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标题

佛学:善与恶究竟没有标准?

来源:心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06-12 17:54:55
117.问:可是善与恶似乎没有绝对的标准……答:善恶在形式上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本质用心上还是有标准的。简单地说,利益众生为善,为害众生为恶。

117.问:可是善与恶似乎没有绝对的标准……

佛学:善与恶究竟没有标准?

答:善恶在形式上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本质用心上还是有标准的。简单地说,利益众生为善,为害众生为恶。佛教将善、恶各归纳为十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chēn,生气)、不痴,是名十善业,反之则是十恶业。

佛学:善与恶究竟没有标准?

118.问:俗话说“十恶不赦”是不是这十恶?能否解释一下?

答:“十恶不赦”的“十恶”与此不同,是指谋反等不可饶恕的重罪。佛教所说的“十恶”:

杀生——杀害有情众生;

偷盗——偷窃诈骗,强取豪夺;

邪淫——非配偶间的性行为;

妄语——颠倒黑白,心口不应;

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恶口——粗言恶语,毁辱他人;

绮语——巧饰词语,阿谀奉迎,或出言戏弄,以为取乐,或作情歌艳曲、诲淫诲盗之书;

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瞋——愤怒,恼恨;

痴——没有智慧,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轮回。

119.问:坏人也不能杀吗?仇恨敌人也是恶吗?

答:善恶是就身口意行为本身而言的,不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应受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释迦牟尼佛戒止杀生害命,是就个人而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佛陀总是教诫弟子要遵守世间法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的悲心普及于一切众生,对作恶众生,佛则看到他将在地狱受苦而设法拯拔。

但佛弟子往往碰到两难问题。佛经中有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商船向导,为了使同船的商人免遭杀害,刺杀了一个准备图财害命的强盗。但他并非抱着一般人疾恶如仇、为民除害那种心理,他想:如果这个强盗得手,同伴们就会受害,而他也会堕地狱;如果向大家说明情况,同伴们就会生起恶念,也会堕地狱,那我宁可刺杀他自堕地狱。

120.问:受了别人的欺负,按世俗的做法以牙还牙的话,是不是违背十善?

答:是的。

121.问:那该怎么办?

答:作酬债想。根据因果的原理,之所以现在受到欺负,必是自己曾经欺负过对方;我现在所承受的痛苦,就是曾经加给对方的痛苦。如果甘心接受,宿债就此了结。

122.问:如果一味退让,那不是胆小怕事吗?

答:这不算胆小怕事。这种情况下,胆大就妄为了。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就要放舍世俗的义气。以牙还牙必造恶业,彼此无休无止地牵缠,那就难有解脱之日了。

123.问:贪瞋痴只是一些意念,没有付诸行动也是造恶业吗?

答:在身、口、意三业中,佛教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因为任何身业和口业都是意业发动的。佛教将贪瞋痴称为“三毒”,因为它们是一切恶业的源头,能够毒害众生的慧命。

124.问:不好的念头每个人都动过,那不是种了恶道之因吗?

答:是的。不过最后的结果要综合评判,如果能够觉悟此事,弃恶迁善,谨慎思想言行,就会改善未来的处境。

总体说来,上品十善转生天道,中品十善转生人道,下品十善转生阿修罗道;上品十恶转生地狱道,中品十恶转生饿鬼道,下品十恶转生畜生道。

125.问:上中下品是怎么区分的呢?

答:是根据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断的。

上品:以极猛烈的勇气和十足的力量做事情。

中品:以中庸的心态做事情。

下品:以懈怠的态度、不甚要紧的心理做事情。

126.问:宇宙间有多少六道众生呢?

答: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世界,佛教定义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由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所组成。

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其间有无数的众生生活于各自的苦乐境界。

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安忍各种烦恼而不肯出离。

127.问:可是很多人好像并不觉得在忍受烦恼?

答:这正是人心被烦恼同化的表现,正如不吸烟的人进入满屋烟气的房间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常常吸烟的人便没有特别的感觉。感觉经验比物质世界更加虚幻不实,当一个人苦恼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当苦恼减少的时候,即谓之快乐,一切又变得美好灿烂。众生将这些依心变造的相对经验当作真实,往往身在苦中却觉察不到,就好比在空气污浊的房间里呆久了,并不觉得空气污浊。

关于感觉经验的虚妄,佛经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证:同一清水,人见它为清水,鱼见它为窟宅,饿鬼见它为脓血,天人见它为珍宝庄严。到底哪种感觉正确呢?

128.问:每个人一生的行为多是善恶掺杂的,哪一种行为该先受报呢?

答:分三方面:随重、随习、随念。

随重:如果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先生善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如果一生中有重大的善恶业,称之为定业,必先受报(念佛人以决定心专称佛名期生净土,这也是定业)。

随习:如果一生之中未作定业,善恶均衡,但平生有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所以念佛人平时要养成念佛习惯)。

随念:如果一生中没有定业和习业,临终时的情绪会起决定性作用。临终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恼,那就很难不堕恶道了。所以,临终时刻的安详很重要,家属不宜哭泣,如果能带领临终人念佛,可帮助他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129.问:既然天道快乐长寿,那就想办法生到天上吧?

