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3 09:44:13
原标题: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 长安佛韵石刻艺术馆 石刻艺术馆的大型造像展厅,主佛在前,两边分别为佛像、菩萨像,站在其中恍惚间如到了大雷音寺。 石窟艺术 东汉时

原标题: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

长安佛韵石刻艺术馆

石刻艺术馆的大型造像展厅,主佛在前,两边分别为佛像、菩萨像,站在其中恍惚间如到了大雷音寺。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

石窟艺术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沿着传播路径,人们先后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凿了很多佛教石窟,包括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因造像源于石窟,故首先简述石窟的发展。

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

莫高窟第275窟弥勒佛坐像

莫高窟第275窟,凿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局部

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头部。云冈石窟是北魏(386—534)灭北凉后,内迁修建麦积山石窟的凉州僧人开凿的石窟。最初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高13.7米的主像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以大佛为代表,云冈早期石窟佛像的服饰仍反映键陀罗造像和中亚游牧民族服装的特点。云冈石窟晚期的造像开始流行“秀骨清像”,表明开始受南朝汉文化的影响。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像龛。卢舍那佛开凿于唐高宗咸宁三年(672),由皇后武则天捐建,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其面目表情看了使人心平气和。卢舍那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其佛教造像艺术已基本完成中国化过程。开凿于唐末至宋代的重庆大足石刻则彻底完成了佛教造像的中国化过程。

石刻造像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如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北魏时代小型佛造像

北魏(386—534)的小型佛造像。这种小型造像、造像碑、龛盛行于北朝(386—581)时期,隋代(581—618)日趋衰落,至唐代(618—907)仅偶有发现。

佛教造像碑

造像碑形状似碑,碑上开龛造像,多刻佛教造像,极少数与道教有关,常铭刻供养人的姓名、籍贯、官职及造像缘由,有时还刻有供养人像,有些文字说明成为重要的史料。造像碑的题材、造型风格与同时期的石窟接近,可认为是缩小的石窟,但其雕刻以高浮雕为主,雕琢更加精细。造像碑最流行的时期正是佛教、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且矛盾冲突最激化的时期,二次大的灭佛事件正出现在该时期。

北魏交脚弥勒造像碑

北魏交脚弥勒造像碑,碑上层有伎乐、飞天,最下层刻有狮子。

北魏的释迦弥勒造像碑

北魏的释迦弥勒造像碑,上面为交脚弥勒,下面是趺坐的释迦,最下层为大象、狮子造型。弥勒是未来佛,释迦是现在佛,所以弥勒的位置总在释迦之上,碑林还有不少类似题材的造像。交脚坐姿、头戴宝冠、宝座、狮子,这些特征是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弥勒造像,与后来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完全不同。

北魏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景明四面造像刻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高60厘米,宽56厘米,1953年出土于未央区查家寨。该造像四面刻有莲花拱龛,龛内皆为一佛二菩萨,中间为释迦牟尼佛盘腿坐像,佛后刻背光,座下刻三个力士,两侧的菩萨立于力士头上,佛和菩萨皆身披通体法衣。拱龛两端刻有台柱、帷幔等雕饰,龛顶部及两边刻32个小佛坐像,下有56字铭文,是研究北魏书法的珍贵资料。

北魏后期造像碑

朱辅伯造像碑刻于北魏建明二年(531),是现存最早的造像碑之一,高178厘米,宽85厘米,厚19厘米,1959年陕西华县瓜坡出土。北魏后期朝政腐败,阶级、民族矛盾激化。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诱杀控制朝政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世隆起兵杀君,十月推元晔为帝,改元建明;建明二年(531)二月,尔朱氏废元晔,立元恭为帝,改元普泰;普泰元年(532)十月,晋州刺史高欢大败尔朱氏军后废元恭,立元朗,改元中兴。因而531年年号异常复杂:1—2月为建明二年,2—10月为普泰元年,10—12月为中兴元年。此后高欢遥控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成高氏的东魏和宇文氏的西魏,统一中国北方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结束。

北魏后期造像碑

朱法曜造像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碑身有些弧度,四面刻字,1959年陕西省华县瓜坡出土。所以此碑与朱辅伯造像碑其实刻于同年,也在同地出土,根据铭文,连捐刻人也可能为同一人。但上面那块明显更华丽,普泰元年那块碑首的龙变成小佛,装饰效果也大打折扣。说明战乱之后已经没有财力和时间雕刻华美的石碑的。佛像也刻成清硕瘦长状的“秀骨清像”,明显受到了南朝汉风的影响。

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

西魏(535—557)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这种多宝、释迦并坐的造型是北魏冯太后时期最流行的题材。多宝佛是释迦前的古佛,掌握东方宝净世界。一天释迦牟尼讲《妙法莲花经》时,地下突然冒出一座宝塔,塔里传出赞叹之声,释迦打开宝塔,塔中的多宝佛请释迦入塔并坐。冯太后推广这种造型的佛像,是想在舆论上占据与孙子北魏孝文帝共同统治的至高地位,与后来武则天说自己是弥勒转世类似。因为释迦说要让多宝佛显身,需将十方世界的佛化身全部召唤到宝塔四周,所以二佛并坐造型周围都有千佛碑,形成诸佛拱卫二佛相见的场面。

