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济群法师: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到底要靠什么?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19 18:28:57
济群法师(图片来源:佛教)如何面对传统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

济群法师(图片来源:佛教)

如何面对传统

济群法师: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到底要靠什么?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念佛参禅、僧装素食。我们出家后,就进入这样一种 佛教式 的生活轨道,日复一日。

济群法师: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到底要靠什么?

但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我们能否与法相应,能否达成出家的目的 比如解脱,比如往生净土?我想,多数人未必具足信心。这说明了什么?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自然有其相应的权威性。也正因为这样的权威,使得人们往往只是埋头顺应,却不敢加以审视。比如我们今天继承的佛教传统,包括我们的生活、修行乃至寺院建设,究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还是陈规陋习?这个问题,很多佛教徒是不曾想过,或者是不敢去想的,似乎想一想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我们今天的传统和唐朝的佛教是否一样?和印度早期的佛教是否一样?和南传佛教是否一样?和藏传佛教是否一样?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会发现传统并不是从上至下唯一道路,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唯一样貌。

在它的周围,还有很多或并行、或交叉、或渐行渐远的道路,还有许多或因时、或因地、或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而展现的丰富变化。其中,究竟什么传统更符合佛法真谛?究竟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末?究竟什么是需要继承的,什么是需要扬弃的?

如果没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我们很可能成为所谓 传统 的牺牲品。甚至不知道,这个所谓的 传统 ,只是佛教发展过程出现的某种变异。不幸的是,我们却将这种变异 忠实 地加以继承,进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格外的机遇,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视野。否则,我们是没有能力对传统加以审视,进行甄别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扰。因为资讯的发达,我们得以接触到海量的经典法宝。而且这个数量正在不断扩容 不仅有汉传,还有藏传,还有南传。面对如此之多的典籍,如此之多的宗派和思想体系,认识佛教已然成为一项浩大的、让人望而生畏的工程。结果,我们往往在这些法门中绕来绕去,目迷五色,却忘了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或是根本不懂得如何选择,从而造成修学上的无序和混乱。

之所以出现这种困境,固然和太多的选择有关,但更关键的,在于我们缺乏把握核心的能力。纲举方可目张,倘能抓住其中根本,一切就会各就各位,成为修学助缘。反之,我们就可能落入一张不断扩容的大网,为 法 所累,为 法 所困。

当下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人应该怎样继承佛教?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可以说,是一道难题。作为学佛者,真正要把一个宗派,乃至一本经论学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下上几年功夫。但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喧哗的大环境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气来修学,又谈何容易?

过去的寺院,一道围墙就是红尘和方外之地的分水岭。但在资讯无孔不入的今天,这道围墙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真正堪为保障的,是另一道看不见的围墙 那就是如法僧团所营造的氛围。

遗憾的是,具有良好道风和修学氛围的道场在今天已经寥寥无几。多数的寺院,或是忙碌于旅游开发,或是热衷于经忏佛事。在这样的道场,出家人如何得到法的滋养?又靠什么抵御红尘诱惑?

就像我们在一个各种疾病传播的疫区,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抵抗力,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同样,当道场不能为出家人提供一个持戒、学修的大环境,而是充斥着人我是非、名闻利养的暗流,个人修学就会变得异常艰辛。就像一株生长在恶劣环境的幼苗,在最需要呵护的时期,却不得不面对狂风暴雨。这样的状况下,侥幸存活已属幸运;倘能学修有成,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这些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这代人,乃至未来几代人面临的严峻考验。

宗派修学的困境

论及当代佛教,是离不开历史的。因为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由传统延续而来。只有通过对传统佛教的反思,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从根本上对症下药。

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思考:什么才是佛法的核心?怎样才能有效地修学?2004年,我发表了《汉传佛教的反思》,探讨佛教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引起诸多关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走向鼎盛 高僧辈出,得道者众,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几乎都成型于这一时期。它们的交响,组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华美乐章。

其时,也是中国国势和文化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宗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人们的深厚慧根及学养。因为慧根深厚,所以能直抵中心,无须按步就班;因为学养全面,所以能高位起步,无须次第前行。但这样一些方式,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效仿的。如果缺乏相应的慧根和学养,直抵中心可能会出现基础薄弱、不能环环相扣等问题,造成修学上的脱节。而高位起步则会让人根本无从开始,因为第一步就迈不上,转来转去,还是回到原点。可以说,这些就是佛教在盛唐之后逐渐式微的起因。

佛教的衰落之因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不外乎内外两种。其中,外因为社会因素,如 三武一宗 的灭佛,导致寺院被毁、典籍佚失、僧人流散,直接对佛教造成了重大打击。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内在因素,也就是学佛者对教法和证法传统的继承。当这种继承不能完整保留佛教的优良传统时,其发展就会缺失营养而停滞;当这种继承不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甚至是相反时,其发展就会因方向偏差而异化。

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宗,都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深奥的思想体系,以及依各自见地所形成的修证方法,如天台止观、华严三昧观、唯识五重观等。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辩能力,不具备精确的闻思正见和实修体证,就没有能力延续这些教法和证法的传承,而后者的难度又远甚于前者。

所以,这些宗派在发展过程中,先后陷入了有教无观的僵局。不论修学天台、华严,还是唯识、三论,最后多转到念佛,如 教学天台,行归净土 ,等等。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这是属于 混搭 。因为学教和修证应该是相辅相成、彼此增上的,学天台本该修天台止观,学华严本该修华严观法,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念佛?说明在这些宗派的发展过程中,证法体系已彻底中断,再或者,是形同虚设,虽有若无。是以,学人只能在途中改弦易辙,另起炉灶。

但念佛就是一条坦途吗?就能 万修万人去 吗?未必那么简单。如果缺乏信愿行的资粮,净土也是天边可望不可即的一片云彩,看得见,却够不着。那么,这些资粮从哪里来?究竟怎样才能念得有效,念得感应道交?还是需要重视基础、次第和闻思正见,需要懂得这句佛号蕴藏的深广内涵。否则的话,念佛很可能就是在念几个音节而已,是念不到内心,念不出力量的。

净宗而外,禅宗也是汉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流。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痛快而刚猛的修行方式。但局限在于,它是特别为接引上根利智所施设的一条捷径。就像险峻的峭壁,距离固然是短,难度也着实是高。当人们没有攀登峭壁的身手时,这种不重视基础、次第和教理的法门,就容易流于玄谈。 口头禅 之弊,即来源于此。

所以,不论是最简单的净宗,还是最直接的禅宗,都离不开对教理的闻思,离不开佛法修学的基础和次第。否则,简单的就会用不上力,直接的又会够不着边。如果这样的话,再简单,再直接,和我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