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每天说点藏传佛教史|本来是活佛,做了一世枭雄,死得却不明不白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0 10:44:32
南怀仁记载过康熙打猎的情景:侍卫们将上百只动物撵到一个包围圈里,皇上,开搂吧。闭眼睛开弓,射跑偏了也能搂着点啥。但康熙觉着这很牛逼,拿小本记账:一生打虎135,

南怀仁记载过康熙打猎的情景:侍卫们将上百只动物撵到一个包围圈里,皇上,开搂吧。闭眼睛开弓,射跑偏了也能搂着点啥。但康熙觉着这很牛逼,拿小本记账:一生打虎135,熊20,豹25,猞猁狲10,麋鹿14,狼90,野猪132,鹿没法儿数了,数百,还曾一天射中兔子318只——尔安敢轻吾射乎?

能耐多大搁一边,瘾大是真的。1696年10月到1697年5月,除了有40多天回京过年,康熙基本都呆在黄河北岸,沿着长城打了一路的猎。当地蒙古人也能忽悠,说从一株玉草(芨芨草)下面跑出四五十只兔子,勾得康熙猎瘾发作,到了“野兔丰盛”之地,嫌马不给力,派人去北京取宝马良驹。马来时他已经转移战场了,兔子太少,十分郁闷。蒙古人惭愧得很,“不料皇上临此穷山恶水”,实在没啥特产招待皇上,只好派宝日龙梅给康熙泻火。电视剧瞎编,“把朕强暴了”,蛮不对,还应该是“尔安敢轻吾射乎”。

火泻了,康熙精神百倍,在鄂尔多斯彻底玩儿嗨了。打靶归来,给太子写信,“鄂尔多斯兔有五斤者,四斤八两以上者多”,“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显摆了一番,又说,太子呀,这么多流氓兔你没见着,我替你遗憾呀。太子回信:“极为难过,欲哭”。

每天说点藏传佛教史|本来是活佛,做了一世枭雄,死得却不明不白

出了蒙古地界,宁夏总兵热情邀请康熙接着玩儿。康熙婉拒:“何如休养马力以猎噶尔丹乎?”——1696年10月到1697年5月,康熙是在亲征噶尔丹。从打猎的记载看,康熙出了城,一路抓兔子捕鱼,吃着小烧烤,唱着歌,就把噶尔丹灭了。

每天说点藏传佛教史|本来是活佛,做了一世枭雄,死得却不明不白

未免太小瞧噶尔丹了。

1

亲征噶尔丹前,清军和准噶尔打过。

第一战在乌尔会河,两万清军只跑出来二三十人。第二战在乌兰布通,十万清军围攻噶尔丹三万人,内大臣佟国纲战死,噶尔丹全身而退。这样的战斗力,唱什么歌能轻易灭掉?

康熙也知道噶尔丹不好打,派了三路大军亲征: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帅,从沈阳出发迂回到克鲁伦河;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陕甘兵马,经内蒙古迂回到巴颜乌兰的西边;康熙亲率中军,从北京出发直奔巴颜乌兰——康熙是想把噶尔丹堵在巴颜乌兰,形成三军夹击之势。

东路军出发晚了,这无所谓,能参战最好,不能的话,别让噶尔丹往东去骚扰龙兴之地就可以了。

西路军任务最重,不但要和中军夹击噶尔丹,还得堵住噶尔丹回老家的路。但他们要越过阴山,横穿戈壁,太难走,到预定集结地点翁金河时,整整晚了十天。

所以,中军顺利挺进、见到噶尔丹时,康熙抓瞎了。包围圈的西侧口子,至少要有十天才能补上,而自己兵粮不足,不可能拖住噶尔丹,这仗打还是不打?

康熙使诈,吓唬噶尔丹,想逼着他往西跑,这样他有可能迎头撞上东进的西路军,费扬古错失的那十天,让噶尔丹自己找补回来。中军派兵尾随,依然可以形成夹击之势。

如果噶尔丹碰不到西路军呢?

