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唐禅宗高僧 _8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0-04 09:04:44
赵州从谂禅师

  赵州从谂禅师

\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人,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简介】
  生平
  有关赵州和尚终生事迹的资料,最早的是南唐中主保大十年(952)成书的《祖堂集》卷第十《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算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简称《行状》)。厥后,《宋高僧传》(端拱元年〈988〉撰成)卷第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北宋景德元年〈1004〉撰)卷第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等皆有记载。
  赵州和尚的法名和乡贯,历来存在岐说,一般认为赵州和尚法号从谂,曹州郝乡人。《祖堂集》曰,讳全谂,青社缁丘人。青社,古代借指青州(注释:参看《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册11,页524右。);缁丘,不知何处。《宋高僧传》则言,法名从谂,青州临缁人。《祖堂集》之“缁丘”,盖即临缁也。青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明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第二十六《仙释》,据《宋高僧传》而归赵州为临缁人;该卷“从谂”前列战国齐人周涓子、安期生、汉代李少君、晋代竺法汰等人,后次南北朝僧远之类,显然是认为从谂生活在唐代以前(注释:见于《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一一,叶五十右。)。《〈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人物资料、人名索引》因而称,从谂为“东晋”人(注释:页971中。)以上著述,皆未及俗时姓氏;而谓赵州法名全谂,亦仅静、筠二师之书。日本人诸桥辙次着《大汉和辞典》,认为赵州和尚是青州临缁赫氏之子,将籍里曹州赫县列为或说(注释:卷第四,页884a。)陈垣撰《释氏疑年录》,归赵州为“青州临淄郝氏”(注释:页154。),盖也依《宋高僧传》的记载吧。
  赵州语汇录第226则:“问:‘和尚承嗣什么人?’师云:‘从谂。’”第431则:“问:‘如何是赵州正主?’师云:‘老僧是从谂。’”这是现在可见到的赵州和尚自道名讳的惟一材料。《行状》称,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讳从谂。《景德录》同。之后,宋大观二年(1108)刊印的宋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壹册。)、《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九套第参册。)、《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壹册。)、绍昙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撰成之《五家正宗赞》卷第一《赵州真际禅师》(注释:《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伍册。)、元念常至正元年(1341)撰《释氏稽古略》卷第三[唐昭宗]丁巳乾宁四年”下(注释:《大正新修大藏经》49/481c。),地方志如明蔡懋昭纂修《[隆庆]赵州志》卷第十《杂考·集览》(注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三,叶十八左。)、《嘉庆重修一统志》卷第一八二《曹州府·仙释》(注释:册一一。页8913。)、《山东通志》卷第三O《仙释志》(注释:《文渊阁四库全书》,541/481下右。)、《山西通志》卷第百六十《仙释·唐》(注释:《广渊阁四库全书》,547/530下。),近人著述如印顺《中国禅宗史》(注释:页412。)、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注释:页318。)等,皆持这种看法。曹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需要指出的是,《嘉庆重修一统志》谓赵州名从穗(注释:册一一,页8913。)并无依凭;《四库全书传记资料索引》因之而误载从谂一名“从穗”(注释:《四库全书索引丛刊》之三,则一,而267c;册三,页1215c&d。)
  赵州和尚名全谂还是从谂虽有小异,然皆可通。《说文解字·言部》:“谂,深谏也。”段玉裁注:“深谏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全谂,正知无不尽之谏也。若作从谂,则意指接纳规谏劝告。至于其原籍青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献佐证,后人亦不可以、也不能以一之。
  行脚
  从南泉受法之后的全部行踪,《祖堂集》仅概言曰:“自尔,随缘任性,笑傲浮生,拥毳携筇,周游烟水矣。”
  《行状》叙次稍详,谓受戒后,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受业师,即《行状》前此所称的“本师”,也就是当初从之披剃之师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应该又寻访过一些寺院高僧吧。到护国院后,本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其父母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这时却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就收束行装避开了。比照《宋高僧传》“童稚之岁……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的记载来看,其出家之后不愿再与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离故土,赵州自携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惟真理是求、漠视辈分资格的豪迈作派。虽然,这种精神粗看起来有点年轻人的狂傲和不明“世理”。
