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观音是怎么从男变为女的?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20 09:55:09
原标题:观音是怎么从男变为女的? 作者:葛兆光 来源:《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 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观世音是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女

原标题:观音是怎么从男变为女的?

观音是怎么从男变为女的?

观音是怎么从男变为女的?

作者:葛兆光

来源:《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

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观世音是一个非常慈祥可亲的女性形象,而且观音菩萨有好多好多种化身,有千手千眼观音、鱼篮观音、童子拜观音。特别是小说《西游记》流行以后,大家都知道,这个观世音菩萨不仅美丽,而且真是神通广大。

实际的社会生活世界里,观世音菩萨的影响也很大。

观世音菩萨的名望为什么这么大,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信仰者的崇拜?这还要从历史讲起,其实,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历史故事很多,里面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为什么他在印度本是男身,到中国变了女身,这里面有什么奥秘?

2.

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那么,这个菩萨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是如何获得大神通力的呢?

关于他的来历有好几种传说,只讲其中一种。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常听佛陀说法,有一天在后花园修行禅定时,有两朵莲花从左右长出来,化为童子,一个叫宝意,一个叫宝上,后来得到佛陀的指引,成为后来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个有名的菩萨。这两个菩萨是阿弥陀佛身边两个胁侍菩萨,据说佛入灭以后,观音将成为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好多观音菩萨的头上有阿弥陀佛像。

在《法华经·普门品》里,佛陀对大众说,这个观音菩萨很了不起,如果有人念诵他的名号,可以入大火不被烧,落大水不被淹。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拯救信仰者是很灵验的。南北朝有名的和尚竺道生在注释《法华经》的时候就说,本来佛教拯救世人的途径很多,专门推崇观音,是为了使众生都向往一个目标,产生热烈的感情。

而且观音菩萨拯救世人,又有很多种“法门”,除最普通的,也是最容易的“念诵名号”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始终怀着慈悲心情看待世界,希望解除众生的痛苦,据说这样自己也可以解脱;还有一种是用智慧观察世界,像《心经》中说的“行深般若智慧”,观照和体验“空”,在心灵中得到超越的感觉;还有一种是念诵咒语,像现在寺庙中常常念的“大悲咒”,共八十四句,据说念诵就会有各种应验;再有一种就是“观想往生法门”,想象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就可能真的往那个世界去。

总之,最常见的有念诵名号、造观音像、供养礼拜、念有关观音的经咒等几种,这里包括了在中国所有最简明的解脱修行方式,所以观音菩萨的信仰者就特别多。

3.

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据说观世音菩萨现身的时候,有种种不同的形象,按照《普门品》说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说,观音菩萨会在各种不同情况和场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而密宗经典《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则说,普贤、观音都是释迦佛的胁侍菩萨,还说当时的绘画中,在佛陀的“右厢画观世音坐华座,着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左厢三手,一手执华,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经甲。右厢三手,一手施无畏出宝,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萨顶上有佛”。

但是,在佛教的书籍或雕塑中,有十几种最普遍。

首先是正观音(又叫圣观音),这是佛教密宗系统里所说的“六体观音”里的总体,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头戴宝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璎珞项钏等装饰。

不过,在后来的信仰者那里,还流行有以下几种:

千手千眼观音。这是密教六观音(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之一,唐代以后,这种观音形象很多,石窟中渐渐把她当做主要的观音像来供奉,在日本也很多,像京都著名的三十三间堂,里面就供有据说是千年以前木雕的千尊千手观音,很是壮观。其形象,一般是中间的双手合掌,以四十只手在背后伸出,象征千手,左右各半,两两对称,分别手持金刚杵、宝剑、经箧、宝印等,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每一手一眼都有二十五种神通,所以象征着千手千眼。

十一面观音。他有十一面相,除了主要的面相之外,上面的十张脸象征十方。据《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前三面是菩萨面,左三面是生气的嗔面,右三面似菩萨面,后一面大笑面,顶上一面是佛面,每一面都戴冠,冠上有佛,观音菩萨左手持串璎珞,手作施无畏印,右手拿净瓶,瓶中有莲花。

不空绢索观音。绢索是传说中用来绊野兽的工具,不空绢索的意思是永不落空的捕获,指在苦海里拯救众生也是永不落空。这一菩萨形象身披鹿皮,所以也叫做鹿皮观音。这种观音形象是很和善的,但是另有三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十八臂等。

