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迦旃延子 造时间:2019-06-04 17:50:06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齐量。第四禅地齐量亦如是。复有说者。如须弥山顶齐量。焰摩诸天齐量。转大一倍。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

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齐量。第四禅地齐量亦如是。复有说者。如须弥山顶齐量。焰摩诸天齐量。转大一倍。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转大一倍亦尔。如千世界齐量。初禅齐量亦尔。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二禅齐量亦尔。如三千大千世界齐量。第三禅齐量亦尔。第四禅地齐量。则无量无边。是故于第四禅地。起我见者。是见难断难舍。复有说者。第四禅地齐量不定。若诸天子。生彼禅中。则有尔许宫殿处所。若其命终处所便灭。是故不定。评曰。如前说者好。彼地无量无边。问曰。彼第四禅地。三灾所不及。云何非是常耶。答曰非常。堕诸刹那故。诸天其形云何。答曰。其形上立。言语云何。答曰。尽作圣语。已说诸趣种种所以。今当复说阿修罗所以。何故名阿修罗。答曰。修罗是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罗。复有说者。修罗言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修罗。何以知之。世界初成时。诸阿修罗。先住须弥山顶。后光音诸天。命终生须弥山顶上。亦有宫殿自然而出。诸阿修罗。兴大嗔恚。即便避之。如是有第二天宫。展转乃至三十三天。悉满其上。诸阿修罗。生大嗔恚。舍须弥山顶。退下而住。以嗔恚故。形不端政。以是事故。名不端政。问曰为住何处。答曰。或有说者。须弥山中。有空缺处。犹覆宝器。中有大城。诸阿修罗。在中而住。问曰。若然者。诸龙见阿修罗军。着金银琉璃颇梨铠。手执弓箭种种器杖。从阿修罗城出。此言善通。如说阿修罗言我所住大海同一碱味。此说云何通。答曰。诸阿修罗。村落人民。居在大海。阿修罗王。住须弥山中。复有说者。阿修罗居大海水。以金为地。地上有金台。纵广五百由旬。其上有城。诸阿修罗在中而住。问曰。若然者。此经善通。如说诸阿修罗言我住大海同一碱味。此言善通。如说诸阿修罗军从城而出。乃至广说。此云何通。答曰。诸天以龙在金山中。用为守逻。是以见之。阿修罗城中。有四种园观。一名欢喜。二名喜乐。三名大喜乐。四名爱乐。亦有质多罗波吒梨树。问曰。阿修罗为天趣所摄。为饿鬼趣摄。若是天趣。何以无有得正决定者。若是饿鬼趣者。何以乃与诸天交亲。何以复与诸天战斗。此经复云何通。如说帝释作如是说。毗摩质多罗王。汝本是此处天。答曰。或有说者。此是天趣所摄。问曰。若然者。何以无有得正决定者。答曰。为谄曲所覆故。其事云何。答曰。彼阿修罗作如是念。佛偏为诸天。若佛为说四念处。彼作是念。为我等说四念处。必为诸天说五念处。若佛为说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念。佛为我等说三十七助道法。必为诸天说三十八助道法。以为如是谄曲心所覆故。不能得正决定。复有说者。是饿鬼趣所摄。问曰。若然者。何以与诸天交亲。答曰。诸天贪美色故。不为族姓。如舍芝阿修罗女。端政无双。是以帝释纳之为妻。亦如头摩紧那罗王女。名曰摩[少/兔]诃利。须陀那菩萨纳之为妻。菩萨是天趣。紧那罗是畜生趣。如此皆为美色。不为族姓。以何等故。复与诸天共战斗耶。答曰亦有。不如与胜者共斗。如奴仆亦与其主。而共斗诤。狗亦与人诤。彼亦如是。此经复云何通。如说毗摩质多罗王。汝本是此处天。答曰。毗摩质多罗王。是帝释妇公。以尊重恭敬故。作如是言。

问曰。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神摩头建陀神等。为是天趣所摄。为饿鬼趣所摄。若是天趣所摄。何以夺人精气。亦断人命。受人祠祀。若是饿鬼趣所摄者。此经云何通。如偈说。