  《景德录》载,赵州离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西北〉)、宝寿(沼和尚,员临济。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盐官(嗣马大师。住蘅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衡阳市〉)、夹山(善会和尚,嗣花亭。住沣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沣县〉)、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源自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和尚语录》三卷,所辑法语中亦露出赵州和尚行脚时的踪迹。除第458则亦载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则亦记尝到宝寿而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沩山灵佑,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说自己“初到药山”“得一句子”;药山惟□,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456、457则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昌市)。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之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第486页、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在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东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属安徽省)。第509则,参潼关。
  《祖堂集》卷第五《椑树和尚》,嗣法药山惟□的椑树和尚,与赵州问答“般若以何为体”。卷第十八《赵州和尚》,三峰指示赵州应住处;此三峰,或即三峰山道树和尚(734--825),直嗣北宗神秀,住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注释: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35。)
  综合种种记载,赵州和尚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六个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寻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惠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和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的足下;他为脱情捐累、求法证悟,只认禅证的上下而不拘辈分的高低,竟然同参师徒乃至于孙支。这在极重传承师嗣的禅宗当中,委实不易。当然,上举皆是赫赫有名的衲子,赵州在行脚的过程中,一定到过去时更多的无名萧寺,接触过更多的无闻僧徒。如,第488则记尝记的庵主,第490则载到一尊宿院等,皆是也;第12则语录更言,“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仅马祖门下就达八十多人!
  柳田先生谓,赵州年轻时以历几乎不明,只能大致地说,早年在江南修行(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偺禅籍·赵州录》。)。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赵州的行踪崖略在现存文献中还有可以凸现出来的。
  正是在南北广泛体验的过程中,赵州和尚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韶华,迸发出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这些法语在其产生的当时,即随着禅僧们的流动而四外散播风行开来。
  赵州究竟参访到何时才定住一地,《祖堂集》、《宋高僧传》皆未言及。《行状》谓“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景德录》更称在游五台山后,“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所载似更合于情理:“晚游于河、朔,被檀越之请,唱道于赵州之观音。”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当是周游南方惠能门下各支后,复过黄河访问临济、宝寿,上五台山,然后方应大众之邀住观音院也。柳田先生认为,赵州是受燕、赵一带的首领之招,方重返故里附近的赵州(注释:《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偺禅籍·赵州录》。)。恐不确。因为燕、赵藩王是在赵州和尚返回北方数十年后,方始闻见其大名而拜访其住处的(详下)。
  《嘉泰普灯录》卷第七《南岳第十三世·黄龙元肃禅师法嗣·袁州仰山清简》:“僧问:‘集云峰不分明事,请师分付四藤条。’云:‘赵州八十方行脚。’云:‘得恁么不知时节?’曰:‘行到南泉即便休。’”对于这类无稽观点,日本无着道忠《禅林象器笺》卷第十二《参请类·行解》依《行状》述赵州发足始末后,尝加以驳斥,曰:“从谂自盛年行脚,到八十岁初住院,此谓‘赵州八十行脚’。世误言八十岁而行脚者,非也。”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赵州八十方定住一地,其语录第12则却称“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似乎九十岁以前尚飘泊在外也。
  赵州语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师云:‘什么处住得?’茱萸云:‘老老大大,何处也不识?’师云:‘三十年弄观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年之纪还流荡江湖?或许是在南泉门下得不到重用吧,或许是在南方遍觅不见合适的止脚之处吧,或许是……白发飘飘而尚四处参访,内心的凄苦一定难于言说。然而,老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为了动惊其心、坚忍痛其性,增益其所不能也。[1]
  【参悟】
  佛法小故事:
  有位居士问从谂禅师:佛陀有没有烦恼?
  禅师:有。
  居士:佛陀是解脱之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禅师: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佛陀还会有烦恼。
  居士:那么是解脱之人,如果解脱了,佛陀还会有烦恼吗?
  禅师:有。 因为还有一切众生没有解脱。
  居士:众生无尽,那佛陀岂不是永远在烦恼当中度过啊?
  禅师:烦恼即菩提,佛陀已经超越了,所以他没有烦恼了。
  居士:你说佛陀一直有烦恼,众生既没有度尽,永远度不完,那么佛陀怎么又会没有烦恼呢?
