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俗语佛源(N)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8-21 09:04:53
俗语佛源(N)  第13页 共22页  哪【哪吒】那吒是佛教神话中的人物,他的梵文名字是Nata,所说是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足登风火轮,神通广大,通过通俗小说、戏曲而为民间所熟知。《宋高僧传·道宣》中说:唐朝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夜间行道,失足跌倒在地,忽有一少年上来扶持他,道宣感到很惊奇,问他是什么人,为何夜间在此?那少年答道:“我非常人,即毗沙门
俗语佛源(N)
  第13页 共22页
  哪【哪吒】那吒是佛教神话中的人物,他的梵文名字是Nata,所说是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足登风火轮,神通广大,通过通俗小说、戏曲而为民间所熟知。《宋高僧传·道宣》中说:唐朝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寺夜间行道,失足跌倒在地,忽有一少年上来扶持他,道宣感到很惊奇,问他是什么人,为何夜间在此?那少年答道:“我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书中还说那吒曾向道宣律师奉献了一颗佛牙。道宣,俗姓钱,江苏丹徒人,唐朝高僧,著名学者。初居终南山白泉寺,后移居长安西明寺,严持戒律,被尊为南山律宗祖师。他著作甚多,主要有《四分律行事钞》、《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二百余卷。《宋高僧传》中国禅宗的公案中,也有那吒析肉的说法。《五灯会元》卷二说:“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其父毗沙门天王是寺院中的四大天王之一。他们父子两人都是佛教的护法神,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无名氏)
  南【南无】净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作为六字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我们有时会看到,常人在表示感激或脱离险境等场合,往往会脱口念道:“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巴利文作namo,梵文作namas,汉语应读作namo,意为归命、归敬。按印度礼仪,低头合掌,口称“南无”,即表示致敬。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载,菩提达摩来到洛阳,自云已一百五十岁,称誉永宁寺精丽无比,在寺中“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南无”亦作“南膜”、“曩膜”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谓:“南无,亦作南膜,或言那模,皆为归礼译之。”(李明权)
  泥【泥多佛大】原为禅宗之语,见《景德传灯录·昙华禅师》:“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俗语用泥多佛大比喻用力多、附益众,则造就也大。如宋·王安石《重游草堂次韵》诗云:“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宋代李璧注:“泥多佛大,俚语。”(李明权)
  泥【泥牛入海】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春牛榜子书》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用达春牛!”刘蒙又有诗句云:“村妇祈蚕分面茧,老农占岁说泥牛”,这是以迎春牛

\

乞丰年的一种风俗。但泥牛入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无名氏)
  泥【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念【念佛】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

\

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念【念经】念诵或背诵佛经。一般用特殊的音调吟诵,称为“海潮音”、“呗经”,有时也用木鱼等控制音节。僧众举行法会或做早晚课时集体“念经”,信徒个别修持时亦可单独“念经”。“念经”可以高声念,也可以低声念,可以出声念,也可以默念。中国佛教徒常念的经有《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等。唐·慧能禅师指出,念经重在“心念”,“得其经意……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坛经·机缘品》载,有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未解经义。慧能批评他;“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并说:“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于言下大悟。慧能说:“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俗语中运用之例,如《水浒传》第四回:“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办道参禅。”又如张天翼《儿女们》:“走过佛堂的时候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在敲着木鱼念经。”(李明权)
  念【念念】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在佛教中,“念”是梵语“刹那”的意译,指一动心念的短暂时间,念念,犹言刹那、刹那。佛典中有“念念不住”、“念念生灭”、“念念相续”、“念念无常”等说法;俗语中则有“念念不忘”等。《维摩诘经·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无量义经》:“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耶?”明·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你念念不忘严府,恐被他人笑骂。”又如刘观德《我的财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谋已久的计划,自从当上打工仔的第一天开始,便一直梦寐以求,念念不忘。”(张文良)
  念【念珠】是佛教的法器,又叫做“数珠”,梵语Pasakamala。一般用香木制作,也有用玉石、玛瑙、菩提子等制作的。用绳索把小圆珠贯穿成串,随身携带,以便念佛、诵咒时计数,调伏身心。一串念珠的数目,以一百零八颗为常见,其象征意义是破“百八烦恼”,证“百八三昧”。也有多至一千零八十颗或少至十四颗的。《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暇,手持念珠。”净土宗强调持名念佛,常用念珠计数。唐代飞锡和尚以出入息计数念佛,他说:“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念佛三昧宝王论》)此外,在印度古代,贯穿三十颗黑白相间的珠子,用来计算日期。这可能是念珠的来源。在小说中引用如:鲁迅《彷徨·离婚》:“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李明权)
  涅【涅槃】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牛【牛鬼蛇神】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头阿傍。《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牧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李明权)
  牛【牛头不对马面】系从地狱鬼卒“牛头马面”衍化而成,其意义谓毫不相干,对不上号。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又例如《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尽其所有写上,都是牛头不对马面。”亦作“牛头不对马嘴”。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重合》:“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又如邓拓《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有人背诵了几篇祭文,背得烂熟。到了考试的时候,题目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李明权)