郁多利莫闹毕陵伽亦然

若我见真谛汝等亦当得

答曰。或有说者。是天趣所摄。问曰。若然者。何以夺人精气。亦断人命。受人祠祀。答曰。彼不夺人精气。亦不断人命。不受人祠祀。彼所将眷属。或有夺人精气者断人命者受人祠祀者。复有说者。是饿鬼趣所摄。问曰。若然者如所说偈。云何通耶。答曰。彼有信向谛心故。实不见谛。于谛中愚。何由能见。如摩头建陀神所说云何通。答曰。此是自高之言。于诸趣中愚。何能见趣差别。但自高故作如是说。如今富者。于奴仆边。亦自称高。彼亦如是。是四天王给使。自言我是天生四天王天中。诸依地住神。彼尽饿鬼趣所摄。诸毗舍遮神。紧那罗神。醯楼索迦神。婆楼尼神。奢罗破仇罗神。尽畜生趣所摄。彼虽其形上立。犹有畜生相。或有耳尖。或有着甲。诸夜叉罗刹竭吒富单那鸠槃茶等。尽是饿鬼趣所摄。如说是地狱分是地狱伴侣。命根等心不相应行。此说是地狱众生。或有说者。不应作是说言。是处所得体性得诸入得。应言是地狱分地狱伴侣。复有说者。应说所以者何。说处所得者诸界得。体性得者诸阴得。诸入得者说内外入得。问曰。若说界阴入得便足。何以复作是说生。地狱众生。得无记色乃至识。答曰。为说报果故。以报果故。五道差别。

当言一眼见色。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尊者昙摩多罗说。眼不见色识见色为止如是意故。言眼见非识见。如犊子部说一眼见色。非二眼一时见。所以者何。以相远故。以捷疾故。人谓两眼一时见色。问曰。若以相远。不得一时见者。身根亦相远。如两臂而能一时觉触。生于身识。两眼亦应尔。是故为止并义者意。而作此论。复次为断人疑意故。而作此论。众生两眼相去。或半指一指。二三四指。半尺一尺。一肘一寻。半拘卢舍。一拘卢舍。半由旬。一由旬。二三四由旬。乃至百由旬。如大海中有众生身。或百由旬。或百四十由旬。或二百一十由旬。如色界阿迦腻吒天。身长万六千由旬。如是等众生。两眼相去甚远。有如此事。人生疑心。为二识一时生两眼中。为一眼各有一识耶为一一识眼中生已复生一眼中。为一识分为二分在两眼中生。为如横木通两眼中耶。若当二识一时生两眼中者。云何不有二心过。若当一眼中生已复生一眼中者。云何不有前后刹那过。若当一识分为二分在二眼中者。云何一识非是分法。若依身法。是名身识。若依眼生。是名眼识。若当如横木通两眼中者。云何一识。不亦是身识亦是眼识耶。而此五识。所依各异。所行识界亦异。一识二依。事不应尔。如是二识一时生两眼中。一识生一眼中已。复生一眼中。一识分为二分。在两眼中。如横木通两眼中。皆不应尔。非不依二眼生于一识。而能分别极远微细之色。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难知之法。欲说甚深微妙难知之法故。而作此论。问曰。云何一识依二眼生。答曰。是识所依法故。两眼相去虽远能为一识。而作所依。俱是眼识所依法故。设有百眼。而为一识作依者。亦无有过。如百水精器一面往观则有百面像现。彼亦如是。虽是二依生于一识行于境界。当言一眼见色。乃至广说。答曰。当言两眼见色。应说所以令世人生信。何以故。当言两眼见色。不当言一眼见色。如合一眼。不生净眼识。则不能广见境界。于境界不明不了不净。若开两眼。则生净眼识。则能广见境界。于境界明了清净。设如合一眼不生净眼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开两眼亦不生净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者。不当言两眼见色。但一眼见色。生不净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若开两眼。生净眼识能广见境界。乃至广说。是故当言两眼见色不当言一眼见色。合者。若以手以衣以叶。诸余障眼具。坏者。若瞟翳。若赤膜若眼云若生白膜。覆者。为烟尘垢所覆。灭者。若烂败。若虫啖。若堕若破。若消涸。若挑出。若自脱。如眼色。耳声鼻香亦如是。如所依净识则净。所依不净识则不净。实义净者。善识是净。染污是不净。或有眼净识不净。或有识净眼不净。或有眼识俱净。或有眼识俱不净。眼净识不净者。如眼无诸障翳生染污识。识净眼不净者。如眼有障翳生善识。眼识俱净者。如眼无障翳生善识。眼识俱不净者。如眼有障翳生染污识。问曰。何故眼耳鼻。有二处所。而舌身无两处所耶。答曰如此诸根。以庄严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所嫌笑。云何此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为世所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孪子并。问曰。以何等故。但有二眼二鼻二耳。而不多耶。答曰。如此诸根。以庄严身。若有多眼。广说如上。复有说者。若有多眼。则无所益。所以者何。如二眼见色则净。多亦无益。以无益故。唯有二眼。耳鼻亦应如是说。问曰何故二眼二鼻二耳处所。唯说一界一入一根。答曰。行一境界一识所依。以作一事。故说一界。乃至广说。