  禅师:佛陀自性中的烦恼已经度尽了。
  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sh靚)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家。后听说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道化日隆,赵州禅师虽未受戒,便以沙弥的身份,前往参礼。
  初礼南泉,适逢南泉禅师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禅师一见赵州禅师,便问:“近离什么处?”
  赵州禅师道:“瑞像院。”
  南泉禅师又问:“还见瑞像么?”
  赵州禅师道:“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一听,便翻身坐起来,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赵州禅师道:“有主沙弥。”
  南泉禅师道:“那(哪)个是你主?”
  赵州禅师于是走上前,躬身问讯道:“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
  南泉禅师知道赵州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维那僧将“此沙弥别处安排。”
  一日,赵州禅师入室请益,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禅师道:“拟向即乖。”
  赵州禅师道:“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禅师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于是前往嵩岳琉琉坛受了具足戒,之后,又重新返回南泉禅师座下。
  在南泉期间,赵州禅师朝夕请益不倦,道业突飞猛进。赵州禅师与南泉禅师经常机锋酬和,相得甚欢。现举数则公案如次,供读者欣赏。
  1.师(赵州)在南泉作炉头,大众普请择菜。师在堂内叫:“救火!救火!”大众一时到僧堂前,师乃关却僧堂门,大众无对。泉乃抛钥匙,从窗内入堂中,师便开门。
  2.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柱悬却脚,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师少时却去礼谢,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3.南泉因东西两堂争猫儿,泉来堂内,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大众下语,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云:“你作么生救得猫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
  4.师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便踏倒,却归涅槃堂内,叫:“悔!悔!”泉闻,乃令人去问:“悔个什么?”师云:“悔不更与两踏!”
  赵州禅师受戒后,听说自己的剃度师住在曹州护国院,遂启程前往看望。到了护国院之后,他的剃度师偷偷地把赵州回乡的消息告诉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听高兴不已,只等来日前来看望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听说此事后,感叹道:“俗尘爱网,无有了期。既辞出家,不愿再见。”于是星夜束装离开了曹州。
  离开南泉后,赵州禅师开始了漫长的孤锡游方之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南北诸丛席,并与许多禅门大德有过机锋往来。他曾经自谓云:“七岁孩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赵州禅师八十多岁以后,才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即现在的柏林禅寺),驻锡传禅,时间长达四十年。在接引信众的过程中,赵州禅师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长的公案。这些公案现在仍比较完好地保存在《赵州禅师语录》中。比较著名的公案有:
  1.镇州萝卜 --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2.赵州勘台山婆子 --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明日,师便去问:“后山路向什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树子 --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4.洗钵去 --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赵州桥 -- 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彴”师曰:“汝只见略彴,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
  6.狗子无佛性 --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7.吃茶去 --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8.二龙争珠 -- 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 --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领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时 --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11.下下咬着 -- 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怎)吃得物?”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着。”
  12.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 僧辞,师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不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扬花,摘杨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赵州禅师还另有几则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么?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什么处?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
  【遗著】
  十二时歌
  赵州禅师在赵州观音院驻锡期间,生活极为艰苦。他的《十二时歌》就是对这段“村僧”生活的真实写照。直至临终前的两年,赵州禅师才得到燕赵二王的供养。现把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录之于次,以激发后代禅人对这位老禅师的深切怀念。
  《十二时歌》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徘徊、踌躇)。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kun,裤子)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只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不聪明、不灵利,被人看作傻子)。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
  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埋,无限田地未曾扫。攒眉多,称心少,叵耐(可恶)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
  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馒头(追)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chuang,吃)去又嗔。
  禺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
  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没有着落)。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辞)。苦沙盐(粗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虀莴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
  日昳未,者(这)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
  哺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另外两个)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睺罗儿与一文。
  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出格的有修行的出家人)定委无(确实没有),历寺沙弥(平庸的游山逛水的沙弥)镇常(经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一条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灯光),眼前纯是金州漆(漆黑一团)。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
  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着甚盖。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着都缘总不会(不理会)。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
  【传承】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使古塔焕然一新。[2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成语名称以汤沃雪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xuě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