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圣一老法师宣讲佛法的要义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3 09:05:56
圣一老法师宣讲佛法的要义(发帖人:wing) 前言佛法的要义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开示于香港文化中心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今晚是香港佛联会所举办弘法的事务,本人随喜参加。香港的人,可以说的确是很有福气,人身难得既已得,佛法难闻今又闻,在香港宣扬佛法,不只是法师,乃至比丘尼也宣扬,男居士亦讲,甚至于连女居士都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属于佛门四众的弟子。佛法是平等的,

圣一老法师宣讲佛法的要义(发帖人:wing)

前言

佛法的要义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开示于香港文化中心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知识:

今晚是香港佛联会所举办弘法的事务,本人随喜参加。香港的人,可以说的确是很有福气,人身难得既已得,佛法难闻今又闻,在香港宣扬佛法,不只是法师,乃至比丘尼也宣扬,男居士亦讲,甚至于连女居士都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属于佛门四众的弟子。佛法是平等的,世尊说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可以修行,人人都可以演说,因此香港时常都有讲经的法会,常闻说法之声。无伦你来听与否,但是讲者这广长舌相,可能这声音啊!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像现在香港的电台,一讲呢!开著这收音机的都可以收到,所以佛法宣扬大千世界。

释迦牟尼佛是三十岁成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讲经法会有三百余会,所讲的经典有大乘诸经。你想成佛,世尊就讲华严经,是成佛的境界;你想开悟,世尊又讲法华经,令人人都开佛的知见。

人的知见都有是非人我,开了佛的知见就慈悲喜舍了,开了佛的知见,就能见佛的境界。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人的境界都未曾做得好,天的境界,我们也未曾见,更何况佛的境界呢?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教我们开佛知见,想让我们见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法华经说的很少,华严经就说得很清楚,此有就彼无,华严经讲了,因此法华经就略说,法华经是开佛的知见。

世尊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所以二十二年谈般若。般若是什么?般若是一艘船,度我们出离生死的苦海,到涅槃的彼岸。我们现在人人都未曾出离生死啊!做人的生死,做鬼的生死,阿修罗的生死,地狱饿鬼的生死,乃至于天上轮回的生死。你不要以为天人就了不得了,天界都也有五衰相现,都要随受报而轮回生死的。

生死是一件苦事嘛!若是阿罗汉,“所作已办,梵行己立,不受后有。”他就不受生死,阎罗王都对他无可奈何,阎罗王都没办法叫阿罗汉去投胎,到那里去投胎呢?除了阿罗汉,我们缚地凡夫,阎罗王就指挥我们了。你曾经做过什么业,就要随业来受报,善业生人天路上,受这个生死;恶业就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来受生死。

\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受的生死轮回,是苦啊!从生至死这苦多得不得了,所以不如意事都十常八九。那一个人没有苦呢?你问香港的财主,大富翁,他有他的苦,穷人贵人都有苦;男人有男人的苦,女人有女人的苦,有生死就必定有苦。你若想离苦,你就要出难生死,你靠聪明智慧是不能出生死的。所谓聪明不敌生死,干慧难免轮回。惟有靠般若,有般若智慧就能出生死,所以世尊讲般若经讲的特别久,讲了二十二年。

很多人都懂得布施,但布施若有我,即著相啊!所以在生死海中来受福,但这是有漏的福,不会享得太久的,这福尽了,你就穷了。因你未曾有般若,如果有般若就变成波罗蜜,波罗蜜就到彼岸了。所以我们布施一定要靠般若来布施,切莫执相布施,执相布施是世间法。在释迦牟佛未出世之前,人人都懂得布施,但是执相布施,所以难免生死轮回的果报。是懂得般若,当他布施的时侯,布施是法来的,法从缘而生,缘生就从空。

什么是从缘而生呢?我不妨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看香港那大海的波浪,“波浪啊!你有没有波浪?”它说:“我没有波浪,我是海水。”“那为何你又一起一落呢?”“是风啊!那风一吹我不就起了,吹完不就又落了。”其实波浪从缘而生,没有自性,波浪不承认自已就是波浪,它说我是大海水,不过风一吹,海水就变成波浪。所以一切法,从缘而生就无性,根本就无我。