问曰。为眼见色。为识见。为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若眼见者。无识时亦应见。若与余识合时。亦应见。若识见者。识即见性。亦是识性。若识相应慧见者。耳识相应慧亦应见应闻。若和合见者。未尝不和合。答曰。眼见色。而必须识。眼有二种。一报眼二长养眼。耳鼻舌身亦如是。色入有三种。有长养报依。香味触亦如是。声有二种。有长养有依。意入有三种。报依刹那。彼苦法忍相应心名曰刹那。法入有四种。有报依刹那物体。物体者。以有无为法故。问曰。颇有唯报眼。无长养眼。颇有唯长养眼非报眼。答曰。无有。有报眼无长养眼者。如人重人。如墙重墙。报眼长养眼亦如是。颇唯有长养眼。无报眼耶。答曰。得天眼者是。或时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或时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或时长养眼报眼有势力。或时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者。如少年时眼。或时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者。如老病时。彼长养力少。或时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者。如中年时。或有众生。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或有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无势力。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者。如富贵人。本眼性劣。以种种所须。令眼明净。或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者。如田作人。无种种所须之具。本眼自净。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者。如富贵人。有种种所须之具。本眼明净。或长养眼报眼俱无势力者。如田作人。无种种所须之具。本眼不明净。问曰。为长养眼见色多。为报眼见色多。答曰。长养眼见多。所以者何天眼是长养眼故。或时长养眼见净好非报眼。或时报眼见净好非长养眼。或长养眼报眼俱见净好。或时长养眼报眼俱见非净好。问曰。为善行报眼见净好。为不善行报眼见净好。答曰。总而言之。善行报眼见净好。所以者何善。行报得人。如佛辟支佛转轮圣王。皆是人故。不善行报是畜生。是故总而言之。善行报眼见净好。以身言之。或有象见胜人。如人眼。虽是善行报。而有障翳。畜生眼。虽是不善行报。而无障翳。问曰。眼微尘。为次第傍布。为前后重生。若次第傍布。云何不散坏。若前后重生。云何前者不障于后。答曰。或有说者。次第傍布。于黑瞳子上。对诸境界。犹如器中盛水以糠坌上。亦如阿閦花子次第傍生。眼微尘亦如是。问曰。若然者。云何不散坏耶。答曰。薄膜覆故。而不散坏。复有说者。前后重生于黑瞳子上。问曰。若然者。前者云何不障于后。答曰。造色性不相障碍。复有说者。明净色不相障碍。犹如秋时潢水明净不障细针堕底犹故可见。明净色不相障碍。亦复如是。耳微尘住耳孔内。鼻微尘住鼻孔内。此三根绕头。如着花鬘。舌微尘依舌。如半月像。其中间空犹如毛许。是身根分。余者悉是舌微尘身微尘。次第而立。复有说者。眼微尘其形如铜杵头。耳微尘在耳孔内。其形如灯器。鼻微尘在鼻孔中。其形如爪甲。舌微尘其形如偃月刀。身微尘其形如大刀。男根微尘其形如指[打-丁+沓]。女根微尘。其形如鼓框。以如是等因缘。是佛经说相似喻。眼根微尘。或时是分。或时是彼分。或时是一分。或时是彼一分。耳根鼻根舌根微尘亦如是。身根微尘。或时是彼分。或时是一分。或时是彼一分。无有全是分时。问曰。若无全是分时者。如入冷池水时。如入热镬汤时。如地狱中十三种猛焰绕身之时。此岂非是耶。答曰。如此之时。故是彼分。所以者何。若身根微尘。尽能生身识者则散坏。色入有二十一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适不适高下。光影明闇。烟云尘雾虚空色。问曰。为缘一色能生眼识。为缘多色能生眼识。若缘一色能生眼识者。此云何通。如说眼能缘五色。若缘多色能生眼识者。云何不有二觉意。有二觉意。则有多体。答曰。缘一种色。能生眼识。问曰。若然者。能缘五色云何通。尊者和须蜜。答曰。于缘捷疾故。佛说俱缘。如旋火轮。而实不匝。以捷疾故。而似轮像。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于色不决了故言俱缘。如观树林叶。有种种诸色。彼亦如是。复有说者。如五色。能生一色。见一色时。名见五色。复次若诸色集聚。则见多色生一识若诸色别异。则见一色生一识。

