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在禅门中,“佛性”还有很多别称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6 09:05:59
在禅门中,“佛性”还有很多别称  佛性是佛教专用术语,又称为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和智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了福保《佛学大辞典》将佛性解释为: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被妄想烦恼所遮蔽,本自清净之佛性无从显现。众生若能断除妄想烦恼,即可明心见性
在禅门中,“佛性”还有很多别称

在禅门中,“佛性”还有很多别称

  佛性是佛教专用术语,又称为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和智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了福保《佛学大辞典》将佛性解释为: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被妄想烦恼所遮蔽,本自清净之佛性无从显现。众生若能断除妄想烦恼,即可明心见性,开佛知见。《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佛性不仅是禅宗所说,华严宗也认为,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

  禅门中有著名的狗子佛性公案。此公案又称为赵州狗子赵州佛性赵州有无赵州无字。狗子有无佛性自古为禅宗破除执着于有、无之公案。本公案始自赵州从谂禅师,古来即为禅徒难以参破之问答,古德于此多下过惨淡之工夫。《从容录》第十八则云: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既有,为甚么却撞人这个皮袋?州云:为他知而故犯?又有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州云:为伊有业识在,此则公案中,赵州从谂禅师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学人对于有无之执着。而赵州所指之有无,非为物之有无,乃表超越存在的佛性之实态。

  在禅门中,佛性有很多别称,诸如本来面目、本来人、五位真人、如来藏、真如、主人公等。

一、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又称本地风光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等。即身心自然脱落而现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与佛性同义:本来面目是禅宗专用语,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讲述了禅宗六祖惠能从五祖弘忍那里接受衣钵之后,向南行至大庾岭,被弘忍另一弟子惠明追上,惠能便将衣钵放置石头上,自己躲在林中。惠明见到石头上的衣钵,尽力想搬走衣钵,谁知衣钵竟纹丝不动。此时,惠能问惠明是为法而来还是为衣钵而来,惠能说自己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惠能于是让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惠能然后接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听罢此言,当下大悟。

  惠能所说的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这种佛性在圣不增加,在凡不减。修道之人,若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开佛智慧。

二、本来人

  本来人,指吾人本自具足之清净自性,与佛性本来身本来面目同义。禅林中有不昧本来人的禅宗公案。《联灯会要》记载,庞蕴居士问马大师云: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马祖直下觑。士云: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马祖直上觑,士作礼,祖便归方丈。士随后人云:弄巧成拙!

  在这则公案中,庞蕴居土问马祖道一禅师,若欲不昧本来面目,应当如何用心?马祖道一禅师就以向下看,然后又向上看作为回答,表示应双眼分明,真心看取本来人。

三、五位真人

  五位真人,指彻见本来面目。即不堕于菩萨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并超越凡圣、迷悟、上下、贵贱等分别,而无所滞碍,已得解脱之人。

\

  在禅林中,五位真人转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临济录》中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五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五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四、如来藏

  如来藏是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经论中常以如来藏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如《胜鬘经法身章》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谓藏有三义:(一)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二)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见。《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

\

  (三)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于凡夫心中。《占察经》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五、真如

  真如,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真如中的真即真实之义,如即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

  《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教行信证证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云: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五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

六、主人公

  主人公是禅林用语,指人人本自具足之清净佛性。也是佛性之别称。《无门关》第十二则云: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