布施是随缘布施,如果没钱,你无法布施;没穷人,你也不能布施;没有舍的心,你也不能布施。若有能舍的心,又有受施的人,中间有所施的物,三法和合,然后才有布施。布施根本就无我,我们不要生骄傲,不要生执著。你布施若不执著,阎罗王都对你无可奈何,不受人天的果报,即可到涅槃的彼岸,享涅槃寂灭之乐。世尊出现于世,是想让我们出生死若,得涅槃寂灭之乐,因此世尊讲般若经就讲得多了,二十二年谈般若。

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说的法,可多了!有法华经,有般若经,又有方等经。方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方正平等是大乘的妙理,天魔外道他就不知道方等这个妙理。所谓一切法是空,一切法是假,一切法是中道,从空假中生大圆融无碍,这就是方等大乘之理,因此就有方等经。香港的人常常会听到方等经,譬如维摩经就是方等经,方正平等,此外还有小乘经典如阿含经。如来所说的经,都是要度我们出生死到涅槃的彼岸,与佛看齐,令众生成佛,是佛出世的本怀。

戒定慧三无漏学

妙法莲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绿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不是小事。“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若开了佛知见,你的心就清净了;假如佛知见未曾开,你的心都不得清净。心不净就是凡夫,心清净就明心,明心见性就成佛。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是很现成的,最要紧的是自己要有个清净心。心不清净,你不能明心;水不清净,你看不到水;水清净,你就看得到水,水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嘛!水浊呢?又怎能见到水的本来面目呢!就如中国长江对面的黄海,完全是黄水,这并不是水的本来面目,那是很多泥沙来混这个水,于是水就不清净了,我们就看不到水的本相。

我们的心亦复如是,人人自已问自己,有没有烦恼啊?有。多不多?好多哦!不念佛好像没烦恼,一念起佛来,烦恼就更多;不诵经也好像没烦恼,一诵起经来,怎么烦恼就出来了。唉!人人就知道有烦恼,有烦恼为什么不度它呢?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度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来度我们的烦恼。

有烦恼就作业,有业就有生死,所以佛教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首先就说戒,烦恼一定教我们作业,我们不随烦恼去作业,这就名为戒。烦恼叫我们去贪,不贪;烦恼叫我杀生,不杀;烦恼叫我吃肉,不吃。那不就是戒了!烦恼叫我妄语、不妄;叫我喝酒,不喝;叫我打人,不打,这完全都是戒。打人就是作业,你打人一棒,可能人家打回你三十棒,要连本带利的嘛!你布施时都懂得说,舍一得万报,舍一个钱,有万个钱的果报,一本万利。所以我们不随烦恼作业,那就是受持佛的戒了。

很多人都说:什么叫做戒啊?我们不须要受戒。你若不受戒,就会作业了。出家的目的是要了生死,不作生死的业,所以出家人受的戒律特别多;在家居士就怕失人身,因此有五条戒。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人间天上没有你的份。你若想得人身,一定要守这五条戒,五戒者,不作业也。

我们人人要认识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都不是有个佛心,如果人人都有个佛心的话,那天下就太平了,这个世界也不致于乱成那么厉害。现在人的心完全都是人心,人心就有是非,有人我,只自己顾自己,处处要占便宜而不前利人,通通是人心。

人心就造业,所以不要听信这个心的话。四十二章经文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这个心是烦恼心,不可以相信、顺著这个烦恼心就会作业,世尊就怕我们作业,因此教我们持戒。不杀就不作业了,这就是戒。看到有黄金,正好又运没人在,用只手拿来啰!不与而取,这就属于偷盗。不偷,不杀,不食,不妄,这完全都是戒。

那么戒是什么?戒的处啊!叫我们不作业。如果你杀生,将来就会被人反杀回来;你吃肉,将来也会被人反吃回来;你偷人家的钱,将来是要还债的。所以不要随烦恼去作业,这就名之为戒。