噶尔丹就跑了呗。

这仅有的一丝战机,就是昭莫多之战。

有学者从噶尔丹撤退的路线和方式上分析,他实际上是在诱敌,一路扔军械辎重,引诱中军追击。但扔完了他才发现前头有个西路军,挖坟的把自个儿埋了。

噶尔丹是真扔不起。在这之前,他侄子策旺阿拉布坦在后院烧了一把火,把准噶尔游牧故地给占了(大致位于今天的伊犁和塔里木盆地)。没了大本营,噶尔丹只好流窜于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一带,没给养,没兵源,靠捕鱼过日子。在昭莫多遭遇时,噶尔丹只有5000人,小火铳2000支。而费扬古实际参战1.4万人,带着大炮,更缺德的是他分兵专打噶尔丹随军的家畜和妇女孩子,还俘虏了一个老太太,抢了两万头牛、四万只羊——这是打仗还是欺负人?昭莫多一战,康熙就是这么赢的,连他自己都庆幸“体面而还”。

1696年10月开始,康熙开始第二次亲征。看着是一路游猎,其实是没招儿,没人知道噶尔丹在哪儿,不打猎闲着干啥?但也不是一点正事没做,费扬古抓的那个老太太,被他感化了。这老太太是噶尔丹手下大宰桑的母亲,因为身份特殊,皇太后都请她吃过饭。老太太愉快地回到准噶尔后,策反了不少噶尔丹的部下。

回家过了个春节,康熙开始了第三次亲征。还是抓瞎,最后是一位准噶尔降将说,别瞎转悠了,家走吧,噶尔丹死了两个月了——就这种情报工作,如果噶尔丹猫起来忍了,第三次亲征就是白忙活一场——这时,康熙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了,好歹噶尔丹死了,给康熙个面子。

但康熙没给噶尔丹面子。

根据西方人的记载和汉文史料中准噶尔人的口述,噶尔丹坚毅、顽强而又温情、宽厚,很有人格魅力。不好的是他太天真,太固执,总以为自己没错。这样性格的人,面对侄子背后捅一刀、吃不上喝不上的生活压力,面对队伍分崩离析、连老太太都能搞策反的精神打击,身体状况很容易崩溃。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噶尔丹是“暴病而亡”。

但清代官方史料记载噶尔丹“服毒自尽”。我国的吕一燃先生和日本学者冈田英弘都认为“自尽”是不可能的,这是清代官修史书的故意行为——康熙必须要抹杀噶尔丹的神圣性。

因为,噶尔丹是活佛,自杀犯大戒,且不可转世。

这小子自杀了吧,犯戒了吧,那他就是假活佛嘛,凭啥为他卖命?退一步说,如果还有人相信他是活佛,那他也不能转世了呀,谁敢打着他转世的旗号妖言惑众,我接着收拾——康熙强调噶尔丹自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康熙的这个意思,就太不够意思了,搞得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噶尔丹有活佛身份了。

2

他是第四世温萨活佛。

三世温萨基本上一生都在蒙古传法。托忒蒙古文文献《蒙古溯源史》记载,一位准噶尔首领夫人曾向他恳求,“大师呀,给我个孩子吧。”

没点定力的人,保不齐就应邀开光了,三世温萨是个挺正直的人,不能干那事儿。可满足不了信众的愿望,那还叫啥活佛,还怎么普度众生啊?

可能想起舍身饲虎之类的榜样事迹,把自己豁出去得了:“我给你当儿子呗?”