如意轮观音。因为他手持宝珠、如意、宝轮,所以叫做如意轮观音。他右手作思维相,表示悲悯众生,第二只右手中是如意,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第三只右手中是念珠,表示度一切众生苦难;左手按明山,表示不动摇,第二只左手拿莲花,表示纯洁,能够清洗一切污垢世界,第三只左手拿宝轮,又叫做“转法轮”。据说,有六臂象征着可以在六道巡游。

准提观音。准提是洁净之意,指这种观音形象象征着心性清净,有一个传说也把这种观音看成是过去无量诸佛之母,所以叫“七俱胝佛母”,“俱胝”在梵文中是千万,七千万的意思是极多。据说这种观音可以消灾延寿,念诵他可以家庭和睦、小儿平安,并能治愈各种病症。准提观音左右有难陀、跋难陀两个龙王守护,观音坐在莲花之上。

以上是密宗的六体观音,密宗系统的观音形象,大体上都是有印度来历的,也就是说是舶来的,虽然也经过了修改,但是大体还是遵照了印度佛经的。在这六种之外,还有一些,像马头观音,传说这是婆罗门教时代就有的信仰。

此外,在中国很流行的,还有像数珠手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等。观音手中拿着杨柳枝,可能受了印度的影响,传说印度佛教相信杨柳枝可以治病,就像中国传说桃木避邪一样;拿着净瓶,则象征着清洁身心。后来传说中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用杨柳枝在净瓶里蘸甘露,普洒天下,沐浴世界。

这些形象在中国民间很常见,大都受了中国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水月观音,水和月都是最清澈透明的东西,象征着佛教色空空色的思想。人心中的很多阴云,遮蔽了本来澄澈的心灵,而佛教就是要恢复每个人原来就有的澄明境界,像水和月亮一样,阴云散去,便现皎洁,于是中国人按照《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描述,又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就创造了这种形象。

4.

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

在此特别要重点介绍的是马郎妇观音和三皇姑的故事。

马郎妇观音又叫鱼篮观音,这在古代中国是最普通的观音菩萨形象,是根据唐代就流传的一个故事而来的。

据说,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有一个地方叫金砂滩,这个地方的人不信仰佛教,喜欢打猎厮杀,上天曾经想灭绝他们,但是观世音菩萨不忍心,于是有一天变化成一个美丽的女子,提着篮子到这个地方卖鱼,很多人包括这个地方的恶人马二郎都想娶她。

她就说,如果有人能够在一夜之间背诵《普门品》的,就愿意嫁他。于是这地方的人都开始背诵佛经,一夜中有二十多人背诵出来。接着她又说,不能嫁二十多人啊,如果有人能在一天之内背诵《金刚经》的,就嫁给他。于是,他们又开始背诵《金刚经》,居然也有十人一天就背了出来。然后她又提出,看谁用三天可以背诵出整个《法华经》。最后,只有马二郎一人做到了,于是她就答应嫁给马二郎了。可是刚一过门,她就因病去世了。

人们把她的遗体埋葬以后,过了几天,一个紫衣老僧人来打开坟墓看,里面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一副黄金锁子骨。于是他告诉人们,这是观音大士来拯救你们,因为你们罪孽深重,又不能听从正确的教诲,所以只好用这种方法来启示,现在你们读了佛经,减轻了罪恶。说完,僧人便飞空而去。于是,人们就把这个观音叫做马郎妇观音,又叫鱼篮观音,并把她想象成一个提着鱼篮的美丽女人。

三皇姑的故事大约出现在宋代。

据说,有一位国王叫妙庄严王,他有三个女儿,第三个小女儿叫妙善,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儿、二女儿都顺从父亲的旨意,但是这个小女儿却无论如何不愿意出嫁,宁愿吃斋念佛。这让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她关在后花园里,她依然不从,干脆出家为尼,与家庭和富贵断绝了关系。

国王于是大怒,派兵去烧寺庙,但是天降大雨,国王怒不可遏,干脆把她送上了刑场,让人把她凌迟处死,但是佛陀却保护她,刀断剑折,最后只好用弓弦绞。传说说,幸好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说,“如今西方,除了如来,就是妙善,此等大识智菩萨今日有难,岂可坐视?”

