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在佛教里面把什么比喻为醍醐?学佛人要知道的事!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2 10:44:15
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67课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

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67课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在印度有一种工艺,醍醐大家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把什么比喻为醍醐?听法师开示如醍醐灌顶,读过《法华经》的话还记得法华偈子吗?把《法华经》比为怎么口角怎么流香来着。在佛法里面当时判教,叫做从牛出乳。

在佛教里面把什么比喻为醍醐?学佛人要知道的事!

就是牛,印度牛多,牛挤的那个乳,就是最开始的叫做乳;从乳加工就成了酪;从酪就开始出生酥;又开始从生酥到熟酥,熟酥还是熟酥;最后最高级的精炼的叫醍醐。

当时在佛教史上,就把五时判教就用这个来比喻。打比方,开始讲《华严经》的时候大家都听不懂,所以就后来判教的祖师们就比喻说从牛出乳,这个乳非常营养美,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它是生的,没有加工,好多人就吃了以后就拉肚子,也有可能的,所以就比喻华严大法。

在佛教里面把什么比喻为醍醐?学佛人要知道的事!

后来没办法,再后从乳出酪,就是从《阿含经》,最后从酪出这个生酥,就是方等,从生酥出熟酥就是般若,般若最后提炼的是法华涅槃,叫做醍醐灌顶。这叫做约教相生,这是一个名词。

所以当时的印度在这个比喻,后来佛的教法就当时用了印度的情形,为什么呢?可见这个食品当时在印度是非常普及的,我们现在去了也能吃得到。这里,佛就用醍醐上味来应阿难的舌和味二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或遇就指的是舌,有人说你今天运气好了,化缘的话,有人就给你供养酥酪醍醐,就是说你今天运气好,就给你吃顿,我们那个叫什么?吃好的叫什么来着?你们北京叫打牙祭,就是这意思。

所以遇到醍醐上味,就问你这个上味,你觉得好吃的口感是从哪来的?从空中来的?还是从舌头上来的?还是从醍醐中来的?现在仔细想想从哪来的?吃苹果的时候是甜的,吃酸梅的时候是酸的,吃辣椒的时候是辣的,酸甜苦辣也不知道从哪来的?

说你意下如何,如果这个味道是从空中来的,是生于空中的,还是生于舌中的,还是生于这个食物中的?你如果说这个味道,首先不讲空中,先讲舌根,按这个次序,先在舌根,在你的口里面,每个人只有一个舌根,谁还有两条舌头的,谁见过?

如果你在尝的时候,这个舌头这时候已吃了酥味,就是醍醐,那么你已经只有这一个味道了,再遇到黑石蜜,黑石蜜其实有时候,石蜜就是冰糖,在印度,黑石蜜可能是用这种甘蔗糖、红糖做的黑糖。

在你遇到黑石蜜的时候,你的舌根就不会说,吃了这个醍醐可能是那种奶嘛,就是奶的那种有点膻味,遇到甜的,就不会再转移能尝到还有甜味,因为你的舌头只有一个。

如果,这个舌根能够生味道,那你生这个味道,你们两个就是一个型的,再来一个型就不应该知道。如果你的舌头的尝性有变移。因为你的味道是你舌根生的,生了这个生不了那个。如果不会变移,也不对,为什么呢?那你就不能知,舌根是干什么的,是知味觉的,如果你都不能名之知味的话,舌根只有一个,怎么能知道多种味道呢?

在同一个舌根上我们都能知道呢?说明又是可以变移的。变移与不变移都弄不清楚,怎么办?就说不过去了。假如再换一个角度,这个味道是生于食物,我们吃的东西的味道是来自于食物本身,那么食物本身有没有分别的识呢?就是它的意识能不能分别?食物有吗?

它本来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它怎么能够自知呢?假如这个食物能够自知的话,那就跟其他人吃一样,与你的舌根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现在能够尝到这个醍醐之味呢?这是假如说这个味道生于食物,第二点。

第三点,假如说这个味道生于虚空,这就更有意思了。若生于空,汝噉虚空,当作何味。再尝试着你把虚空,我们的口张开搅一下,这有味道吗?有没有?你一定要说虚空有味道的话,假设虚空我们说它是咸的,大家不要忘了,有时候不是说虚空中弥漫着一种味道吗?这个味道哪里来的呀?

假如这个虚空是咸的,虚空是周遍的,你舌头伸出来舔一下虚空说它是咸的,不但能够咸到你的舌头,还可以咸到你的面孔,还能咸到你的身体,等于天天在盐里边泡着,都被腌起来了。

满世界的人则同海里的鱼一样,则此界人,同于海鱼,大家都成咸鱼。我也不知道你们,咱们北方不吃咸鱼,海边的人不是吃咸鱼吗?你们这么精通,是不是常吃呀?我都没吃过什么叫咸鱼。既然这样的话,你常受咸味的话,那你就成咸鱼了。既然你常在咸味里边活着,你曾经根本就不知道有淡,你就这么一个味。

如果你不知道有淡,你怎么知道有咸呢?既然不知道淡,不知道咸,那么一切的味道你根本就无从谈起,怎么还能说明你的舌根在尝味呢?所以从虚空中生起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你看就建立不起来了。

所以能尝的舌根与所尝的味道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它们都是虚妄之相,徒有其相,不显其真。所以若有其体的话,是本非因缘非自然的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舌尝味。舌味二处他是怎么破的呢?是怎么破的?前面不是讲了,火里抽薪。鼻和香,舌和味,它不是什么?蛟龙和水,相互泄水驱蛟,这里就是约尘破的,就是就着香和味来破的。

这个方法,破的方法又变了,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不管你什么鼻子舌头的,我不管你,我就问你这个味道和这个香是从哪来的?没有。

没有的话,鼻子和舌对于味道和香,不是两个相依在一起,就跟两个木块依在一起一样,我不管你这块木块,只把你的另外其中的一块给你推倒。两个木块相依立起来,推倒一块,等于两个全推到了。鼻香跟舌味这两个板块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用的相依,推倒一,另一个一也倒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