多好解决的事儿。

可别当笑话,在藏传佛教的语境里,这是天才的主意:三世温萨许诺来世转生在夫人肚子里。

三世温萨圆寂当年,夫人真就生了个儿子,他就是噶尔丹。

这个故事有点毛病。噶尔丹的父亲有12个儿子、两个女儿,下半身没毛病;噶尔丹的母亲也不是不能生,噶尔丹之前,已经生了僧格,猴急地生二胎,似乎没啥必要。

所以,这则故事的唯一作用就是:它暗示噶尔丹生下来就是活佛。这种写法在藏传佛教文化里是非常常见的,每个活佛都必然有传奇的前生后世。

但是,清代梁份的《秦边纪略》里说,噶尔丹在13岁之前还是个贵族公子,1655年他去西藏玩儿,路遇格鲁派僧人,交给他前世温萨活佛的遗物,还说:这是五世达赖喇嘛让我们转交给你的。

学术界认为,这个举动是格鲁派上层授予噶尔丹温萨活佛的转世身份。这样解读的结果,噶尔丹不是生而活佛,而是13岁后指认的。

但《五世达赖喇嘛传》记载,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曾接见过温萨活佛的使者。此时噶尔丹九岁,也就是说,至少在九岁时噶尔丹就是活佛了。

这两种记载,看似矛盾,其实很好解释。关键在于《五世达赖喇嘛传》后面有记载,1656年正月的拉萨祈愿大法会上,五世达赖喇嘛第一次接见了温萨活佛噶尔丹。这说明噶尔丹不是以贵族公子的身份去旅游,而是以活佛身份参加大法会的,甚至很可能是受五世达赖喇嘛邀请去的。那么,噶尔丹在入藏途中,五世达赖喇嘛派人将前世活佛的遗物送给他,代表的是迎接礼节,而不是身份认证。

噶尔丹怎么当的活佛,出现了矛盾记载;他怎么回的准噶尔,也有很多说法。

第一种说法,汉文史料中常见,《秦边纪略》中就说,1670年,僧格被两个异母哥哥联手杀掉。嫂子派人报信,噶尔丹就还俗回家报仇去了。

这个说法的关键之处是僧格已死,这样,噶尔丹回准噶尔的时间肯定在1670年之后。

第二种说法记载在《五世达赖喇嘛传》。1666年年末,噶尔丹的嫂子来拉萨朝圣,回准噶尔时把他带走了。噶尔丹走之前,五世达赖喇嘛又是谆谆教导,又是赐予礼品,又是传授灌顶,又是派人护送,忙活得一溜够。噶尔丹也够意思,把自己的住宅献给了五世达赖喇嘛。

这段材料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噶尔丹连房子都不要了,看来不打算回来了;从五世达赖喇嘛的举动来看,不像是普通会晤和短暂分别,更像是长期送行。

这样理解起来,1666年噶尔丹向五世达赖喇嘛辞行,没打算再回来,那么,1670年僧格被害时,噶尔丹已经在准噶尔了(此处从日本学者若松宽的说法,见文后说明)。

那么,为兄报仇的时候,噶尔丹又是个什么身份?

梁份的《秦边纪略》说噶尔丹还了俗,以准噶尔贵族的身份回家(下高楼,释僧服,向金山去)。

但看《五世达赖喇嘛自传》的记载,虽然不打算回来了,可并不意味着就此还俗。五世达赖喇嘛赠予噶尔丹的物品中有僧人用具,临分别前又特意加了一串珍珠念珠,还是亲手交给噶尔丹的——这个细节意味着,五世达赖喇嘛不是给噶尔丹授权,至少也是鼓励:孩子,像你的前世一样,回蒙古传法,做一位合格的活佛吧。

3

我们认为,僧格被害时噶尔丹是活佛。这个身份,帮了他很大的忙。

杀了僧格后,叛军没有能力控制住僧格的部众。噶尔丹立即在混乱中召集了一千多人,直取叛军大本营。

以下内容确实是史料记载,但故事相当夸张,在这一仗中,噶尔丹是两个人的混合体:斩华雄的关羽和长坂坡的赵云。

噶尔丹手里只有一千残兵,叛军是万人大队。噶尔丹带头冲锋,擎着一杆大枪冲进敌阵,砍瓜切菜般挑了百十人。叛军阵脚大乱,退到阿尔泰山山口。如果扼住山口,叛军就算耗,也能把噶尔丹的一千人耗死。噶尔丹唯一能选择的战术就是闪电战,他带了二十骑兵,冲锋。

叛军首领、噶尔丹的异母哥哥车臣眼见这种送死行为,来了兴致,凑到前面去看热闹。

就在这时,叛军队里有人惊呼:哎妈快拉倒吧,带头大哥是温萨活佛!