那么单单是戒,够吗?不够的。你还有烦恼,烦恼很容易令你作业、破戒;作业就破戒,破戒就作业。烦恼是不是本来就有的呢?烦恼是可以空的,当烦恼不生的时候,这就是定。

第二就求定,先讲戒而再讲定。香港的人,你叫他受戒很容易,很多人都受过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条戒都不错啊!可是定就不够了,没有四禅八定,所以他的妄想心都还在,如果贪嗔痴的妄心不起不生,这就名为定,没有了妄想就称为定。

很多人又说我们要学定。很容易!你不打妄想,就有定了。一分钟不打妄想就一分钟有定,十分钟不打妄想就十分钟有定,一刻钟不打妄想就一刻钟有定,我们禅和子坐香,一个小时都不打妄想就有一个小时的定,你去什么地方求定呢?你的心不打妄想,你就有定,有定妄想就不生了。

海里头若有定,就不会有波浪;如果没有定,那波浪就涌起来,千涛万浪!皆由于这个海未曾有定。如果有定,它就没有波浪,就是止水了。黄河三千年,一度清,这就没波浪;河晏海清,这就是没波浪。我们的心亦复如是,没有之妄想就有定。你不妨自己学一下,一分钟不打妄想,十分钟不打妄想,半个小时不打妄想,一个小时都不打妄想,你就有一个小时的定了。虽然妄想能令你造罪,若能持戒,不随妄想告罪,妄想不生就有定;有定妄想就不生,这就是定学。

第三就求慧。怎么个求慧法呢?认得妄想的本来面目,认得烦恼的本来面目,认得自已的本来面目,这就名为智慧。而不是说我没有妄想那就是有智慧了,没妄想都未必认得自己的本来面目啊!石头也没有妄想,它又何曾认得自已的本来面目呢!花也都没有妄想,可是它又何曾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呢!色即是空,到那个时候也就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中六祖菩萨说:“一切法不离自性。”六祖是位祖师,他说一切法,未曾离开自性。离开自性说法就名为相说,他未曾离开自性而说法则名为性说。六祖可以这样讲,但是我们离六祖可还差的远了,我们不能说不离自性而说法。但是我有一个经验,将说法整个来观,就如观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脾、心、肝、肺、胃、大肠、小肠、五脏六腑,一起来观,这就名为整个来观。就好像我们到太平山顶来观整个香港,中环、上环、北角、铜锣湾、九龙,一下子一起来观,这样就是整个来观。

整个来观就不会支离破碎,整个来观你也就不会有执著,你可能会有辩才。我们只能以整个来观,来观这个佛法,是不是啊?六祖当年说一切法不离自性、但是我们未曾见性,不可以说一切法不离自性,我们很惭愧!未曾做得到。但是我们研究佛法,将佛法整体来观。就如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整个世界来观,整个国家来观,整个社会来观,整个家庭来观,我们就不会因一小部份而起执著,就会为整个大体来设想,这样将来你对佛法亦多少有好处。

今天我向各位讲佛法,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戒定慧,无论你是禅宗也好。禅宗大德到底有没有犯戒啊?根本就没有犯戒。禅宗大德的心到底有没有动啊?根本都没有动。禅宗大德未曾悟道则己,一悟道就有般若智慧,所以也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禅宗如是,净土宗亦然。你念阿弥陀佛,你就不会作业。心里有一个阿弥陀佛,叫你骂人,你都不好意思骂,是不是啊?心里头有个阿弥陀佛,当你见到坏人,慈悲心一生,你不想布施,也都要布施了;有一个阿弥陀佛,那你想发脾气,也就不发脾气了。有这个阿弥陀佛呢!那么有得贪,你却不贪,这就是戒。所以念佛法门,也末曾离开戒。

念佛法门能够减少我们的妄想,我们有妄想,念佛就念不好;若念佛念得好,肯定没妄想。心即佛,佛即心,心佛打成一片,所以念佛没妄想,这就是定。念佛,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那时就有慧了。所以禅宗不离戒定慧,净土宗也不离戒定慧。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世尊一说法,无量的人天悟道。世尊第一次说法,就度五比丘证阿罗汉果,八万天人悟无生法忍。世尊在世时,不但度无量的众生得道,自己也得道。