于是派了神仙变成老虎,在刑场上把已经死去的妙善驮到山林,“令魂游地府,游遍即还魂”,并把她送到香山,据说香山得通南海普陀。这当然是后来添油加醋增加上去的。据说,九年以后,国王生了重病,无人能医,生命不保,这时有一个僧人自称神医,能治其病,但是需要“无嗔人手目”,这时,变化成僧人的妙善就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治好了国王的病。

后来国王与夫人到山上拜谢恩人,才知道这个救命恩人其实就是以德报怨、始终孝顺自己的女儿,于是终于改变了对佛教信仰的看法。而妙善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报答,她献出了手和眼,但成为了拥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

这个故事,最早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的蒋之奇《香山大悲观世音菩萨传》中就有记载。故事已经相当完整,其中说到国王病好以后,知道献出手眼的是自己的女儿,于是大为悲痛,“以舌舔儿两眼,续儿两手”,于是生出千手千眼。

后来这个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香山宝卷》,据说这是宋代普明禅师编的一个通俗说唱文学作品,佛教通俗讲唱的场合通常是在各种法会、法事中,参加的人很多,有的佛教徒就以会唱、讲、表演著称。这种在通俗宣传中常常演出的作品,渐渐把妙善就是观音的故事,传得更广了。

我们要注意,古代民间流传的很多知识,是通过宝卷、通俗戏文、大鼓书、评弹、快板、相声、善书、皇历等不起眼的东西传播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说妙善是皇帝的第三个女儿,所以,人们也把观音叫做“三皇姑”,这里有一张清代年画,画的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5.

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在观音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想一想。

第一个问题是,在印度本来是男性的观音菩萨,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为什么变成了女性?

我们看各种佛经尤其是印度传来的佛经,大体上都没有把观音菩萨说成是女性的,比如《华严经》里面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显然是一个男性菩萨,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

有一个关于观音菩萨的故事说,观音是转轮王的儿子,叫不眴,长有胡子,所以早期一些观音像常常是男子的形象,如隋代的观音像、敦煌莫高窟二七六窟的观音,身材雄壮,有八字须,榆林二五窟中的观音大约是唐代中期的观音像,也有胡子,直到北宋初期的观音像还长有胡子。

在印度、西藏的各种观音像中,也说不大清楚是男是女,因为本来佛教的各种佛像就不太显示男女的特征,但是,大体上从密宗一系的观音,大约还是男像,像现存元代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就有八字胡子。

不过,很早也开始有女性观音了。最早出现的关于女性观音的传说,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据《北齐书》卷三十三《徐之才传》说,有一人生病,神思恍惚中,“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

大约隋代这种传说已经流传很广,到唐宋以后,汉地的观音像,渐渐就大都成了女性了。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是有善财童子和龙女侍从的观音像,一个是所谓的渡海观音,因为传说中她住在南海普陀山,要拯救世上的众生,就要渡海,而且她也保佑着渡海的船,像妈祖一样。无论哪一种,都成了慈祥、美丽、和气的女性,让人看上去就有亲和感,甚至有的想象中,还把她变成一个普通的妇女。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观音从原来的男性变成女性?有很多推测。法国一位有名的学者石泰安对此还有专门的研究,甚至还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但是似乎也不能完全说清楚这里面的问题。

有人说是女性具有天然的同情、温柔、善良、母性,使观音由男变女,像印顺法师就说,女性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男人,女性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性的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但这恐怕是一种想象,因为佛教、道教中神也有很多,那么,为什么其他也承担了拯救世人的神不由男变女呢?

也有人说,这是男性中心的社会想象,把观音想象成美丽的女性,可以满足男子的向往,在对观音的想象中寄托了男子的欲望。这恐怕也是一种凭藉理论的推测,因为这种崇拜和向往,已经离开观赏太远了。而且在古代中国,恐怕对于男性来说,没有那么严厉的禁欲限制,他可以从其他很多渠道得到欲望的满足,不必藉观音来偷偷地满足对女性的窥测欲望。特别是,在印度、西藏,同样也有人有这种相同的愿望和欲望,为什么偏偏到汉族地区后,观音就由男变女?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在观音的形象变化中,体现了不同文化接触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观音为什么用渔网呀?按照法国学者的研究,这是来自《世袭传智未定经》中湿婆的故事,据说湿婆的弟子塞建陀偷了秘密经文,并把它扔在海里,经文被鱼吃掉,湿婆就以神力网(saktijala)捕鱼,取回经文。但是是不是这样?也许并不很确凿,只是一种猜想。