史料记载:弃弓矢,下马趋拜降——不光放下武器投降,还下马撵着噶尔丹,争相跪下磕头。

想看热闹的车臣,这下子热闹了,躲后面起码有机会跑路啊。比华雄强点儿,被噶尔丹活捉了。

噶尔丹灭了叛军后,1672年才真正还俗。他的嫂子转房嫁给了他,再不还俗就太不合适了。这嫂子叫阿努达喇,她父亲是鄂齐尔图汗,鄂齐尔图汗的父亲是卫拉特盟主、和硕特汗王拜巴噶斯,后来,鄂齐尔图汗过继给了叔叔固始汗。这嫂子不白娶,进门就当家,她能帮助噶尔丹控制僧格的旧部,也能做做统战工作,争取和硕特人的支持,她还是员武将,马上步下也有几合勇战,昭莫多一战中战死。蒙古国有海军,郭德纲可没开玩笑,但你啥时候听说过蒙古国拍电影?2013年,蒙古真就拍了一部《阿奴可敦》,讲的就是这个女人的故事,拍的有模有样的。

下一步,噶尔丹该干啥呢?

还能干啥?活佛说不干就不干了,娶了嫂子又壮大了资本,恐怕只有世俗霸主才能提起他的兴趣。十年之后,准噶尔占有的地盘儿包括今天中亚五国的大部分土地,再加上新疆全境。

噶尔丹也不是没失败过,征服哈萨克之初曾几乎全军覆没,败走后,他给哈萨克人下书:

你们要是不投降,从现在开始,我年年过来收拾你们。夏天你们耕好地,我来踏平,秋天你们收庄稼,我来烧。这对我来说就算个小游戏吧,我也不打算玩儿多长时间,今年我嘛,还不到40岁,等我头发白了、牙都掉了,我就不玩儿了。

曾经这么横的人,十年之后,竟然是憋屈死的。1698年,依吴三桂之例,挫骨扬灰。

说明:

一,关于三征噶尔丹,一种说法认为:乌兰布通一战为一征(康熙确实率军出古北口,于承德隆化县扎营);昭莫多一战为二征;1696年10月到1697年5月为三征。另一种说法认为:昭莫多一战为一征,1696年10月到1697年5月,中间康熙回京,分为二征、三征。

二,学术界争议噶尔丹返回准噶尔的时间,根子是想弄清他何时还俗。若松宽认为1666年噶尔丹以活佛身份回了准噶尔,从此未返西藏,那么,1670年起兵时就是活佛身份。但有人推断,1666年噶尔丹回了准噶尔,但有可能又回了西藏,1670年他在西藏还俗后重返准噶尔复仇,这样,就吻合梁份的记载了。但这也仅仅是推断,其实梁份的《秦边纪略》错误百出,刻意解释其漏洞,都不够史学家忙活的。

三,另有资料说阿努达喇是鄂齐尔图汗的孙女。这里从蔡家艺《卫拉特蒙古史事杂考》和日本学者宫脇淳子的研究结论。

四,关于温萨活佛的来龙去脉,没三千字讲不清楚。大部分藏史读者看到的“温萨活佛”都是班禅世系的前身,复杂就复杂在这儿:温萨是地名,那里有个安贡寺,寺里前后出现了两套活佛系统,都可以叫“温萨活佛”。其中,第一套“温萨活佛”转变为班禅,第二套“温萨活佛”是三世班禅的弟子开创的(噶尔丹属于这套系统)。所以,严谨的史书将前一套写为“安贡-班禅”,后一种叫做“温萨”,也有汉译为“尹咱”。

当然,大家也可以由此猜到,温萨世系与班禅世系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一世温萨是三世班禅的弟子,也是四世班禅的伯父兼师父。而三世温萨又是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师父。由此看,四世温萨噶尔丹的地位着实不低。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