声入有八种有内大因声。有外大因声。内大因声有二种。有适意不适意。外大因声亦如是。有众生数。有非众生数。众生数有二种。适意不适意。非众生数亦如是。为缘一声能生耳识。为缘多声能生耳识。若但缘一声能生耳识者。如今一时能闻五乐声。亦闻多人诵声。若缘多声生耳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一声生耳识。问曰。若然者。不于一时闻五乐声及多人诵声耶。答曰。五乐声多人诵声。同是一声。能生耳识。复有说者。若诸声聚集。则缘多声。能生一识。若声别异。则缘一声。而生一识。

香入有四种。有好有恶。好有二种。有等有增减。恶香亦尔。问曰。为缘一香能生鼻识。为缘多香能生鼻识。若缘一香生鼻识者。如今一时能嗅百种和香。若缘多香生鼻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一香能生鼻识。问曰。若然者。不能一时嗅百种香耶。答曰。或有说者。百种香能生一种香。生于鼻识。如是说者好。如多香聚集。则嗅多香。生于一识。若香别异。则嗅一香。能生一识。

味入有六种。甜酢碱辛苦澹。问曰。为缘一味能生舌识。为缘多味能生舌识。若缘一味能生舌识者。如今一时能尝百味欢喜丸等。若缘多味能生舌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于一味。能生舌识。问曰。若然者。不能一时尝百味欢喜丸耶。答曰。或有说者。百味欢喜丸。能生一种味。生于舌识。如是说者好。如多味聚集。则尝多味。生于一识。若味别异。则尝一味生于一识。

触入有十一种。四大涩滑轻重冷饥渴。问曰。为缘一触能生身识。为缘多触能生身识。答曰。十一种触。能生十一种身识。复有说者。五触能生一身识。如四大及滑。生一身识。如是四大。乃至及渴。生一身识。问曰。若然者。云何不名总缘境界。答曰。同一触入故。不名总缘境界。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为嗅尝觉身中香味触。不若嗅尝觉身中香味触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报。复云何不于一切时嗅尝觉耶。若嗅尝觉外香味触。外香味触。与内香味触。无有因义。答曰。应作是说。能缘内香味触。问曰。若然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报。云何不一切时嗅尝觉耶。答曰外香味触。能发内香味触。以是事故。名之为食。复有说者。亦嗅尝觉触。内入外入。若时觉内则不知外。觉外则不知内。问曰。内香味触。体无增减。云何嗅尝觉触。答曰。彼法虽无增减。亦为识所缘所知。

法入有七种。无作假色受想行虚空数缘灭非数缘灭。问曰。为缘一法生意入。为缘多法生意入。答曰。一法亦生。二三乃至多法亦生。唯除自体相应共有。余一切法。能生意识。曾闻菩萨六识猛利。为知几所法名为猛利。答曰。菩萨宫边。有阿泥卢头舍。舍中次第行列。然五百灯。菩萨尔时于自宫中。不见彼灯及与灯焰。但见其光。知然五百灯。若一灯灭时。菩萨作是言。彼五百灯中。一灯已灭。以是事故。言眼识猛利。阿泥卢头舍中。有五百伎女。作乐歌舞。菩萨闻声。知有五百伎女中或琴弦绝。或时睡眠不弹琴时。菩萨亦知。是名耳识猛利。菩萨宫中。常烧百种和香。菩萨嗅之。便知是百种香。彼合香者。欲试菩萨。于百种中。或增或减。若烧香时。菩萨亦知本有百种今增尔所种减尔所种。是名鼻识猛利。菩萨食时。常有百味欢喜丸。彼诸使人。于百味中。或增或减。菩萨即知。以是事故。名舌识猛利。菩萨洗浴时。侍者奉劫波育氎。菩萨触时。即便知彼织[疊*毛]师身有热病。以是事故。名身识猛利。菩萨意根。于一切法。而无挂碍。以是事故。名意识猛利。

