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圆瑛法师:念佛能断烦恼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13 09:05:04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生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烦恼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烦恼二字。乃粗细迷惑心之总名。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心、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生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烦恼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烦恼二字。乃粗细迷惑心之总名。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心、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是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愈。惟此烦恼心病。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医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知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以受想行三阴。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三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第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于现在身心之中。仔细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后。若是有我。我作何相。过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则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心烦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都说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

\

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著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土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不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大家不要说话。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损。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显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

\

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