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善良,是一种远见——《了凡四训》的启示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8 11:33:00
题记:《了凡四训》否定了宿命论,袁了凡阐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他认为,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只要心存善念,努力行善,

题记:

《了凡四训》否定了宿命论,袁了凡阐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他认为,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只要心存善念,努力行善,人就能改变命运。

01 立论基础——佛教因果思想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清末名将曾国藩十分推崇此书,也将此书示与子女,要求读三百遍。

善良,是一种远见——《了凡四训》的启示

《了凡四训》糅合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学说,但立论根本还是佛教思想,书中列举的因果故事蕴含了佛教的因果理论。比如其中有个故事,闽江经常泛滥成灾,河流冲毁民居,致使财物顺江而下,很多人就趁机发一笔横财。杨荣父子却一心只想着救人,乡人们都讥笑他们。然而,后来他们的命运大不相同。

《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有相应的果报。”因”就是缘由,“果”是因的后续,人的思想和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果报早晚会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人的一切境遇都取决于自身的思想行为,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命运带来影响,完全不同于宿命论。

善良,是一种远见——《了凡四训》的启示

佛教的因果学说,内容繁复庞杂、精深博大。中国人将这套理论简化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八个字,简单易懂,深入人心。

人的内心中都有恶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变成恶行,开出恶之花,结出恶之果。有些人认为,只要作恶无人看见,就不会有什么事。但是倘若你问老百姓,他就会告诉你:作恶会遭报应。正如《华严经》云:“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佛教因果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将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承担责任,心中充满了对因果法则的敬畏,行事才会更加谨慎,不会肆意妄为,这个世界也就会更加美好。

袁了凡正是借助于佛教因果学说,综合儒家的思想,确立了全新的劝善法则。他总结 了10种善行:第一 ,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 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在实践方面,袁了凡正是利用功过格来修行。“功过格”是中国古代记善恶功过的一种方法。善言善行为“功 ”,记“功 格”;恶言恶行为 “过”,记“过格”。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功过格,如 《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功过格将人们的善恶进行量化统计,容易操作。

02《了凡四训》对现代人的启示

人们常常认为,好人没好报,人善被人欺。加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如老人讹诈扶人的小孩,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多读《了凡四训》,对教净化人心,改善世风,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1. 每日三省吾身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不存在。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作者认为,道德和利益根本不矛盾,是都可以得到的。但是,如果没有道德的内省,只是一心外求功名富贵,那么道德与利益都会失去。儒家也认为,在追求仁义道德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中庸》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

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孔子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

2.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人如果一味付出,牺牲奉献自己,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难免会失望。如果明白了因果在生命流转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会使得人们更加积极行善。《了凡四训》中列举了不少行善积德而获得好报的例子,有助人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了凡先生原本以为自己的命运被算定,无法改变,后来才明白了种瓜得瓜,付出终会有回报的道理。每个人,只要通过善积德,通过努力修为,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以让人奋发图强、改变命运。

《了凡四训》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强调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负责,突出了道德在生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对鼓励人们扬善弃恶、净化灵魂、完善人格都具有莫大的益处。

《六组坛经》说: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因此,要求 得心之体用合一,就必须修心,使善心之用与本心之体合为一体。禅宗又强调本心就在自心之 中,众生皆可以成佛。

佛教重视现世,强调通过改变现世的缘,通过改善自己的行为来改善因果。所以,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我们只有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从 自己的内心上防非止恶,戒除各种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命运往好的方向发展,给社会和他人带来良好的影响。

如今,在以经济利益为为第一目标的价值观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崇尚物质,社会道德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新旧信仰的碰撞,人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常常迷失自我。而伦理信仰危机的根源是善恶因果律的中断。

因此,倡导善恶果报观念,有助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一个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时代,可以给人们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并促使人们用行动积极地去改变自己。可见,这一思想能产生一种感染力,对改变世风、完善道德具有积极作用。

同样,对个人来说,善恶因果论强调个人的命运由自己决定,而不是上天的安排,这就确立 了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管能动性,促进人们通过行善积德去改变命运。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结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只有相信因果,心存善念,人才会收获幸福。

改变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实践积累。修德之功日深,命数自然能够好转,只有时时刻刻存养我们的德性,才会获得福报。修身积德切不可希望早得善报,心存非分之想,不能生起一丝一毫对福报的觊觎之心,不可有一丝一毫对功利的迁就迎合之态。

总之,了凡先生的立命之法,通过道德的力量,教导人们行善累德,这既有利于形成诚信友善的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个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