问曰。此六根几到境界能知。答曰。到有二种。一者取境界。二者于境界无间。若以取境界言之。六根尽到。若以无间言之。则三到三不到。三到者。谓鼻舌身根。三不到者。谓眼耳意根。问曰。若三是不到。而能知者。何故闻近声。而不见近色。尊者和须蜜答曰。彼界法自尔。复有说者。眼能取远境界。以极近故不见。问曰。耳亦是远境界。何以闻近声。答曰。如以铜筹筋安阇那药置黑瞳上。以近故不见。若声到耳根微尘上。亦复不闻。尊者佛陀提婆说曰。眼因明故能见近。则冥夺于明。是以不见。如是耳因空故闻声。鼻因风故嗅香。舌因水故知味。身因地坚故觉触。意因所观故能知法。

问曰。颇有一微尘作所依。一微尘为境界。能生识不。答曰。无也。所以者何。此五识身。依有对缘有对。依积聚缘积聚。依和合缘和合。复有说者。如眼识依自分缘自分彼分。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自分彼分。缘自分彼分。鼻舌身识。依自分缘自分。复有说者。眼识依自界。缘自界他界。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自界他界。缘自界他界。余三识依自界缘自界(界者三界)。复有说者。眼识依无记缘三种。耳识亦如是。意识依三种缘三种。余三识依无记缘无记。复有说者。眼识依近缘近远。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近远缘近远。余三识依近缘近。所以者何。若三尘与三依合时。三识则生。不合时则不生。复有说者。眼识或所依大所缘小。或所依小所缘大。或所依所缘等。所依大所缘小者。如见毛端。所依小所缘大者。如见大山。所依所缘等者。如见蒲桃珠。耳识亦如是。意识所依。虽无大小。而所缘有大小。余三识。所依所缘等。随香与所依等。生鼻识。乃至舌身识亦如是。或有色虽远而是境界。或有色虽不远而非境界。有色亦远亦非境界。有色亦不远亦非不境界。云何有色虽远而是境界。如四天王所居宫远。人眼所不见。此非不是境界。以远故人眼不见。不远亦非境界者。如梵天在此。人眼不见。亦远亦非境界者。如梵天自住宫。亦不远亦非不境界者。除上尔所事。尊者和须蜜说曰。色有四事。故不见极近极远极细障色。迦毗罗弟子。作是说。色有八事。故不见极远极近。根坏意不住。微细障为胜所翳同故不见。问曰。限根为有筋骨皮肉不耶。答曰。无也。是净四大。言有骨等者。是眼根处所。筋骨皮肉是四入。谓色香味触。

诸过去者。尽不现耶。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优陀耶经。是此论本缘。世尊共优陀耶。东方游行。尔时世尊。着一重衣。而自洗浴。

时优陀耶。给事世尊。摩拭身体。优陀耶是菩萨少小亲友。常为菩萨按摩调身。今见世尊。光明照耀。胜菩萨时。生于尊敬欢喜之心。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龙喻之。偈赞叹世尊。世尊告言。随意说之。时优陀耶便说此偈。

