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和尚为什么爱喝茶?佛教和茶到底有什么渊源?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7-06 11:20:0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完善,至隋唐时已灿然具备。诸位高僧大德各依佛陀法旨、尊奉不同经典,遂形成不同宗派,一般来说共有八宗。其中禅宗最具本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完善,至隋唐时已灿然具备。诸位高僧大德各依佛陀法旨、尊奉不同经典,遂形成不同宗派,一般来说共有八宗。其中禅宗最具本土特色,无疑是印度佛教这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的一朵奇葩。

“因缘”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因即内在原因,缘即外在条件。如果把印度佛教比喻为一粒种子,那么其本身是因,中国的土地即为缘。种子能否发芽固然取决于自身,但外在的条件也不可或缺,只有因缘具足,种子方可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纵观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自唐以后,禅宗“一花开五叶”,至宋代又衍生出杨岐、方会二宗,此后禅宗一枝独秀,以至于我们提起佛教,禅宗俨然成为其代名词。

和尚为什么爱喝茶?佛教和茶到底有什么渊源?

禅宗极具中国特色,可以用“顿悟”二字质言之。据说其起源于“拈花微笑”,佛陀内付心印、外传衣钵于大迦叶,传承若代至菩提达摩,达摩谨遵师父遗命,东至震旦,适建康为梁武帝说法,因萧衍不明其旨终致不欢而散,遂“一苇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至此禅宗正式建立。提起禅宗,我们可以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言以蔽之。其中慧能所创禅宗的最大特点即是顿悟,不需你精通佛典、深谙三藏;也不需你严苛持戒、坐禅入定,只要你能顿悟,明白“自性是佛”即可,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凡夫俗子和佛的区别不在别处,只在迷与悟,所谓“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而“悟”,从心从吾,即我找到了自己的心便是悟,正如二祖所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六祖所说“自心是佛”、马祖所说“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一切法皆是心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禅宗将心与佛等同起来,那么心如何是佛呢?(佛教一般将心划分为五类,有肉团心、缘虑心、集起心、含藏心、真如心。)事实上,此心非实体之心,并非那个“活泼泼的肉团”,而是指真如心(即佛性),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甚至“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原因在于每个人与生具足佛性,清净无染,只要反观内省、向内用功,便可使佛性彰显,此即是见性,见性便可成佛。但众生愚妄,放着“自家宝藏”不管,总是向外寻求,无疑是“骑驴觅驴”,而这一切皆是缘于妄想,妄想则生分别心、分别便会执着,执则迷,迷则不悟。

在禅宗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弟子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是当头棒喝,没有一个师父会直接回答。最为著名的有“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云门饼”,而这些皆是方便法门,是为了切断你的理路,破除你向外求佛,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让你“万缘放下,直面自己本心”。在这之中无疑“赵州茶”最具生活特色,最是耐人寻味。相传赵州禅师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那么,赵州为何不说别的,单说吃茶去呢?这值得玩味,我们不妨对“茶”这一日常饮品做一分析。

我们知道,自古名山出名茶,而“自古名山僧占多”,所以佛教与茶的关系自然是密不可分,譬如著名的碧螺春茶便是僧人所焙制,并且茶圣陆羽自幼长于寺院中,如此,二者渊源颇深。寺院一般都设有茶堂,而喝茶也成了僧人的一项日常生活,因为僧人一般都严守“过午不食”的戒律,喝茶可以适当地缓解饥饿,另外禅定也是僧人必不可少的日常功课,饮茶可以明目醒神,缓解疲劳,对参禅大有裨益。不惟僧人,茶对于我们普通百姓也至为重要,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譬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恰恰是极琐屑、极庸俗之事,看起来与悟道成佛毫无关联,那么赵州何以提茶呢?我想原因即在于禅宗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平常心是道”、“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赵州所为在于将禅融入日用之中,“以本分事接引人”所谓“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就在生活中,行住坐卧皆是参禅悟道。禅宗作为一种宗教,神圣性自然不可或缺,但其若离百姓太远,百姓则会对之敬而远之,故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化导众生,使其觉悟。“赵州茶”契机契理,可谓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其后继者净慧长老所倡“生活禅”之宗旨便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无疑是对赵州禅风的一脉传承。

禅门一碗赵州茶,不离日用显真道,点悟无数迷妄人!

作者:东园公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为影视剧作品《琅琊榜》剧照,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