  牛【牛头马面】佛教指阴间的鬼卒。《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俗语本此而易为“牛头马面”。《景德传灯录·陇州国清院奉禅师》:“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傍。”(阿傍为狱卒名。)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目连行前至一地狱……狱中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后多用来比喻凶狠丑恶的人,也作“牛首马面”。如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阶下侍立五十余众,有牛首马面、长喙朱发者,狰狞可畏。”(常正)
  俗语佛源(P)
  第14页 共22页
  抛【抛砖引玉】《五灯会元·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玄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谓原来自己抛出一块砖是想引出一块玉,却不料引出一块砖坯。后世将此为谦词,比作用粗浅的看法,引出成熟高明的意见。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套曲:“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得福。”《镜花缘》第十八回中:“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来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李君冈)
  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佛寺,在梵语中叫做僧伽蓝(Sangharama)亦省为伽蓝,意译为众园、僧院。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古代官署鸿胪寺、太常寺等名称,称为寺、佛寺。民间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庙,称为庙,或连称为寺庙。和尚住在寺庙里,以寺庙为家。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无论如何都躲不过,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较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来。”这句俗语变式较多,不再一一举例。(李明权)
  偏【偏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俗语中多指偏僻固执某一方而不通达他方。也指片面而又固执。如巴金《谈
  平【平等】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又如郭孝成《蒙古独立记》:“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意为各民族的权利是相同的。一是平常,一般。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其实,这个常用词源于梵语upeksa,意译为“舍”,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性体(即本质、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有任何差别的。在时间上,称为“三世平等”。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在空间上,称为“大小平等”。如《华严经》说:“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从佛性而言,众生平等。如《涅槃经·梵行品》说:“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但众生平等,而且怨亲平等。如唐·顾况《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云:“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佛教指出,顽固不化的“我执”和自以为是的“我见”实为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李明权)
  平【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李明权)
  婆【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今演为“苦口婆心”,意谓反复叮咛,语重心长,是个褒义词。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或“老婆禅”。老婆心切,动机未必错,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禅师说:“这一个,那一个,更一个,虽然苦口叮咛,却似树头风过。”(《五灯会元》卷十九)老婆心好比葛藤纠缠,不符合禅宗“单刀直入”的宗风。大慧自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大慧语录》)元·耶律楚材《请智公尼禅升堂疏》谓:“本有丈夫志,不学老婆禅。”按,佛名“调御丈夫”,说法如“狮子吼”,正与“婆心”相反。(李明权)
  菩【菩萨】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乃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普渡众生,往往变现各种“化身”,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法华经·五百弟子品》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声闻,即罗汉。唐·白居易《送守实上人游江南》诗:“无妨菩萨是船师。”船师,是“凡夫”身。此外,“萨埵(Sattva)除译为“有情”、“众生”外,亦译作“勇猛”。因此,“菩萨”亦可释谓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李明权)
  菩【菩萨低眉】此语常用来形象、生动地描绘人的慈善之态。就像用“菩萨心肠”来说明人的心地善良一样。我们在佛教寺庙中可以见到众多的菩萨塑像,它们眉宇低垂,俯视群生,显得十分端庄慈祥。《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谓:“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以后也引申为优待、另眼相看的意思。如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说:“若是再高等的呢,结识得几位有体面的洋大人,那就任凭老佛爷见著你,也只好菩萨低眉了。”(无名氏)
  菩【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
  普【普遍】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如明·陈大声《集贤宾·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点着了灯,上下渠有几道手电光一闪一晃。”“普遍”源出佛经。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弥陀经》中讲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犹言定),谓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见一切诸佛。(李明权)
  普【普渡众生】众生,梵语萨埵Sattva,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证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着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俗语佛源(P)
  第14页 共22页
