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坛经》中强调,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六祖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9 11:46:28
《坛经》中强调:“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与众生都可以是、本来是完美的道德体现的主体,换言之,即人人皆可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自行清净),在

《坛经》中强调:“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佛与众生都可以是、本来是完美的道德体现的主体,换言之,即人人皆可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自行清净),在此基础上,便磨灭了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坛经》中,慧能首先提出十善与十恶,作为基本的区分善恶道德准则的前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同时,判断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认识到自我本自清净的佛性”,即:“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妬,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坛经》阐述善恶的判断主体是人心(自性),对于善恶的选择,也同样出自于人心。“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即:人世道德行为的主体,在主动选择道德指向的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自行承担道德选择的结果。

《坛经》中强调,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六祖

《坛经》所主张的超越善恶,乃至于破除善恶的二元对立,最终达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内在道德超越。这是禅宗自慧能以来开创的最大特色之一。

坛经,禅宗

禅宗对于善恶的道德探讨,基于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观念,最终试图超越善恶二元对立而发展出以心性论为基本内涵的道德指向。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自六祖慧能开始,进一步认为此佛性是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染污的,只是因为众生无明烦恼蒙蔽了佛性的显现,禅宗由此进入到提倡认识和阐发佛性的具体实践方面,已期明心见性的终极解脱。这类普遍存在于《坛经》之中,其讨论众生当下本有的佛性,本身就体现了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平等性道德关怀,这种亲民化意识,使得大众在接受其最终的对善恶的超越这一问题上,变得直接且生动。

《坛经》中强调,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六祖

《坛经》的“自性”在佛教传统中,被理解与诠释为人们借之得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内在能力与道德要求,揭示了内在道德活动是一种“返观”的形式,此种形式说明道德的规范性是透过返回每个人内在具有的心性能力而完成。“自性”作为《坛经》的道德基础,意图在于强调“自性”是作为一切道德活动原动力。

六祖慧能,坛经

《六祖坛经》作为唯一一本由中国人所作、且被佛教称为“经”的典籍,在有效承载了禅宗“如来藏性”、发扬了“般若性空”之思想的同时,较好地融入了中国哲学文化中的“心性”说,将其处理为“自性”,这种“中国佛教的心性论,正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处。”

中国传统心性论,主要源自儒家孔子之学说,其主要从人性的角度做出论述,如“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先天具有的大致相同的纯良本性,而后天习气染着,造成不同的习性,差异甚大。”之后孟子将“性善”学说融入并发扬,其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心性本善。由此,中国传统哲学展开了人心与人性学说的探讨。

六祖之所以是六祖,在修行的方法上就与其它宗派有很大的不同。禅宗有自己立宗的特色, 这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简而言之就是“直了成佛”。有人说,成佛哪有这样容易,你在前面讲三世因果,十二因缘,我们陷在其中,方向都弄不清楚,智慧功行都不具备,怎么成得了佛呢?自己的力量不够,才仰仗佛力往生西天,再听佛说法,在那里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西天的条件好,教授也不同,所以见道要快些。

学佛不是求来生的福报,而是要出离生死苦海,不认识这点,是谈不上修道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开悟。这是佛法的根本,是禅宗的命脉。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神秀的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是譬喻。佛当年在树下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就把这棵树称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心如明镜一般,就可以照物。如果镜面上积有尘埃,镜子就失去了照物的功能。所以就要用功,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子的本意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沉迷,所以要时时加以护持,不要让五浊烦恼来干扰这个清净的佛性。

要知道,神秀这个偈子是很有水平的,不能因为他没有得法而小看了。他的中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但为客尘所染”,所以必须修戒、修定、修慧。这种思想来源于印度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就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里结合一起分析神秀偈子的含义。

佛,菩萨

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出了一位大师一一龙树菩萨,他对般若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并系统地加以了总结。其代表作是《中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龙树的弟子提婆又作了《百论》,这四部论都是解释般若的。严格来说,讲般若学,讲《金刚经》,依这四论来讲才是“正统”。

慧能在向听众介绍自己的身世后,首先向听众授“无相戒”。他所授的“无相戒”是以佛性为戒体的大乘菩萨戒,亦即《梵网经》中所说的“佛性戒”,并且把授这种戒与传统的“四弘誓愿”、“忏悔”、“三归依”结合在一起,宣示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自悟。

我国隋唐时代的三论宗,就是龙树学派的摘传。该宗就是专门阐述和修习《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而得名的。不管三论、四论,最重要的要数《中论》。《中论》首先是破小乘的,它认为,不仅人我空,五蕴也空,并提出了一切法空的著名论断。在龙树菩萨那里,才把大乘佛法的这一命题确定了。

《坛经》不否认善恶,但最终需要人超越善恶,因为在禅宗看来,所谓善恶的道德观念看似矛盾,实为一体。“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行。”由不否认善恶,对众生“蒙尘之心”的现实描述 ,到不思善恶,则是心性的终极道德本质与特征,如《坛经》所说“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这是伦理道德形而上的终极追求。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