不过,观音住地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过去在佛教经典的传说中,观音是住在南方补怛洛迦山。《华严经·入法界品》说那山里四面岩谷之中,山泉清澈,树木郁郁葱葱,香草都向右旋,铺满地面,十分柔软,观音菩萨就坐在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给各种菩萨说法。这个补怛洛迦山,据说是在南印度,又叫普罗多山,“补怛洛迦”、“普罗多”的意思是光明。

但是,到了中国,菩萨的住地,就由南印度转到了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传说在唐代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和尚慧锷到五台山进香得到观音像,他路经四明(今宁波)回国,船到普陀时,居然附在石头上走不动,众人就相信,这是观音离去的时机不成熟,应当留在普陀,所以便把慧锷请来的菩萨像留在岛上,并建了寺庙。

也有传说说,这是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的事情,船载观音像,到这里不能前进,发愿在此地建寺,于是船自己漂到了观音洞这里。这当然都是传说,像杭州飞来峰一样,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菩萨居住地的人为移动?这和建立本民族宗教信仰,或者和汉族改造宗教传说有什么关系?

很多宗教传播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信仰不能转变,不能走样,一定要强调“原来旨意”(原教旨或者叫基本教义),像早期佛教就为了出家人能否拜皇帝,天主教就为了中国可不可以用“上帝”这个词,有很多争论。其实,只有适应传教地区的民族文化习惯,新宗教才有可能生根开花,像观音菩萨就是这样的例子。

我们说到西方的圣母和观音形象的相似,那么究竟两者有没有关系呢?1940年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方的文艺复兴和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就指出,1515年前后,欧洲人简·帕瑞尔(Jean Perreale)在制作圣母像的时候,已经受到了东方观音形象的影响,如瓜子形的长椭圆脸、合十的动作等。这一说法是否可靠还不好说,不过,我看欧洲的一些圣母像,真的仿佛是观音,也可能确实受到过影响。

同时,有一点是很确实的,就是中国的观音信仰确实也帮助了早期的天主教徒。法国学者德贝格在1974年发表文章就说,16世纪泉州制造的观音瓷像,就被天主教徒用来掩盖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加州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所收藏的一张明代中国刻印的圣母像,就很像观世音。

在天启、崇祯时代,曾经有抵制天主教传教的风气,虽然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很支持天主教传教士的事业,而且尤其喜欢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在社会文化习惯很深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不太相信外来的宗教,而且外来的宗教要人相信自己的主张,也最好是借助本来就有的资源。

所以在沿海一带如泉州等地,就有人用观音比附圣母,用观音像代替圣母,还有一张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所收藏的17世纪的中国版圣母画像(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iraculous image of the virgin),就是把水月观音的形象用在了这里,头上戴的是观音的风帽,头后面有月轮,穿的也是中国式的衣服。

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日本,我曾经去访问过长崎的大浦天主堂,那里有一尊玛利亚观世音像,日本人虽然绝不像中国人那么固执,不过,在皈依天主教的早期,一些坚定的信仰者也常常把观音像当做圣母来想象,特别是在天主教信仰被禁的年代。传说在禁止洋教的二百多年中,他们就是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当做圣母玛利亚来默默祈祷的。

第三个问题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宗教之间,其实也可以互相沟通,甚至互相借用各自的神灵的。

除了天主教曾经用观音来代替圣母之外,比如说,观音菩萨和福建、广东、台湾地区的妈祖,常常是可以互相借用来想象的,甚至还有“观音妈祖”的叫法;像道教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也常常被画成观音的模样,比如“送子观音”。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的回答是:

第一,在中国的信仰者这里,灵验是第一位的,在普通的信仰者中,并不特别严格地去区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甚至其他民间宗教,所以中国的民间信仰多少有点实用性,所谓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是好猫,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在中国,宗教并没有特别的超越世俗的独立立场,所有宗教都在皇权的笼罩之下,不像西方宗教的神权那样,力量大到可以和世俗的皇权对抗。如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刻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虽然是宗教性的图像,但是还要刻上“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之类的话,然后才是“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因此它们之间没有特别明确的权力范围。

所以,在中国,宗教之间的界限并不很清楚,宗教之间的“排他性”也不很强烈,按照宗教内容来讲,就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神圣”的崇拜对象,没有不可通约、彼此冲突的“原旨”,所以,从来没有过宗教性的战争。但是,其更深层的因素,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