一切结过去于林离林来

出欲生喜乐犹如山顶金

一切结过去者。过去有二种。一世过去。二巧便过去。世尊于诸结得解脱。是名结过去。于林离林来者。林名居家。离林来者。所谓出家。于林来出家。故名于林离林来。出欲生喜乐者。欲有二种。一烦恼欲。二境界欲。出者。出家欲烦乱。生喜乐者。身心寂静。是名出欲生喜乐。犹如山顶金者。山者日出处山也。金者日也。如日在山顶出时其光明净。世尊于诸烦恼使垢山顶。出时其光明净。亦复如是。复有说者。山者黑沙山也。金者金沙山也。若除黑沙山。则金沙山。其光明净。世尊亦尔。除去一切烦恼使垢黑沙之山。则力无畏念处大悲金沙之山。其光明净。是故说犹如山顶金。是名过去非不现。所以者何。如来身犹现在故。或有不现非过去者。犹如有一。若以神足。若以咒术。乃至广说。若以神足者。尔时世尊入如是三昧。于梵世中。放大光明。普令周遍。出大音声。令梵天王及诸梵众。普使闻知。而无见者。如尊者目连入如是三昧。能令提婆达多不见其身。问曰。此神足于谁不现。答曰。佛于一切众生边不现。辟支佛除佛。余一切众生边不现。舍利弗除佛辟支佛。余一切众生边不现。目犍连除佛辟支佛舍利弗。余一切众生边不现。乃至利根于钝根边。能令不现。咒术者诸仙人。结如是咒。有能诵者。令身不现。彼神足者。于咒术边。令身不现。咒术不能于神足边令身不现。问曰。咒术还于咒术。能令身不现耶。答曰。能如善咒术者。于不善咒术边。能令身不现。药草者有如是药草。人若执之。令身不现。如毗舍遮鸠槃荼等咒术者。能于持药草者边。令身不现。持药草者。于咒术者边。不能令身不现。何以故。咒术力能取药草故。生得处者。如地狱生得处。不能令身不现。若当能令身不现者。乃至须臾不住地狱中受苦。复有说者。虽于地狱卒边不能令身不现。能于余处令身不现。畜生饿鬼天。亦能令身不现。问曰。如是各各能于谁令身不现。答曰。或有说者。地狱还于地狱。令身不现。畜生于畜生地狱。能令身不现。饿鬼能于饿鬼畜生地狱。令身不现。天于五道。能令身不现。评曰。应作是说。地狱能于五道。令身不现。乃至天能于五道。令身不现。所谓障隔也。是谓不现非过去。云何过去亦不现耶。诸法生始生。乃至过去过去世摄。如此尽明生法。是谓过去亦不现。云何非过去非不现。答曰。除上尔所事。诸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称已说已行已立名字者。除诸余法未称未说未行未作名字者。作第四句。彼已说者。是何等耶。答曰。所谓一切过去现在世中。取如来身及障隔不现者。其余现在法。一切未来世法。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是谓非过去非不现。问曰。以何等故。此中不说结不现耶。答曰。处处有说结是尽是灭。无有处说结不现。如此四句。亦依世俗法。亦依佛经。亦依世谛。亦依第一义谛。

诸过去者彼尽耶。乃至广说。过去不尽者。如长老优陀耶所说。广说如上。尽不过去者。如世尊言。此比丘。尽地狱趣。乃至广说。问曰。地狱畜生饿鬼。即说地狱畜生饿鬼尽。何以复言不堕恶道恶趣耶。答曰。更无未曾有事。言不堕恶道者。即是尽地狱畜生饿鬼。但前广说。后是略说。文虽有异义无异也。复有说者。前是广说后是略说。前说是解后说不解。复有说者。尽是地狱畜生饿鬼。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是黄门般吒。无形二形。所以者何。此亦是人中恶道恶趣故。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是不断善根。所以者何。若断善根。即是恶道恶趣故。如说。身坏命终。如掷真珠须。堕恶道中。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说十二非律仪家。所以者何。此亦是恶趣故。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说恶道恶趣因。以因说果故。如世尊言。汝等比丘。若见有人作身口意恶业。当知是地狱趣。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者。说地狱趣。所以者何。不能成就善果故。恶道者。是饿鬼趣。所以者何。于一切时。常乏少所须故。恶趣者。是畜生趣。所以者何。有众生。生彼趣中。世界成时受身。乃至世界坏时命终。复有说者。不堕者。尽说三恶道。如畜生饿鬼中。虽有成就善果者少。恶道者。尽说三恶道。以人天言之。尽是恶道。恶趣者。亦尽说三恶道。以身心生其中故。尽地狱趣。乃至广说。问曰。如今地狱镬汤狱卒等犹在。何以言尽。答曰。或有说者。不往不生故言尽。不往者不复往彼处。不往者不复生地狱阴界入。复有说者。彼圣人不生故言尽。彼诸阴界入。住不生法故。复有说者。得非数缘灭故言尽。问曰。彼亦尽天趣。亦尽人趣。尽天趣者。不生无想天。尽人趣者。不生郁单越。何以但言尽地狱等趣。答曰。以都尽故说尽。不都尽故说不尽。过去亦尽者。诸行始生。广说如上。亦不过去不尽者。除上尔所事。如前广说。已说者一切过去现世有如来身。未来世中圣人堕恶趣阴界入住。不生者余未来现在法。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此说世尽四句。今当说结尽四句。

