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里有一种想法。当我们每天修行之后没有进行忏悔,没有进行回向,前边所产生的知见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想法,也就是因为没有空掉的关系,就产生了一种知见。
这种知见,特别是第二天早晨的时候,由于我们没有空掉,而且醒来第一个想的是:“我今天要做什么?我想达到什么目的?”他心里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或是由于昨天的修行没有进行回向,他脑子里已经存在了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形成后,当别人所做事情与自己不相符的时候,他就认为事情不对,不符合自己,他认为我想的、我做的、我思维的是正确的。而这种“正确”来源于昨天,来源于我的想法,今天突然变了,不符合自己或自己已有的想法,所以他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无明、不快、不乐意,而最后导致了种种的烦恼。
佛为什么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就认为:别人的想法是别人的,我的想法才是我自己的,别人的想法不是我自己。他这种心理的活动正是违反了真理。我们昨天讲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都是你的心。
别人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你的想法,只是你不认识而已。你认为别人的想法是别人的,我的想法是我自己的,实际上你的想法也不是你真正的想法,只有所有的想法糅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进行分别的时候,那才是你真正的想法。
由于我们抓不住自己——什么是自己?如果我们认为“我的想”就是自己的想法,我们就犯了一个原则上的过失,犯了极大的一个错误,不是顺着真理去走,而是顺着我们自己的想法、感受去走了,所以他就会起烦恼。
佛这个事情做得好或坏,都会令他起分别的。符合自己的,可能就高兴,不符合自己的就烦恼。实际上,不管符不符合,他都会有烦恼。就是符合了,他也会起烦恼;不符合,他也会起烦恼的。因为他认为外面是外面,我是我。这种认为是烦恼必生的根基,也是它的土壤。
我们就认为是别人做的事引起我的烦恼,不知道自己的那个认识就是烦恼的根源,也就是不快的根源。那为什么有时候还愉快呢?今天过得很愉快,而且觉得别人的想法符合自己的想法。这里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满足了自己的私欲,满足了自己的想法。所谓的满足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暂时性的,一会儿就有一个大烦恼在后面等着你,只不过这是迂回地演了符合自己想法的一场戏。
佛应该怎么看的问题。“对自己有影响”,这里分很多种。比如说别人打呼噜影响自己;或是这个事情不随自己的心愿,影响了自己的设计或计划。比如说自己想诵大悲咒,要精进一下,但是由于常住的安排,或是个别人来求我们做事情,影响了自己的全部计划。而由于自己的这个计划不能满足,影响了自己的修行,或是影响了自己的进度。或是求自己办事情的这个人的道德不算太理想,或是自己不喜欢等等,由于种种的原因就生起了烦恼。
佛,文化,智慧那我们对它进行解剖一下,什么是自己?我们知道《心经》里讲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也就是说,我们所执著的这个所见的境界,和我们的眼根、耳根,深深地感触和思惟都属于五蕴。既然五蕴皆空,这些空不空?也是空的。色受想行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相。
那什么是我们自己呢?我们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身的感触、嘴的尝、鼻子的嗅和自己的思惟,我们认为这就是“我”。如果去掉这些眼耳鼻舌身意,那哪个是“我”呢?就找不到了。我们每天生活在感触之中,生活在眼睛看中、耳朵听中、鼻子嗅中、舌头尝中、身上的感触和自己的思惟之中。当这些现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我”的存在。所以我们也采取了各种的方法,世间人也是一样,采取了各种方法来保护“我”,来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需要。
佛当我们满足了眼耳鼻舌身意的需要的时候,这个“我”它就变得坚固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吃一顿饭的时候,“我”已经在坚固,因为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当我们看到物质的时候,通过物质的对比,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知道声音的存在,也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在坚固“我”。
特别是我们照镜子,一照镜子,“哦,原来我长得是这样。”如果要没有镜子,就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了,就看不清楚这个脸。所以说,都是通过外界的衬托才显示“我”的存在。也就是说,外面显示得越多,“我”就越真实,越坚固。
我们眼睛看得越多,我们的感觉越深,“我”就越存在。耳朵听得越多,男声、女声、大人、小孩声,就知道自己生活在这里,我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嗅到香味,品尝到香味;又通过说话,不断地讲,知道自己的存在。讲一遍,存在得更深了;讲两遍,那是深上加深,讲十遍八遍,“我”也就越来越坚固。
佛还有感触,自己摸摸自己的手、腰、腿、肌肉,发出了它相应的感觉。甚至要是没有感觉,他还得说,它怎么没感觉了?得有感觉啊。这是我手的存在,我脑袋的存在。当有了痛苦,或有了这个感受的话,我就知道“我”的存在。
还有这个想——思惟,每分钟都离不开思惟,一分钟都不肯放下。如果没有思惟,就感觉到自己没有意思。为什么没有意思?找不着“我”了,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了。
整体的来看,就是我们生存的“我”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而形成的“我”。“我”的大小,“我”的想法,都是存在于眼耳鼻舌身意里。当我们对一个问题坚固的时候,坚固一分,我们就知道,烦恼就增加一分,也就是无明加厚一分,无明加厚就叫坚固。
佛无明的加厚就是“我”的坚固;“我”的坚固就是无明的加厚,这是一个公式。“我”的坚固就是我的感受,我的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就是“我”的坚固,因为“我”的存在是根据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坚固了,无明也就加厚了。
我们把祖师所告诉我们的“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为坐”给忽视掉了。什么叫外离一切相?当我们面对外面的一切环境,我们不能著这个相,它动也好,不动也好,我们不放在心里,我们在动中取静。什么叫动中取静?就是离一切相,不管外面有什么声音,我不进行分别,那就是你的“坐”,就是外离一切相为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