,他在沈阳东北大学做建筑系主任的时候,一到暑假,他就测北陵,他得集攒自己的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所以,后来,营造学社、朱先生一聘请他的时候呢,他就辞了东大,到营造学社。那是1931年暑假的事情。他刚到北京不久,接着就是沈阳事件。

王:听说,他在东北大学的时候,张学良那会儿是校长,他们之间合作得怎么样?

莫:

挺好的。张学良有雄心壮志,是要把东北大学建成超过南京中央大学的。所以,他重金聘请这些教授,一个教授一幢小楼,高薪高待遇。他已经下了决心,要把东北大学办得超过中央大学。可是,没想到“九一八”事变。我们那时候,对张学良是有看法的,觉得他是年轻有为的。在当时所有的军阀里头,那时候认为最厉害的,是广西跟东北,广西就是李宗仁、白崇禧,东北就是张学良。所以,蒋介石当时让张学良做了副总司令。张学良当时比李宗仁、白崇禧的资历年分都晚,岁数也小,可是,当时蒋介石估计,除了中央之外,最强的是东北。所以,蒋介石做了最高统帅,让张学良做了副统帅。所以,他一直担心,如果篡夺兵权的话,只有张学良。再加上西安事变,所以,他后来绝对不放张学良。因为西安事变差点儿把他给解决了,如果周总理不去的话,如果他手下把杨虎城他们一打的话,蒋介石当时可能就被打死了。周总理一去,和解了,共同抗日了。

王:听梁从诫先生说,找到佛光寺,是在黄昏的时候。

莫:

我们测量完了,大家高兴,下来,该吃晚饭了。于是,就不在和尚的屋子里吃晚饭,这是林先生出的主意,走,我们上大殿前面去,上那儿!好像野餐似的。地上铺上席子、毯子,在那儿吃的晚饭。一边吃,一边看。

王:一边欣赏啊!

莫:

那是林先生的成绩。

王:怎么回事?

莫:

整个佛光寺我们去测的时候,建筑全刷了土朱,就是后来重修的时候,没有钱画彩画,通通用土朱刷了一遍。我们测量完了的时候,林先生忽然跟梁先生讲,她说梁底下好像有字。

王:测量完了之后,是吧?

莫:

她看见梁底下土朱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字!

王:测的时候,你们知道是唐代的吗?

莫:

测的时候我们不敢说。

王:不敢说是唐代的?

莫:

因为我们测应县木塔什么的,跟佛光寺非常像。你看那个大相片,佛光寺也是那大斗栱、大椽檐什么的,所以,我们一直拿不准。后来,林先生说,看着像有字,她是远视,梁先生就跟着拿望远镜看,说好像是有字。于是,请纪先生(按:即纪玉堂,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员)到村子里找人,搭了架子,凑了点木料杉篙搭上去,纪先生拿水去刷它,没想到这一刷,湿的字刷出来了。一刷湿了以后,土朱底下的字透出来了。

梁先生趁着纪先生把它洗湿的时候,照的相。后来发表的,是洗湿的那个字。没洗湿的时候,是这样的,全是土红色的。这梁底下写的是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是施主的名字。然后呢,大殿的前头,有一个石幢,上头刻着唐朝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由此知道梁底下那个题名,是这个年代的。

王:女弟子,宁公遇。

莫:

唉,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梁底下写了右军中尉王,那可不得了的,皇宫里的禁卫军,左军、右军。负责整个右军的统帅,是右军中尉。(宁公遇是)禁卫军右军统帅的夫人。

这梁底下四个题名都有。我们在四川的时候,发表这篇报告的时候,没有照相制版,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住在乡下。

受访者简介

莫宗江(1916-1999),男,广东新会人。

1931年在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先后任绘图生、研究生、副研究员,协助梁思成调查、测绘了赵县安济桥、五台佛光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正定隆兴寺,以及大同华严寺、善化寺等一批隋唐以来重要的古代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随梁思成转赴云南昆明、四川李庄,参加川康建筑调查、前蜀王建墓发掘等;协助梁思成绘制《图像中国建筑史》图版和《宋营造法式图注》。

1946年供职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参加“景泰蓝”创新设计工作,参加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教材和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写工作,指导并参加梁思成遗著《营造法式注释》整理出版工作。

著有《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宜宾旧州坝白塔宋墓》《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巩县石窟寺雕刻的风格及技巧》(与陈明达合作)等,对中国古建筑的视觉景观和几何构图等进行分析研究,探寻设计手法,发表了《汉阙几何分析图》。

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顾问。

1987年梁思成领导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莫宗江是获奖者之一。

(本文摘自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注释略)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