  抛【抛砖引玉】《五灯会元·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玄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谓原来自己抛出一块砖是想引出一块玉,却不料引出一块砖坯。后世将此为谦词,比作用粗浅的看法,引出成熟高明的意见。元·贯云石《斗鹌鹑·佳偶》套曲:“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得福。”《镜花缘》第十八回中:“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来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李君冈)
  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佛寺,在梵语中叫做僧伽蓝(Sangharama)亦省为伽蓝,意译为众园、僧院。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古代官署鸿胪寺、太常寺等名称,称为寺、佛寺。民间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庙,称为庙,或连称为寺庙。和尚住在寺庙里,以寺庙为家。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无论如何都躲不过,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较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来。”这句俗语变式较多,不再一一举例。(李明权)
  偏【偏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俗语中多指偏僻固执某一方而不通达他方。也指片面而又固执。如巴金《谈
  平【平等】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又如郭孝成《蒙古独立记》:“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意为各民族的权利是相同的。一是平常,一般。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其实,这个常用词源于梵语upeksa,意译为“舍”,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性体(即本质、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有任何差别的。在时间上,称为“三世平等”。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在空间上,称为“大小平等”。如《华严经》说:“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从佛性而言,众生平等。如《涅槃经·梵行品》说:“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但众生平等,而且怨亲平等。如唐·顾况《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云:“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佛教指出,顽固不化的“我执”和自以为是的“我见”实为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李明权)
  平【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怀,虽是有罪而平时不烧香的人,只要他虔诚忏悔,止恶修善,还是可赦其罪,获得安慰和解脱。又据宋·刘敞《中山诗话》载:王安古曾与沙门道因戏对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对云:“急来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道因云:“急来抱佛脚是俗谚全语”。后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如唐·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又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正是急来抱佛脚,闲时不烧香。”(李明权)
  婆【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今演为“苦口婆心”,意谓反复叮咛,语重心长,是个褒义词。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或“老婆禅”。老婆心切,动机未必错,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禅师说:“这一个,那一个,更一个,虽然苦口叮咛,却似树头风过。”(《五灯会元》卷十九)老婆心好比葛藤纠缠,不符合禅宗“单刀直入”的宗风。大慧自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大慧语录》)元·耶律楚材《请智公尼禅升堂疏》谓:“本有丈夫志,不学老婆禅。”按,佛名“调御丈夫”,说法如“狮子吼”,正与“婆心”相反。(李明权)
  菩【菩萨】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乃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普渡众生,往往变现各种“化身”,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法华经·五百弟子品》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声闻,即罗汉。唐·白居易《送守实上人游江南》诗:“无妨菩萨是船师。”船师,是“凡夫”身。此外,“萨埵(Sattva)除译为“有情”、“众生”外,亦译作“勇猛”。因此,“菩萨”亦可释谓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李明权)
  菩【菩萨低眉】此语常用来形象、生动地描绘人的慈善之态。就像用“菩萨心肠”来说明人的心地善良一样。我们在佛教寺庙中可以见到众多的菩萨塑像,它们眉宇低垂,俯视群生,显得十分端庄慈祥。《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谓:“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以后也引申为优待、另眼相看的意思。如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说:“若是再高等的呢,结识得几位有体面的洋大人,那就任凭老佛爷见著你,也只好菩萨低眉了。”(无名氏)
  菩【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
  普【普遍】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如明·陈大声《集贤宾·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点着了灯,上下渠有几道手电光一闪一晃。”“普遍”源出佛经。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弥陀经》中讲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犹言定),谓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见一切诸佛。(李明权)
  普【普渡众生】众生,梵语萨埵Sattva,新译(玄奘译法)为有情,旧译(鸠摩罗什译法)为众生;泛指人类和一切动物。普渡众生,语出《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渡脱一切众生’。”佛教认为芸芸众生,营营扰扰,漂泊于烦恼苦海之中无有出期,为了众生脱离一切痛苦,于是除学人自身刻苦修习外,还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分别演说不同的法要,使众生证悟真理,达到涅槃彼岸,让众生都能过着安宁和乐的幸福生活。普渡众生,是佛教提倡净化人间、多做善事,帮助许多人脱离苦难的一贯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但是也不要以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对象的,他可不是一个普渡众生的佛爷。”(无名氏)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