学佛的目的

我们现在学佛,目的要弄清楚,我们并不求什么,也不是求福,而是求道。所以千年学慧,不如一日求道;万年学慧,也都不如一日求道。你不求道,你就不能了生死。你学这个智慧,智慧就是聪明,聪明智慧不能够了生死,所以千载学慧,都不如一日求道。

\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万劫多闻,都不如一日学道。”学道要怎么学呢?于是世尊就说出三个条件:“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阿难尊者就“不历僧祗获法身”,更求“希更审除微细惑”。那是我们念楞严咒,阿难尊者所说出他自己开悟的境界,不历僧祗获法身,他就悟道了,所以千年学慧,都不如一日求道。释迦牟尼佛在世度众生悟道,道有小乘的道,也有大乘的道;小乘的道能了生死,大乘的道能成佛道。

正法、像法、末法

世尊灭度之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巳三千年了,现在是末法的时候,法是不会末的,不过人是会末的。人末了就见不到法,就说法末了,其实佛法常住世间,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法不会末的,只是人末。

佛法是在佛入灭后一千年传到我们中国的,所以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是在像法二千年的是期,佛法是在汉朝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从那时开始就是像法一千年,到了唐朝仍然是在像法期中,到了宋朝就开始是末法一万年,到了明朝、清朝时早己经是末法了。佛法在我们中国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六祖菩萨那个时候,仍算是像法,到了宋朝、明朝己经是末法了,现在还是在末法的时候。

净土法门的宗旨

在这个末法的时候,一般人修行,大多数都是修净土的法门。什么叫做净土呢?心净就土净,土净就生极乐,心净就见佛。你想见佛,你的心要清净;你想生净土,一定土要清净。心净就土净,土净就生净土,心净就见佛,这就是净土法门的宗旨。心不清净土也不会清净;心清净,土会净的。你想生净土,你一定要心清净,心清净就见到净土,土清净,你就生净土。

怎样才能心清净呢?你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念到究竟,这个心就清净了,国土也就清净了。国土清净,不就是极乐了,心清净,不是就见佛了嘛!所以心净、土净、土净就生净土,心净就见佛,这就是净土法门。在这个末法的时侯,外国我不知道,在我们中国来说,宋朝、明朝、乃至于清朝、乃至于现在、民国、民初的时期,大多数人都是修念佛法门。

阿弥陀经的略解

那么那一部经讲净土法门讲得最清楚呢?净土有五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名为净土五经。我们现在人人都喜欢修净土,因此我大略地将这个净土的法门说给大家听,让各位明白净土的理路,若净土法门的理路清楚了,依理来修,万无一失。有修就有收获了,所以今天我要将这个净土法门贡献给各位,大众留心地听哦!

首先我们先讲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净土法门讲得很详细、很透彻,也讲得很圆融。在我们中国大丛林,早上念楞严咒,代表禅宗;晚课就念阿弥陀经,代表净土宗。最好能够开悟即娑婆就见性成佛,否则到极乐世界,闻法悟无生法忍,所以这二个法门最好。

什么叫做净土呢?先从阿弥陀经讲起,此经是在祗树给孤独园说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长老舍利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就是标章,开宗明义的表现出来。舍利弗,从我们娑婆世界行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什么十万亿土?这话是针对我们凡夫讲的,其实释迦牟尼佛看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不会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因为我们凡夫有多少烦恼啊!我们人人都有十万亿烦恼,所以才须要经过十万亿国土,然后才能到极乐世界。假如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十万亿烦恼空了,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不须要隔十万亿国土,然后到极乐世界。

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中说:“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十万余程不隔尘”,极乐世界不是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个国土,所以十万余程不隔尘,一个尘都不隔。

“休将迷悟自疏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你若能念佛念到一刹那间,十万亿佛都被你念出来了,你就十万余程不隔尘,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了。