北周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周天和二年(567)的杨连熙佛造像,高58cm,宽46cm,杨连熙为出资人姓名。此碑的佛与二位菩萨都站在莲花上,下面还有两只狮子。北周(557—581)的佛像较少见,其造型头大、脚短、身体壮硕,已透露出些许隋唐造像的风格(隋唐根于北周)。北周是宇文泰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的朝代,其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释迦弥勒造像碑

北周天和年间(566-572)的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上面是宝冠、交脚、狮子座的弥勒,下面坐的是释迦。与上面的造像类似,造像脸部都宽阔不少,富有该时期的特点。

北周释迦牟尼佛立像

大型造像区展厅顶头有五尊北周释迦牟尼佛立像,其衣着、面部刻画都有明显的北周特征,基座的雕刻、造型也非常精美。上图是正面的三尊,右侧佛像基座刻有铭文,落款“大象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为北周佛教造像的断代提供了明确的对照。大象二年(580)是北周的最后一年,当年北周宣帝宇文赟卒,7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继位,由外祖父隋国公杨坚辅政。次年静帝禅位给杨坚,隋朝建立,改元开皇。杨坚统一中国后被尊为“圣人可汗”。

隋代释迦千佛造像碑

隋代(581—618)释迦千佛造像碑。释迦牟尼与二位弟子及最外侧的胁侍菩萨都站在莲台之上,被千佛所拱卫。

隋代大型菩萨造像

隋代(581—618)菩萨立像。隋代造像把北周开始的写实风格又向前推进一步,佛教造像艺术更加中国化。菩萨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在佛教雕塑中,菩萨多着古代印度或中国贵族的服饰。菩萨是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感情的众生”,连在一起为“觉悟的众生”。大乘佛教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隋代菩萨头像

隋代菩萨立像

隋代菩萨立像,1983年西安市西郊空军通信学校出土,高190厘米,宽77厘米。短暂的隋王朝后,中国进入更加辉煌的唐朝。

唐释迦牟尼佛降服外道造像

唐(618—907)释迦牟尼佛降服外道造像,下有铭文“释迦牟尼佛降服外道时”。佛像已经为唐代丰腴的造型。

唐代密宗石刻佛教造像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又称真言宗)在盛唐时盛极一时。唐开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无畏八十高龄时抵达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支持他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开元十三年(725),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683—727)协助善无畏在洛阳大福先寺翻译《大日经》,成为密宗宗经。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到洛阳,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金刚智弟子不空赴狮子国(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也成为密宗经典。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而密宗主要道场为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法门寺。

安国寺位于长安长乐坊,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为著名的密宗寺院,会昌年间(841—846)在武宗灭佛时被毁,懿宗咸通七年(866)重建。1959年7月,在安国寺遗址距地面10米的圆窖内发现文殊菩萨、降三世明王像、金刚造像、马头明王像、不动明王像、宝生佛造像、明王像、菩萨头等十一尊密宗汉白玉造像,成为研究唐代密宗造像的珍贵文物。造像出土时大多残缺不全,很可能是在会昌毁佛时被弃置埋藏的。这些密宗造像石质相同,尺寸相近,雕工精美,表现了唐代雕刻的艺术特点。

虚空藏菩萨像

安国寺虚空藏菩萨像,高76厘米。这尊虚空藏菩萨结迦跌坐于须弥座上,完全是佛的身份,可能是唐代密宗造像的特有形式。虚空藏菩萨像把纤巧的手指曲伸姿态都准确地刻画出来,头饰、胸饰、腰彩、衣带雕琢精细,精美的须弥座莲台和云波纹台基更衬托出菩萨的优美与华丽,使人感到流畅的美。

著名的“东方维纳斯”

唐代密宗“断臂菩萨像”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头部、两胳膊已缺失,残高110厘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此像1954年出土于西安大明宫遗址附近,原来可能为唐代皇宫拜祭的菩萨像。断臂菩萨像颈饰缨珞,轻纱斜披,体态婀娜,略呈扭动之势,给人无限的遐想。

马头明王像

安国寺密宗六观音之一的马头明王像,高89厘米。马头明王也叫马头金刚、马头观音,也有说是无量寿佛的忿怒身,其重要标识是仰天长啸的小马头。此像为舟形火焰背光,三头八臂,属密宗系统。高冠发髻,圆目前视,袒露上体,右上手执斧,中手持念珠,下手仰掌侧置膝上,左上手执杵,中手上仰作捧物状,下手持莲蕾。正身双手合掌于胸前作说法状,表情威严。身饰璎珞自头两侧盘绕经膝下飘垂至莲座两侧,是唐代出色的雕像。

唐代天王像

安国寺密宗天王像造像,头部、左手残缺,躯体呈弓形站立状,身着光明甲,腰缠玉带,袍带飘舞,尽显唐代武士阳刚之美。

唐代天王像

唐代天王像,西安西关王家巷出土。天王身着甲胄,双足分别踩位一个小鬼,渗透一股盛唐的豪气。

唐代金刚

安国寺汉白玉石贴金金刚造像,高71厘米。雕像裸身赤足,怒目前视,发似火焰,右手举杵,左手握拳,坐于磐石之上,作金刚降伏夜叉的形象,使人望而生畏,不过造像的坐姿却显得安稳、平静。(新浪佛学 行天下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editor@wenwuchina.com

一键免费开通掌上私人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