答:天道虽然快乐,但也并非没有缺憾;最大的缺憾就是他们也是众生,是众生就会有生死。即使寿命最长的天人,福报享尽也要随业轮转。当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往常那样纯洁、光明、尊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尤其是看到未来将堕之处,则更是凄楚恐怖、痛苦不堪,甚于地狱之苦。

没有艰苦环境激励的天道众生,大都耽于逸乐,一味享受宿世福业,因此,福慧终不能长进,对生死解脱不仅无益,反延误出离之期。

所以,相对于诸佛净土,六道皆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

130.问:看来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了?

答:是的,六道众生不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世间追求永恒的快乐,在无我的有为法中执著有我,从而产生烦恼,贪、瞋、痴、傲慢、疑心、恶见……无量无边,由无量无边的烦恼而引发无量无边的恶业,导致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

因此,六道中找不到安居之所,除非你能超越轮回。

四、超越轮回的通途方法

131.问:超越轮回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答:意思差不多,不过这是民间的说法。“三界”是佛教名词,“五行”是中国本土名词,金木水火土,泛指物质世界。佛教描述物质世界用“四大”: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对六道众生的另一种划分。层次较低的六种天众,加上其他五道众生,因为有食欲、淫欲、睡眠欲,所以归入欲界。通过四种禅定所生的十八种天,脱离了欲望,但还有物质身体的挂碍,所以归入色界。由更深的禅定所生的四种天,连物质身体也摆脱了,心识安住于禅悦中,所以归入无色界。寿命最长的天人住于无色界天中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

132.问:“劫”是什么意思?

答:“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极长的时间单位,无法用年月日计算。佛经中用“磐石劫”“芥子劫”的比喻来形容一劫时间的长久:方圆四十里的石山,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用柔软的天衣拂拭这座石山一下,当这座石山磨尽了,而一劫尚不尽;又有方圆四十里的大城,城中堆满芥子,天人每一百年来一次,取走一粒芥子,当所有的芥子都取尽了,而一劫尚不尽。

133.问:比较起来,我们人的寿命真是太短暂了!

答:是的,不仅短暂,而且众苦充满,所以,摆脱生死烦恼是我们此生的首要任务。

134.问:有人产生可怕的自杀念头,这算不算一种摆脱生死烦恼的途径?

答:不了解生命的人可能这样认为。其实,自杀也犯杀生罪,尤其是心怀强烈的憎恨情绪,所得苦报必定超过今生之苦百千万倍。

至于菩萨牺牲自己、救护众生,则另当别论,菩萨是行菩萨道,与此有本质的不同。

135.问: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行善的果报是转生人道、天道,依然在轮回当中。要超越轮回,单凭行善是不够的。

136.问:佛教不是也提倡行善积德吗?

答:是的,但这不是佛教的全部。一般人难以突破世间的善恶境界,只是极力摆脱世间的恶因恶果,岂不知世间的善因善果同样是六道的系缚。所以,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法——断惑证真、超越轮回之法。

但是,由于众生根性各异、生命短暂,难以在一期生命中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佛陀首先说世间法——力行戒善,以期不失人身或转生天道,以作为导入出世间法的阶梯和累世修行的保证。

佛教的特质是出世——出离世间。

137.问:出世、出离,这是不是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出离世间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安乐,而是为了成就圆满的生命形态,获得拯救众生的能力,最终将世间的苦难众生一一救拔出来,因此绝非消极避世。

138.问:佛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世间法、出世间法呢?

答:总结起来即“五乘教法”。“乘”即车乘,能运载行人到达远近不同的目的地,以此比喻导致不同解脱境界的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乘、天乘是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出世间法。

139.问:这些名词听起来很陌生,能否解释一下?

答:人乘,深信善恶因果,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深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发起增上心,受持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佛法为人生指南),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归、五戒没有缺失,可以不失人身、再生为人。

人乘法还包括很多立身处世的法则,比如:孝敬父母、奉事师长、爱护亲友、勤奋工作、合理收支、如法治国等。

140.问:看来转生为人也不容易啊!

答:是的。五戒看似简单,但如果一辈子持守无缺,却非易事。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死后堕入恶道中的人,好像大地上的土那么多;能够再得人身的人,只有指甲缝儿里的土这么少。佛经又说,在无尽的轮回长夜里得人身之难,难于“盲龟值浮孔”——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头;一只盲龟,百年才从海底游到海面一次。得人身之难,比盲龟游上来时刚好把头钻进木孔里还要难。

141.问:那就应当好好珍惜了?

答:对。人身是三界中最理想的道器,所以应当勤持佛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142.问:天乘法想必更难了?

答:是的,十善、布施,可生欲界诸天,如果兼修禅定,可生色界、无色界诸天。

人天乘法虽能实现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并未生起洞视缘起性空的智慧,因此仅属于世间法,不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虽不能超出三界生死,但可视为出世间法的基础。佛之所以强调受持三归,目的是为众生培植菩提因种,以期后世再修佛法、超越轮回。

至于一生未遇佛法之人,可凭自然合于人天乘法的业因转生人道、天道。

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整理提供。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7日出...

1997年5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0日...

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24日...

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8日出...

最新文章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古诗原文[挑...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君子...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智者...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