复次今当说结。结有过去不尽。乃至广说。结过去不尽者。诸过去结。不断不知不灭不吐。不断者不以圣道断诸结得。不知者不证解脱得。复有说者。不断者是断知。不知者是智知。不灭者不得数缘灭。不吐者不断诸结得。不证无为得。复有说者。不吐者不舍弃。彼不断等。复是何耶。答曰。具缚人。见道修道所断结是也。圣人若住苦法忍时亦尔。苦比智生。余有四种结。如是次第。乃至道比智生。余有一种见谛具足。修道所断。随相而说。尽不过去者。诸结已断已知已灭已吐。断者以圣道断诸结得。已知者证解脱得。复有说者。已断者所谓断知。乃至广说。断等复是何耶。答曰。阿罗汉三界结使断。乃至广说。断等复是何耶。答曰。阿罗汉三界结使断。乃至欲界凡夫结使断。应随相说。过去亦尽者。诸过去结已断。乃至广说。断者以圣道断。乃至广说。不过去亦不尽者。诸未来结不断。乃至广说。诸过去尽灭耶。乃至广说。作四句。过去不灭者。如长老优陀耶言。乃至广说。是谓过去不灭。灭不过去者。当说小事。小舍言舍灭。乃至广说。此是世所传。如东方人小舍言舍灭。乃至小眼见色言眼灭。故作是说。颇有灭眼能见色耶。答曰。有。如此者是也。是名灭不过去。过去亦灭者。诸行生始生。广说如上。不过去亦不灭者。除上尔所事。广说如上。已说者是何。一切过去法。现在有佛身及小灭。余现在法未来世及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

复次今当说结。乃至广说。前四句明世灭。今四句明数缘灭结。或过去不灭。乃至作四句。广说如上。问曰。以何等故。但说结不说结法。答曰。或有说者。作结者意欲尔。乃至结说。复有说者。若说结当知亦说结法。所以者何。同一对治断故。复有说者。若缘结法。皆为结故。复有说者。结一向染污故说。结法染污不染污故不说。复有说者。若与圣道相妨者说。善有漏不隐没无记法。不与圣道相妨。所以者何。善有漏法。于道有出有入。于定亦有出有入。不隐没无记。与圣道作所依。烦恼与圣道相妨。所以应断。若断烦恼。彼法亦断以同对治断故。譬如灯明。不与炷油器相妨。唯与闇相妨。欲坏闇故。烧炷尽油热器。如是有漏善法。不与无漏道相妨犹如灯炷油。不隐没无记法。不与无漏道相妨如器。是以说结不说结法。如王不与自国自军相妨。与他国他军相妨。为坏他军故。亦少自损国。少自坏军。如有漏善法。不与无漏道相妨。犹如自军。不隐没无记法。犹如自国。如是若说断结。当知结法亦断。复有说者。若断害烦恼。亦断害生死。以是故说结不说结法。如结结法。受受法使使法垢垢法缠缠法亦如是。

若苦生疑。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如经说。有事论婆罗门。往诣佛所。作如是问。沙门瞿昙。甚为希有。是疑难度。非是易度。佛语婆罗门。如是。如是甚为希有。是疑难度。非是易度。婆罗门于意云何。古昔诸婆罗门。作韦陀者。造咒术者。一名阿吒驹。二名傍摩驹。三名傍摩提婆。四名毗婆蜜哆。五名阇婆阿尼。六名阿祈罗。七名婆罗池殊。八名婆私吒。九名迦葉。十名毗浮。如是等皆不断疑心。而便命终。婆罗门以是因缘故。当知疑心难断难度。佛经说疑。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彼中未说者。今当尽说。故作此论。若苦生疑。乃至广说。此是甚深微细。难可显现。若缘此苦如是之间。多心已过。以是事故。尊者迦旃延子。说苦法忍生。乃至道比智生。于其中间。有六十刹那现。其性速疾有苦邪。是一意无苦邪。是二意彼邪字者。以成疑义。所以者何。若无邪字者。有苦是正见。无苦是邪见。如是以邪字成。于苦疑亦应以邪字。乃至成于道疑。如此八心。是最少者。若缘谛生疑。亦有多心。颇有一意。是疑非疑。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为以自体。为以境界。若以自体者。疑心相应法。犹豫是疑。慧是非疑。若以境界者。一切凡夫。于如来身疑。一切圣于如来身不疑。若作是说。颇有一意。是疑非疑。何以答言无。答曰。所问者。颇有一意。是疑非疑。是疑者。一意犹豫。亦是决定邪。非疑者。一意决定。亦是犹豫邪。是故答曰无邪。是苦邪此心是疑是苦。此心非疑。是正见无苦邪。此心是疑无苦此心非疑是邪见。如是有四正见。有四邪见。有八疑。问曰。此八疑心。几能生正决定。几能生邪决定。答曰。四能生正决定。四能生邪决定。问曰。何等人疑。能生正决定。何等人疑。能生邪决定。答曰。有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若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复有说者。有人多与内道人共住。有人多与外道人共住。若多与内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若多与外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复有说者。有人多好习内道经。有人多好习外书。若好习内道经者。如是人疑。能生正决定若好习外书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