所以世尊讲这句话是有密意的,只不过大家不留意。极乐世界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要什么时侯才能到呢?走路、坐飞机、搭火箭都都不了,岂不知十万亿国土,就好像你有十万亿烦恼,你问你自已有多少烦恼啊?恐怕都不止十万亿,我们的烦恼,今生的烦恼,前世的烦恼,无始劫以来的烦恼,积著积著,虚空都装不下,比太海水还多。所以世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是针对我们凡夫说的,假如没有烦恼,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若有烦恼,极乐世界即离我们十万亿个国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有佛,叫做阿弥陀。他未曾入涅槃,现在阿弥陀佛仍在极乐世界,昼夜六时说法来度众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若。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释极乐二个字为什么称为极乐?极乐世界为何安一个名称为极乐呢?

就众生来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若。”没有生老病死若,没有爱别离苦,没有怨憎会苦,没有求不得苦,没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一切苦都没有,所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的众生受什么乐呢?见佛的乐,闻法的乐,禅悦的乐,法喜的乐,一生成佛的乐,极乐世界有种种的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那我们娑婆世界,又怎么了呢?我们娑婆世界的苦可多了,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三苦八苦,我们娑婆世界那苦可多了!日也苦,夜也苦,我们日夜也苦,穷已苦了,再加上个病,那不就是苦上苦。那我们娑婆世界有没有乐呢?想见佛又见不到,想闻法不也未必听得到,想得禅定也没有禅定的乐,想闻法音也没有法音的乐,想得不退转也没有不退转的乐,我们娑婆世界,失去了很多的乐,完全受好多苦。所以极乐世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爱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个就提出了极乐那二个字了,极乐世界的国界有七重栏楯,地下有七重行树,空中有七重罗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四宝者,是金、银、琉璃、玻璃,而栏楯、罗网、宝树也都是四宝所成。

我们人间就不是四宝所成,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所成的呢?大家都知道,是地、水、火、风所成。水和火,未必一定和;地和风,一个动一个静,也未必合。所以这个世界上就花无常好,月无常圆,因为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个生灭法。就如我们的身体都是四大和合而成,有时火大不调就发热了,风大不调就发冷了,水大不调就发胀了,地大不调就半身不遂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四大所成的,都是无常受生死的。

地狱啊!无非是铜,是石,是铁,是火。由铜、铁、石、火四种和合而成地狱,恶业罪报众生在里面受苦。

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是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无论是空中的罗网,或是地下的七重行树、七重栏楯都也是金、银、琉璃、玻璃所成。那么就表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的,是无漏的,完全是无漏功德所成,不会漏入生死的。

我们大家要认清楚,我们这个世界是有漏的,时常都在改变,就以香港来说,日日都变,年年都变,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可就不知道了,因为是有漏的嘛!有漏就漏入生死,无漏呢!它就不会漏入生死,所以极乐世界,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栏楯都是无漏功德所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而严饰之。池中连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方德庄严。”这是阿弥陀佛依报的庄严,依报就是国土,这个国土就属于依报的庄严,是阿弥陀佛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这段文完全是说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所以当你们诵阿弥陀经诵到这里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宝所成的莲池,“人功德水”,那个水,不同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水,它是八种功德所成的水,它只会利人,不会害人的;它很轻,不是很重的,而且喝一口就会很饱的。所谓八种功德就是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在此我不能详细解释了。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水池的底,完全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水池四边阶道,是金银琉璃玻璃合成。水池上面呢?“上有楼阁”,上面的楼阁也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七宝所成的。“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池中的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杪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功德庄严是谁成就的?是阿弥陀佛成就的。阿弥陀佛成就如是无漏的功德。讲明是无漏功德,永远不会坏的。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无常的,不会像香港那样,年年都改变,山也崩,海又填起来,因为这是有漏的依报,而极乐世界是无漏依报功德所成的。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选J⒅诿罨9┭绞蛞诜稹<匆允呈薄;沟奖竟7故尘小I崂ァ<止痢3删腿缡枪Φ伦稀!闭饫锸墙舱ㄗ希耙欢挝木徒惨辣ǎ辣ň褪枪粒衷诰徒舱ǎň徒灿星椋ň徒仓谏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