有三种冥身。所谓于过去世疑犹豫。现在未来亦如是。问曰。如疑性。非是无明。何以说是冥身。答曰。与无明相似故。无有法非无明而与无明相似如疑者。是故说疑是冥身。复有说者。冥是无明。彼疑是其处所。是其舍宅。复有说者。疑是住处故。所以者何。若身中有疑。必有无明。如世人言。以亲他故言。汝即是我身。复有说者。同是一法。所以者何。俱是不决定故。问曰。以何等故。世尊说缘世生疑是冥身。不说缘无为是冥身耶。答曰。或有说者。世是粗法。现可了知。若于世脱失诸圣说是冥身。无为法微细。不可现得了知。是故诸圣不说是冥身。如人昼行脱失。为世人所呵笑。如人夜行脱失。则不为世所呵笑。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为诸外道故。缘世生疑。说是冥身。诸外道偏愚于世。我曾在过去世不。乃至广说。是故说疑世是冥身。复有说者。疑心多缘世生少缘无为生。复有说者。世乃至小儿。犹于中愚。所谓去来今事。以如是等现事故。世尊说疑世心是冥身。涅槃是非根法。甚深微细觉性。乃能了知。是故疑此法者。不说冥身。如经说。佛告比丘。以五事故令心弊恶。云何为五。所谓有人。于如来所。而生疑心。不解不观不信。是名于如来所不断心弊恶。于法于戒于教亦如是。佛所赞叹。智人所识。修梵行者。常以粗言。讥刺毁訾触恼。无恭敬心。是名于梵行者不断心弊恶。问曰。此心弊恶体性是何。答曰。此心弊恶有二分。所谓疑与嗔恚。四是疑分一是嗔恚。问曰。嗔恚是弊恶。是事可尔。所以者何。如说云何嗔恚结。答曰。若心生害。心生弊恶。心生嗔恚。是名嗔恚结。如疑心性非嗔恚。何以说是弊恶。答曰。或有说者。无有法性非嗔恚。而与嗔恚相似如疑心者。如所说疑隐弊心。令心坚[革*卬]弊恶。犹如良田不种植时坚[革*卬]弊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疑隐弊心时。尚不能生邪决定。况正决定。如田弊恶。犹不生草。何况苗稼。复有说者。嗔恚令自身弊恶。疑心能令自身弊恶。亦复如是。如田弊恶人所弃舍。所生稗[禾*秀]。犹不任用。何况粳粮。如是疑结。令众生生心弊恶。犹不能生于邪决定。况正决定。复有说者。同行相对故。同行者俱行愁戚。行相对者。同与欣踊行相对。问曰。以何等故。于佛生疑。说是弊恶。于僧非邪。答曰。佛无过失之行。若于佛生疑。此疑无过而起。僧少有过失之行可见。若于僧生疑。此疑因过而起。以是事故。因佛生疑名为弊恶。因僧生疑不名弊恶。复有说者。一向无过故。佛世尊乃至无有少过。若于佛生疑。此疑无过而起。众僧少不随顺事可见故。若于僧生疑。因过而起。以是事故。因佛生疑名为弊恶。因僧生疑不名弊恶。如佛生疑。法戒教亦如是。问曰。以何等故。于僧生恚名为弊恶。于佛非耶。答曰。若佛生恚。此心偏重。以偏重故。更立重名。名为横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成语名称以煎止燔成语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